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吉林省政府6月5日召開全省第六次環境保護大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6月6日   來源:吉林日報

    6月5日是世界環境日,省政府召開全省第六次環境保護大會,意義非同尋常。會議著眼于實現全面振興老工業基地和構建和諧遼寧的戰略目標,強調把環境保護擺在更加重要的戰略位置,充分體現了省委、省政府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思維:以環境促振興構和諧。

    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長期沿襲高污染、高能耗的發展模式,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尤為突出,保護環境、重塑家園是遼寧人的共同期盼。“十五”時期,我省環保工作積極融入新理念,尋求新突破,開拓新領域,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劇的趨勢得到減緩,遼河流域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部分城市和地區環境質量有所改善。但環境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環境污染歷史欠賬還得不足,新的污染還在産生;部分地區領導對環保重視不夠,環保工作跟不上新形勢要求;有限的環境容量嚴重制約著經濟社會發展,廣大人民群眾要求改善環境的呼聲日甚一日。

    按照“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我省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5%。要實現這個目標,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充分認識環保工作的重要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增強環境憂患意識,真正實現“三個轉變”,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促振興、構和諧。

    以環境促振興構和諧,必須辯證認識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係,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兩者並重,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在保護環境中謀求發展。“十一五”期間,國家要求在依據現有排污量下達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指標基礎上進一步削減污染,總量指標成為經濟發展所必需的“硬通貨”。在這種硬約束下,再把環保與發展對立或分離開來顯然是行不通了,而必須“壯士斷腕”拒絕污染,痛下決心調整結構。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只有科學、智慧地實施污染治理工程、推行清潔生産、發展循環經濟,保證環境污染不欠新賬多還舊賬,才能為新項目建設騰出空間,走出一條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多贏”的新路子。

    以環境促振興構和諧,必須下決心改變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的舊格局,積極開創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推進的新局面。不少地方和企業實踐證明,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推進,不僅可以做到,而且完全能夠做好。從《2005年遼寧循環經濟發展報告》中看到,有90多年曆史的鞍鋼,“九五”以來,結合大規模技術改造,推行清潔生産,治理環境污染,建成環保設施1109台(套),2002年與1995年比,工業煙(粉)塵、外排廢水中的污染物質石油類和懸浮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4%、34.5%和52%,重塑了一個清新、清潔、清靜的新鞍鋼。同時,形成年産1000萬噸鐵、1000萬噸鋼和1000萬噸鋼材的綜合生産能力。其實,環保和經濟發展同步推進,可以為發展輕裝,可以減少發展成本,可以提高發展質量,可以拓寬發展領域。相反,如果不摘掉經濟發展的“近視鏡”,就會既破壞了環境,又耽誤了發展。

    以環境促振興構和諧,必須把群眾安危、子孫生存和民族發展放在心上。環境質量好壞,與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息息相關,環境問題如果處理不好,會影響社會穩定。我省環境質量與人民群眾需求差距很大。2005年,按化學需氧量考核,遼河流經我省的21個監測斷面中,劣5類水質佔52.4%,優良水質僅佔14.3%;開展監測的44個水源地中有7個出現超標現象。全省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年均值超過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只有大連等4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農村環境臟、亂、差現象十分嚴重,全省8個主要污灌區土壤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屬污染。一些企業的環境隱患造成了嚴重的潛在威脅。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必須執政為民,把保護環境作為造福遼寧人民和子孫後代的大事,堅持治污染、施德政,防止和化解環境問題帶來的社會矛盾,帶頭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與人民群眾心貼心地構建和諧遼寧。

 
 
 相關鏈結
· 2004年全國環境保護相關産業狀況公報全文發佈
· 西藏環保及旅遊等部門積極保護青藏鐵路沿線環境
· 內蒙古自治區開展世界環境日主題活動
· 山東省濟南市環保宣傳教育進校園
· 上海將有關企業環保違法等信息納入聯合徵信系統
· 環保總局副局長出席生態安全高層論壇併發表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