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盛霖部長在部專家委員會2006年年會會上的講話
李盛霖
(2006年4月26日)
各位專家:
我來部裏工作後,這是第一次參加部的專家委員會會議。在今後的工作中,可能會有很多問題要向各位專家請教,希望大家不吝賜教。這次專家委員會的座談集中圍繞創新這個問題,大家獻計獻策,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我感到很受啟發。這也是為開好部的創新工作座談會前的一次調研。下面,我結合大家的發言,聯絡對交通創新問題的思考,談三點不成熟的想法,與大家一起交流。
一、交通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關鍵是創新
今年以來,圍繞著如何完成“十一五”交通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黨組在研究工作思路和工作部署中,有一個高度的共識,就是強烈地感受到需要把創新擺在更加突出、更加關鍵的位置,這個共識來自於“三個基本判斷”:
第一個基本判斷:交通發展的外部環境、發展條件發生了很大變化,必須因變而變,加強創新。
分析當前和今後交通發展的外部環境和發展條件,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的重大變化。
第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成本呈上升趨勢。我國高速公路建設起步于1988年,發展到現在,已經經歷了18年,總里程達到4.1萬公里。應該講這18年,是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的黃金期。今後高速公路的建設,投入成本將愈來愈大。我國高速公路建設初期,由於交通基礎設施的“瓶頸”制約十分突出,各級政府均採取各項優惠政策,大力支持發展高速公路,如徵地拆遷的補償標準較低,建材價格水平較低,人工工資水平低等因素,高速公路建設成本也較低。高速公路的平均造價在上世紀80年代一般控制在每公里1500萬元左右,到90年代上升到每公里3000萬元左右,進入新世紀以來,已達到每公里4500萬元。當然,一方面,這與高速公路建設已進入山嶺區工程建設的條件和結構難度更加複雜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國土地徵用政策的不斷規範,更加注重工程結構與生態安全防護、工程材料價格的上漲等因素直接相關。這些情況説明,我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成本呈上升趨勢,同樣的投資力度,已不可能有同樣的規模增長,類似目前發達國家的交通發展情況,這也是發達國家交通發展的一個普遍規律。
第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公平性、公益性更加突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關鍵是農村。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戰略部署,農村公路建設成為交通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也是體現交通基礎設施公平性和公益性的重大舉措。完成“十一五”農村公路120萬公里的建設任務,共需資金4000多億元。涉及到中央車購稅資金投資比重的劃分,地方配套資金的籌措,農民意願和積極性的調動。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做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此外,大規模的農村公路建成後,如何管好、養好農村路,保證安全暢通,這些都是當前需要研究解決好的重大課題。
第三,交通建設與發展面臨很多錯綜複雜的問題。如交通建設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凸顯。我國目前人均耕地1.41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耕地面積連年減少,土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交通發展所需的土地、岸線和能源等關鍵資源供給趨緊,交通建設用地與土地短缺的矛盾會越來越突出,制約加劇。交通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引起社會的關注,減少交通建設對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推動交通行業環境友好型發展,也是亟待系統研究和整體研究的問題。再比如,“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將於2007年全部建成,西部開發八條省際通道將於2010年全部建成,國家高速公路網也在實施中。但是,當前前期工作滯後,新開工項目儲備不足,其原因主要是前期工作審批渠道調整,審批程序複雜、週期長,環評要求高、程序嚴格。我們必須自覺和主動適應這個新變化,創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把前期工作抓上去,確保“十一五”建設任務如期完成。又比如,水上交通安全監管和人命救助是人命關天的大事。近年來部在建立動態值班制度、預警機制以及風險預防分析制度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創新。但是,安全隱患還沒有得到根本消除。客滾船運輸安全監管仍是重點和難點,鄉鎮船舶運輸安全監管責任和措施還沒有真正落實,監管能力和救助能力依然是個薄弱環節。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還不能説對安全的掌控和險情的處置做到了心中有數。
第二個基本判斷:“十五”交通發展取得的成績,一個基本經驗,就是要不斷創新、持續創新。
對於“十五”交通的發展,年初的交通工作會議歸納了“六個歷史性突破”、“六個重大進展”和“六條基本經驗”。基本經驗中的一條,就是“交通發展必須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用新理念、新思路、新舉措推進交通工作,以市場為導向,完善交通體制、機制和多元化投融資等政策,加強建設、運輸和管理創新,深化對外合作與交流,實現新進展和新突破。這是做好交通工作的持久動力”。我認為這條基本經驗很重要、很寶貴,很值得我們在“十一五”交通發展的實踐中堅持和發揚。一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交通的發展應是更高水平的發展,只有創新才能取得新進展和新突破。二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交通的發展應是可持續的發展,要有持久的動力,而這個持久的動力來自於創新。三是交通的發展應是又快又好發展,以創新為途徑、為載體、為手段,才能實現又快又好。
第三個基本判斷:解決當前和今後交通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需要新思路、新辦法,應該勇於創新。
“十一五”是交通發展的新時期。“新”主要體現在:中央的部署決策對交通行業提出了新要求;經濟社會發展對交通提出了新需求;世界交通現代化發展趨勢為我國交通發展帶來了新機遇。我們在交通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四個審視”,目的在於增強我們認識問題的前瞻性和敏感性,加快創新的緊迫感。
在充分肯定“十五”交通發展成就的基礎上,審視和分析交通現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還存在著“五個差距”。
第一,與中央的要求有差距。一是在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上。總體上講,當前我國公路水路交通發展不平衡,區域交通發展不平衡,質量和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在很多領域、環節和地區,交通還是“瓶頸”制約因素。二是在落實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上。發展觀念和增長方式需要轉變,發展質量需要提高。三是在落實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上。我們提出建設創新型行業,交通作為傳統産業,實現這個要求難度不小,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四是在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上。全國還有74個鄉鎮、近4萬個建制村不通公路,有1萬個鄉鎮、30多萬個建制村不通瀝青(水泥)路,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區。
第二,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交通運輸需求有差距。主要有三個大的問題:一是交通基礎設施總量不足。與美國相比,高速公路僅是其總量的46%,全國公路運輸大通道尚未形成;二是交通運輸能力缺口較大,目前我國沿海港口吞吐能力的適應度為0.8:1,缺口5億噸,近幾年緩解煤電油運緊張也説明交通運輸仍是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三是交通基礎設施總體服務能力低。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佔路網總比重為16.7%,萬噸級港口泊位佔總泊位的3%,等級航道佔內河通航里程近50%。
第三,與“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有差距。“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有兩個量化的硬指標:即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礎上,實現2010年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對於交通來説,支撐人均國內生産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這個經濟總量,需要構建便捷、通暢、高效、安全的運輸體系作保障;同時交通發展也要實現降低能耗20%的目標。
第四,與世界交通現代化發展趨勢有差距。從目前發達國家交通發展趨勢看,綜合交通、智慧交通、信息交通、數字交通等是新的發展趨勢。目前我國交通基礎設施網絡化程度還比較低,保障能力還不適應,增長方式粗放,管理還比較落後,集約化、規模化水平較低,交通科技對交通發展的帶動作用及其貢獻率還比較低。可以説,在綜合交通、智慧交通、信息交通、數字交通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較大,還不能夠適應我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要求。
第五,與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和發展理唸有差距。以人為本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是交通發展的新要求,也是交通發展的新理念。新形勢下,交通要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更多地考慮方便社會公眾,保障公眾安全,維護公眾權益,保護資源環境,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和理念,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交通運輸需求。
上面講到的五個差距,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因素。縮小和消除這些差距,最主要和最突出的就是提高創新意識,激活創新機制,增強創新動力,提高創新水平。創新是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我們必須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交通所處的歷史階段,用新的思維、新的理念、新的機制、新的措施、新的手段和方法,推動創新型交通行業建設,做到又快又好發展。
二、建設創新型交通行業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加強交通創新,就是要在現有基礎上,在發展籌劃、體制機制以及科技、管理、思路、理念、措施、方法等方面,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新的創造或重新組合,推進交通又快又好發展。因此,必須選準創新的突破口和著力點。
我認為,創新要從三個方面加以突破:
1、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建設交通創新型行業的重要基礎。今年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胡錦濤總書記發表了重要講話,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實施建設創新型國家發展戰略,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結合行業實際落實中央的戰略舉措,就要把科技創新作為交通創新的龍頭,充分發揮科技的帶動作用,推進創新型交通行業建設。一是要在體制機制上進行深入研究和改革,圍繞産業技術升級和行業技術進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的體制機制;二是要針對交通建設、管理中的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資源共享,形成交通科技創新大聯合、大協作的格局;三是要引進國外前沿技術和成熟的規範標準,消化吸收,為我所用;四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交通科研成果;五是落實和鞏固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六是大力培養高層次的創新人才。
2、管理創新。管理創新是建設交通創新型行業的根本保障。一是要推進制度化建設。要認真總結已有的經驗和做法,針對交通建設、運輸、安全監管等領域和環節的實際,建立健全符合實際、有實際效果各項規章制度,推進交通管理的規範化、程序化和法制化;二是要推進信息化建設。積極採用先進和實用的信息化技術,以信息化管理來轉變傳統的管理模式,提升交通管理水平;三是要推進科學化、民主化建設。通過不斷健全重大問題集體決策制度、專家諮詢制度、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提高決策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推進民主化和科學化,增強科學決策、民主決策、專家決策的能力和水平。
3、體制機制創新。體制機制創新是建設創新型行業的根本性措施。體制是大環境,也是硬環境,機制是小環境,相對來講也是軟環境。要認真研究分析阻滯和影響交通發展的體制性問題,如高速公路管理體制、投融資機制、農村公路養護管理體制等,用創新的思路和辦法,破解發展中的難題,消除體制性障礙,增強發展活力和動力。
為了推進上述三個方面的重點突破,創新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創新發展理念。理念創新就是轉變思維方式和發展觀。要圍繞推進交通又快又好發展,認真審視過去的經驗和做法,持續不斷地解放思想,持續不斷地解決好發展的思想認識和思路問題,與時俱進。一是要轉變到以人為本的理念上來;二是要轉變到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上來;三是要轉變到全面協調發展的理念上來,創新發展模式,轉變增長方式,不斷提高發展質量。
第二,創新管理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通過産業政策、發展規劃、結構調整、價格等,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交通法律法規體系,使管理更加規範化和法制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第三,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創新需要人才,有人才才能創新。實施科教興交、人才強交戰略的關鍵在於培養吸納人才。要建立人才脫穎而出的機制,營造尊重首創精神、激發創新激情的氛圍和環境,努力培養大批具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和德才兼備、技能一流的專業技術人才和科技領軍人物,完善適合交通發展需要的人才結構,不斷發展壯大人才隊伍。
三、建設創新型交通行業要處理好五個關係
建設創新型交通行業既是一個目標,也是一個過程,我們要重點處理好以下五個方面的關係。
一是繼承和創新的關係。多年來,經過幾代交通人的艱苦創業,交通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敢於創新、能夠創新。在“十一五”這一新的歷史時期,新形勢新任務對交通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我們研究新問題、分析新情況、總結新經驗、把握新規律,持續創新,也是繼承了過去好的經驗、好的做法,秉承了優良傳統。
二是階段創新和持續創新的關係。創新要立足現實,著眼未來,堅持長短結合、先易後難的原則。一要梳理和研究交通創新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內容,明確創新的主攻方向和著力點;二要根據交通發展實際和長遠戰略目標,分輕重緩急,根據需要與可能,分層次、有步驟地創新。能夠在近期研究突破的,要儘快組織研究攻關;涉及交通長遠發展的創新問題,要做好前瞻性、基礎性研究。
三是局部創新和整體創新的關係。創新涉及到行業的方方面面,要用系統方法開展創新,統籌兼顧局部創新和整體創新,既要重點突破,又要整體推進。要研究制定整體創新目標和分專業、分部門、分要素、分環節的局部創新目標,以局部創新促進整體創新,以整體創新帶動局部創新。同時要研究建立健全整體創新的工作體系和工作機制,協調和整合創新資源和成果,形成整體創新效果,提升整體創新水平。
四是科技創新與其他創新的關係。創新不僅包括科技創新,還包括體制機制以及管理、觀念、理念、思路、方法等方面的創新。在交通創新中,科技創新既是龍頭,也是其他創新的重要手段。要發揮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為其他創新提供技術支撐。同時要積極推動其他方面的創新,為科技創新創造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形成相互促進、良性互動的局面。
五是行業創新與開放創新的關係。交通行業是經濟社會的一個子系統和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開放性較強的行業,與其他相關行業有著密切的聯絡。行業創新一方面要立足自我,充分挖掘潛力,發揮行業創新的主動性、內動力和原創力;另一方面要善於借力發力,倡導開放式創新,學習相關行業的創新思維和工作方法,借鑒創新經驗,消化吸收創新成果,充實完善行業創新體系和主要內容,推動行業創新更快更好地發展。
最後,再強調一下充分發揮專家委員會在創新型交通行業建設中的作用問題。長期以來,部專家委員會緊緊圍繞交通改革、發展及重大工程技術問題,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部黨組決策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民主性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交通發展。專家是交通發展的寶貴財富,是我們必須緊緊依靠的重要力量。在創新型交通行業建設過程中,我們衷心希望各位專家更好的為交通發展建言獻策,發揮主動性、主導性和主體性,發揮專家委員的整體優勢,不斷開創決策諮詢工作新局面,為部黨組當好參謀助手,為建設創新型交通行業作出貢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