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科技部召開座談會介紹863計劃等取得的重大突破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7月4日   來源:科技部網站

    6月22日,科技部召開“自主創新新突破”媒體座談會,會議重點介紹了973、863和攻關計劃的進展以及取得的重大突破。科技部副秘書長王志學、辦公廳、計劃司、基礎司、高新司、農村司和社會司的相關負責同志出席會議,與在京的主要媒體進行了座談。

    “十五”期間,按照國家科技發展的總體部署,在科技界和各方面的努力下,通過國家各科技計劃的組織實施,我國在基礎研究、高技術領域和支撐國民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獲得重大進展,取得一系列新的突破。這些成就的取得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重要基礎,也更加堅定了我們走自主創新之路的信心。據不完全統計:“十五”期間,973計劃、863計劃和攻關計劃3個主要科技計劃共發表論文160000多篇,出版專著1000余部,獲得發明專利11000余項,制定國家和行業標準3000余項。

    一、基礎研究成就突出,國際影響力大幅提高

    “十五”期間,在基礎研究方面,通過973計劃的實施,對我國基礎研究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使我國基礎研究的整體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我國基礎研究在國際科學界的影響力大幅增強。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原始性創新能力顯著提升

    至2005年,973計劃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以及綜合交叉和重要科學前沿領域中的重大科學問題,共部署項目229項。

    “十五”期間,973計劃共發表論文60767篇,其中SCI和EI收錄38210篇,包括一批在SCIENCE、NATURE及相關學科一流雜誌發表的重要論文。這些發表在高水平雜誌的論文,為提升我國論文的國際影響作出了重要貢獻,也標誌著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的提高;出版專著1009部;獲得發明專利3630件。同時,我國基礎研究取得一批重大的原創性成果,尤其是“有機分子簇集和自由基化學的研究”、“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打破了我國國家自然科學獎和發明獎連續多年空缺一等獎的局面。

    (二)一批前沿科學、交叉科學的成果,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通過973計劃的實施,在前沿科學、交叉科學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成果,在國際上産生了重要影響。比如:

    ----量子信息和通信研究取得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重要創新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五粒子糾纏態的製備與操縱,並利用五光子糾纏源在實驗上演示了“終端開放”的量子態隱形傳輸,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雜誌》,並先後被美國物理學會和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為2004年度國際物理學十大進展之一。

    ----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研究取得突破。特別是在光和作用研究上,在世界上首次獲得了菠菜捕光蛋白(LHCII)原子水平解析的三維結構,被認為是近年來光合作用研究的一項重要突破,研究成果以發表在NATURE雜誌。

    另外,腦科學研究取得突破,在大腦的認知、神經信號傳導、神經生長等方向取得了一批創新成果,在CELL、SCIENCE、NATURE、NEURON等國際著名刊物發表了一批重要論文。

    (三)圍繞國家戰略目標和需求,解決了一批重大理論問題

    一批服務於國家目標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在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正日益顯露,顯示出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果。

    石油勘探開發、提高采收率及清潔汽油生産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驅油用表面活性劑分子設計的準則,設計並生産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廉價、高效、無污染的驅油用(烷基苯磺酸鹽)表面活性劑産品,經大慶油田現場試驗,采收率比用水驅動提高15-20%,成本顯著降低。針對我國汽油産品中烯烴及硫含量過高這一急需解決的瓶頸問題,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一系列脫硫降烯烴新工藝流程,並實現了大規模工業應用。這一研究成果支撐了我國60%以上的車用清潔汽油的生産,為我國實現“能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能源發展目標做出了貢獻。

    在傳統材料升級、改造及利用方面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顯著提升了行業競爭能力。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一水硬鋁石型鋁土礦反浮選理論和技術,其應用有可能使我國可利用的鋁土礦資源擴大2-5倍。(我國鋁礦98%是一水硬鋁石型鋁礦,它的品質較差,硅的含量高,是其他國家的3-5倍。國外基本上是三水硬鋁石型和一水軟鋁石型鋁礦。)

    在農業動植物功能基因組與分子改良基礎研究方面,首次克隆了與水稻分蘗形成有關的重要基因MOC1,該成果是近年來,在植物形態建成,特別是側枝形成領域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在農業生産中的應用,對提高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産量具有重要意義。

    (四)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基礎研究隊伍

    973計劃通過跨部門、跨行業的強強聯合,凝聚了優秀團隊,促進人了才培養和基地建設。

    973計劃的實施為優秀人才特別是中青年優秀人才搭建了展示才華的舞臺,一批45歲以下的優秀人才被推上項目首席科學家和課題負責人的崗位;一批博士後、博士生等青年研究人員通過承擔項目研究任務,逐漸成長為學術骨幹,部分獲得了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等人才計劃的支持;同時,培養了一批科研後備力量,共培養博士和碩士研究生28000余名。973計劃還吸引了一批學有所成的海外學者,投身到以國家目標為導向的基礎研究工作中,形成優秀團隊和協同攻關的群體。

    二、高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實現了向自主創新的轉變

    “十五”期間,在高技術領域,通過863計劃的實施,我國在信息技術、生物和現代農業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資源環境技術等重要的高技術領域,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技術成果,使我國高技術領域的自主創新能力有了顯著提高,也為新興産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主知識産權數量成倍增長

    “十五”期間,863計劃共申請專利220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17000余項;獲得專利授權6000余項,其中發明專利3500余項。制定國家和行業技術標準1800余項。發表論文7萬餘篇。其中,獲得專利數和發表論文數分別是前15年總和的3倍和2倍。尤其是,在生物技術領域和新材料領域,獲得的發明專利數是“九五”期間的10倍。這些數據表明,863計劃基本上實現了從以跟蹤為主向創新發展的戰略轉變。

    (二)突破和掌握了一批前沿技術

    在當今國際競爭最激烈、發展最迅速的高技術領域:

    突破和掌握了一批事關國計民生的信息關鍵技術,在高性能計算機、移動通信和軟體方面,打破了國外壟斷,跨越式地進入世界先進行列。曙光4000A高性能計算機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製造和應用十萬億次級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曙光4000A攻克了一系列“大規模機群”計算的關鍵技術,在性能價格比和性能功耗比等方面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其研究成果實現了多項全球第一,並申請了38項專利,其中包含31項發明專利。以龍芯、眾志等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設計技術經歷了從初步掌握到逐步成熟的發展過程,初步改變了我國信息産業“空芯”的狀況。

    在生物技術方面,人類功能基因組、水稻基因組、超級雜交水稻技術、基因工程藥物和疫苗等技術的突破,表明我國生物技術水平處於國際前列,也使中國的生物技術面貌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到10%的歷史性跨越。我國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參與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單核甘酸多態性圖(HapMap)項目,參與程度為10%(主要是測中國人和亞洲人)。相對於人類基因組測序的1%,表明我們我國人類功能基因組研究已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

    在微電子材料技術、光電子材料技術、功能陶瓷、納米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10余項原創性成果。在國際上首次製備了新型深紫外非線性光學晶體材料KBBF和深紫外諧波光全固態激光器,成功開發出了國際上最大功率的紅綠藍全固態激光器,鞏固了我國在人工晶體和全固態激光器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成功研製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型核能系統,使我國自主研發的模塊化高溫氣冷堆在國際上獨樹一幟,其研究與建造技術上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並在世界新一代核能系統的研究開發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活性超細納米煤直接液化催化劑,關鍵技術工藝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將在世界首個百萬噸煤直接液化工程神華工程中使用。

    (三)提升了我國産業競爭力,培育了一批新興産業的生長點

    在移動通信方面,TD-SCDMA 是中國百年電信史上的一個創舉,是由我國自主提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第三代移動通信國際標準。這是我國首次在通信標準領域實現的重大突破,對我國通信産業的崛起和使我國向通信強國邁進具有重要意義。

    超級稻育種技術繼續保持世界領先,先後育成超級優質雜交水稻品種221個,其中“中浙優1號”畝産達818.88公斤,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雜交大豆“雜交豆1號”等等。海水養殖動物育種育苗技術躋身國際先進行列,“黃海1號”對蝦和“大連1號”雜交鮑新品種填補了我國海水養殖動物新品種的空白。

    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中檔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的研製成功,使我們基本擺脫了絕大多數控機床依賴進口的情況。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掌握車用百千瓦級燃料電池發動機研發、製造以及測試技術的國家之一。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電動汽車實用化樣車,並通過整車集成配套技術研發實現與傳統汽車的技術對接,已經基本具備産業化能力。

    在製造業信息化、深海載人潛器、倣人形特種機器人、智慧化工程機械和全斷面隧道掘進機、IC裝備等方面,針對提升我國製造業競爭力有重大影響的共性技術與裝備,研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創新産品。0.1微米工藝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刻蝕機樣機的成功研製,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

    在潔凈煤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核能技術、氫能與燃料電池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形成能源領域一批具有工業示範水平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成果。如:新型水煤漿氣化、可資源化脫硫、生物質氣化發電和生物質制乙醇等。

    在海洋油氣、礦産資源開發、海洋生物資源利用,海洋環境監測和環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開發出一批技術含量高、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技術。比如,在勘探、開發、鑽井和安全保障等方面,開發了18項關鍵技術,形成7類重大技術産品和系統,部分已得到實際應用,初步形成近海大油田高效勘探、開發、工程和安全三大技術體系。

    (四)培養和凝聚了一大批高技術創新人才

    “十五”期間,863計劃通過項目、人才和基地的統籌安排與部署,造就了一批既具有深厚專業造詣、又能把握高技術發展方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一批中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十五”期間,參加863計劃的科技人員前後達到約10萬人。共有21位863專家當選為院士,培養研究生5萬餘名,其中博士研究生2萬餘名,課題負責人中45歲以下的青年專家達到55%以上。這種戰略性人才的涌現,是我國已具有獨立的科技發展能力的重要標誌,是我國高技術的持續創新能力重要體現,也是我國向科技大國、科技強國發展的根本保證。特別是,這些經過863計劃培養的人才,向企業的擴散,推動了一大批高技術企業的成長。

    三、攻關成效顯著,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十五”期間,科技攻關計劃從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需求出發,集中力量攻克産業技術升級、社會可持續發展及人民生活質量提高急需解決的重大關鍵共性技術和社會公益性技術,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取得一大批自主知識産權

    “十五”期間,科技攻關計劃在農業、信息、自動化、材料、能源交通、資源環境、醫藥衛生、社會公共事業等8個領域共安排項目210項重大和重點項目。據不完全統計,共有850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培養研究生16360名;發表論文33400篇;獲得發明專利4200項;開發新産品7300項;建立中試線和生産線1814條;建立示範基地17243個;完成各類標準1231項。

    (二)攻克了一批農業持續發展急需的關鍵技術和産品

    通過攻關,選育了一批高産優質的動植物新品種;開發出主要農作物及園藝作物優質高效無公害生産配套技術、畜禽水産優質高效養殖技術;突破了一批制約我國大宗農産品精深加工、防沙治沙的關鍵技術。這些重大技術和産品的突破,優化了農業結構,提高了農業質量、效益及傳統優勢農産品的市場競爭力,推進了農業科技進步,促進了農業標準化生産。

    (三)開發應用了一批産業關鍵共性技術,促進了我國重點産業及支柱産業的技術進步

    在信息、自動化、材料、能源交通等領域,針對當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急需解決的重大産業科技問題,集中攻克了如精密製造、清潔能源、智慧交通、核技術産業化、紡織品後整理、金融信息化、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網絡教育、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等一批對産業技術升級、産業結構調整有重大帶動作用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使我國重點産業的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四)攻克了一批對控制城市環境污染、資源勘探開發、減災防災、生態保護等有重大作用的關鍵技術

    在大型油氣田、緊缺戰略固體礦産資源勘探及開發、水資源合理利用和防災減災技術保障體系方面的技術研究,突破了25項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了15個礦産資源和油氣資源勘探開發基地;提交了一批礦産資源儲量和資源量;開發了57種新産品、新設備與新材料。為緩解能源資源供需的突出矛盾,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循環經濟社會奠定了技術基礎。如“油氣資源開發”項目,通過矢量地震及山地地震、成像測井複雜油氣藏鑽井等關鍵技術的攻克和應用,新增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1141.5億方,為我國“西氣東輸”工程的資源保障、老油田持續發展及後備儲量接替作出了貢獻。

    (五)攻克了一批關係人民健康和社會安全的關鍵技術和産品,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在老年疾病預警與防治、心腦肺血管疾病及惡性腫瘤防治、環境與健康、醫療器械、計劃生育和優生優育、新發傳染病防治、食品安全、重大工業事故、大城市火災防範及應急技術、防範與打擊重大刑事犯罪等關係人民健康和社會安全方面的關鍵技術、重大社會公益性技術和大型儀器設備研製獲得突破性進展,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保障生命和生産安全,維護社會穩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發揮了積極的科技支撐作用。

 
 
 相關鏈結
· 科技部將從3方面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
· 科技部:“十一五”我國將繼續促進科技資源共享
· 科技部召開眼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計劃論證會
· 科技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通過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