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農業部召開農業科技提升行動飛蝗防治示範現場會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8月14日   來源:農業部

    8月13日,記者從農業部在山東省東營市召開的農業科技提升行動“飛蝗綜合防治示範現場會”上獲悉:農業部組織實施的“飛蝗、草地螟和鼠害監測預警及持續控制技術研究與示範”科技攻關項目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據專家預測,今年秋季飛蝗發生面積1200萬畝,渤海灣沿海、黃河中下游灘區、海南島等地將出現高密度蝗群,地面應急防治任務在800萬畝以上。此外,內蒙古、河北壩上地區、山西大同、新疆等北方農牧交錯區的土蝗仍將偏重發生,發生面積將達3000萬畝以上。

    8月13日,農業部總經濟師朱秀岩在農業科技提升行動“飛蝗綜合防治示範現場會”上強調,今年秋季各類蝗蟲發生的嚴峻形勢不可低估,對秋糧的威脅不可掉以輕心。各級治蝗指揮部要進一步發揮好組織協調作用,嚴格行政首長負責制和目標管理責任制,狠抓關鍵環節、關鍵措施的落實,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在工作中要組織和調配好行政管理部門、植保部門和科研教學單位的力量,一手抓應急防治,一手抓科技攻關,建立起快速應急反應機制和科學治蝗的長效機制,提高蝗蟲防治的綜合能力。

    為確保秋糧豐收和農業生産安全,農業部要求,各地要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圍繞新技術、新成果的進村入戶,不斷創新服務模式和運行機制,把飛蝗防治工作切實轉到“科技治蝗”上來。一要進一步加強對蝗災發生規律的研究,提高蝗情的監測預報水平。二要加強對飛蝗防治關鍵技術的聯合攻關,進一步增強科技儲備能力。三要加快對實用技術的熟化和組裝集成,形成簡便、實用、高效的配套技術體系,進一步提高科技成果應用水平。

    我國飛蝗綜合防治取得多項重要進展

    農業部總經濟師朱秀岩介紹説,該科技攻關項目實施一年來,我國農業科技專家在對大量綠僵菌菌株評價篩選的基礎上,分離出了強致病力的殺蝗綠僵菌菌株,掌握了綠僵菌的工業化生産免復壯技術,改進了主要菌株産孢工藝,使産孢量比國外同類研究提高4成,成本降至國外産品的1/6;研製和優化了可濕粉、餌劑、油劑及可分散粒劑等新劑型,其中綠僵菌油劑用飛機或機動噴霧器進行超低量噴霧,田間應用防治效果可達81.1%;研究篩選了苦皮藤素、苦參鹼等一批新型植物源農藥,篩選出的植物源殺蟲劑——苦皮藤素,具有用量少、效果好、成本低、速效性強、無污染、對人畜安全等優點,每畝用1%苦皮藤素乳油10毫升即能達到90%以上的死亡率;研製成功了煙霧機等大型施藥器械,每台煙霧機每天可作業面積1000畝左右,比機動彌霧機治蝗提高工效15-20倍,有效地解決了常規藥械工效低和特殊環境下的治蝗難問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高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了飛蝗預測預報準確率和防治成效。應用GPS技術建立的蝗災管理地理信息系統,採取人工田間監測、GPS衛星定位和GIS分析決策相結合的科學方法,使蝗蟲中短期預報準確率提高了5-10個百分點;研究建立的東亞飛蝗發生時期、發生密度、發生面積和發生程度的數學預測模型,可提前20天到半年做出預測,預報準確率達到90—95%以上,有效減少了盲目防治用藥,每個蝗區(縣)能年節約防治費用達50萬元;開發成功的飛機治蝗衛星導航技術,實際航跡與理論航跡的吻合率可達到85%以上,治蝗效果達到90%左右,工效提高30%以上,結束了長期以來利用人工地面信號隊進行導航的歷史。

    記者了解到,該項目實施一年來,農業部按照“綠色植保”新理念,針對沿海、河灘、湖泊和水庫等不同生態類型的蝗區,將生態控制、生物防治和化學調控技術進行優化集成,組裝配套為不同的綜合防治技術體系,産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先後在山東、河南、河北等省建立了蝗蟲綜合防治示範區10個,累計示範面積20多萬畝。通過新技術的示範與培訓,防治效果平均提高了10%,提升了項目區治蝗的科技含量。據河北海興、安新兩個蝗區實行生態調控技術統計,兩縣共示範棉花、西瓜種植控制技術6萬畝,有效控制東亞飛蝗面積15萬畝,增加農民收益1500多萬元,減少防治投入50萬元。(梁寶忠)

 
 
 相關鏈結
· 農業部副部長對草原蝗蟲防治工作提出七點要求
· 農業部副部長赴河南省和山東省考察蝗蟲防治情況
· 農業部蝗蟲防治工作會議要求確保治蝗工作見實效
· 農業部預測今年蝗蟲將中等發生 海南等地會偏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