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上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福建省人大副主任洪華生、副省長汪毅夫等的見證下,中國科學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施爾畏和廈門市市長張昌平分別代表雙方簽署了《中國科學院、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協議書》。
中科院城市環境所由中科院、廈門市共同籌建,建成後將成為中科院的直屬科研機構。路甬祥在簽約儀式上致辭説: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或城市群人口與經濟活動密集,帶來了城市生態、環境與健康等一系列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建立城市環境所,重點在城市生態環境認知、城市環境治理技術、環境治理工程與循環經濟、城市規劃與環境政策等領域,開展相關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究與系統集成和工程示範,為我國尤其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城市和城市群的生態規劃與建設、環境質量的改善提高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提供有效的知識基礎和技術支持。
路甬祥説:“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通過調整科技佈局,密切與國家創新體系各單元聯合合作,是我院創新三期的戰略舉措。廈門市是我國最早開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在推動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十分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廈門市共建城市環境所,將使我院的科技佈局更加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需求和世界科技發展趨勢,更加緊密地與區域科技創新體系聯合與合作,體現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體現了福建省、廈門市建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現實需求和戰略眼光。”
路甬祥希望,城市環境所能堅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國際科技前沿,努力發揮國家研究機構的骨幹與引領作用,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現代研究所制度,建立有利於知識轉移與技術轉化的管理機制,建立與區域創新體系各單元聯合合作的有效方式,建立面向城市生態與環境科技發展的公共技術研發平臺,在創新實踐中凝聚人才、培養人才,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支撐。
根據《中國科學院、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協議書》,城市環境研究所建成後人員規模將達到760人,其中固定編制人員150人,納入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支持範圍;項目聘用人員260人;研究生300人;博士後、客座人員與訪問學者50人。研究所今後的主要任務:一是面向國家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際化城市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前沿,重點在城市生態、環境與健康,城市環境治理技術,環境治理與工程與循環經濟,城市規劃與環境政策等領域,開展相關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發與系統集成和工程示範。二是建立符合科技創新規律的現代研究所制度,建立有利於知識轉移與技術轉化的管理機制,建立與區域創新體系各單元聯合、合作的有效方式,建立面向城市生態與環境科技發展的公共技術研發平臺,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帶動區域相關産業的發展,培育新興産業。三是結合重大科技任務引進人才,結合科技創新實踐培養人才,結合知識技術轉移向社會輸送人才,結合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培訓人才,成為城市生態與環境研究領域人才高地,成為區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高地。
路甬祥在致辭中對城市環境研究所未來的發展給予了美好的祝願。他説:“我相信,在福建省省委省政府和廈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研究所同志們的共同努力下,積極爭取國家城市和環境保護部門的支持與合作,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城市環境所一定會建設成為學科佈局合理、實驗設施一流、技術配備完善、建築環境優美、在城市生態與環境科技領域特色鮮明、有一定國際影響力、具有'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一流的人才’的現代化研究所,成為讓地方政府滿意、讓老百姓滿意、讓科技界同行認可的研究所。”(科學時報 作者:鄭千里 劉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