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中科院攜手地方省市布陣聯營籌建5個新院所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09月25日   來源:中科院網站

    9月17日,《中國科學院、山東省人民政府、青島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協議書》、《中國科學院、山東省人民政府、煙臺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協議書》在濟南簽署;

    9月18日,《中國科學院、江蘇省人民政府、蘇州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倣生研究所協議書》在蘇州簽署;

    9月22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協議書》、《中國科學院、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中文大學共建中國科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協議書》在深圳簽署;

    9月23日,《中國科學院 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建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協議書》在廈門簽署。

    至此,中國科學院與有關省、市政府共建5個科研院所的協作方案全部簽定。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強調指出:中國科學院此次搶抓機遇、乘勢而上,以新建研究院所的形式把科技佈局調整繼續向深層次推進,是為了更好地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發揮骨幹、引領作用,在國家科技體制改革進程中發揮示範推動作用。

    國家發展要求中科院及時進行結構性調整

    “科技發展有無止境的前沿,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也不斷提出新的科技創新需求。在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歷史進程中,中科院作為國家的科學技術戰略隊伍,必須深刻認識、準確把握科技佈局調整的規律,建立持續科技佈局調整的機制,而不能滿足於僅僅在已有基礎上進行結構性調整。”

    路甬祥表示,中國科學院此次與有關省、市共建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倣生研究所、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5個科研單元,正是“在調整中改革、在調整中發展”的重要舉措。

    路甬祥指出,由多個研究機構構成、組織管理體系緊密的科研團體,必鬚根據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或漸進或突變、或局部或整體地調整各研究機構的領域方向、地域分佈和在科技創新價值鏈——即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高技術前沿——的取向和比例,以保證團體目標的順利實現;在發展的關鍵時期,這種科技佈局的調整更要及時規劃、精心組織、穩步推進。他説:“世紀之交的近十多年來,國際産業分工調整與轉移步伐加快,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主要的發展中國家,其科研團體都進行了較大力度的科技佈局調整。”

    路甬祥認為,目前在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方面提出需求最為緊迫的,當數與人口健康、資源環境等有關可持續發展領域,其次就是納米、信息、生物技術等戰略高技術前沿,以及國家安全領域。他表示,隨著我國的發展,不僅西部環境脆弱帶需要保護,海岸帶、城市密集區也面臨著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等新的威脅,在這些領域部署建立相關研究所,實際上“是更好地銜接中科院創新能力建設與國家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客觀需要,是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支撐發展、引領未來能力的需要”。

    將第三次重大科技佈局調整向縱深推進

    中國科學院的科技佈局,在不同歷史時期也發生了較大變化。

    據了解,中科院歷史上共進行了三次重大科技佈局調整。其中,第一次重大調整從1956年開始,佈局了計算、半導體、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化等具有關鍵作用的新學科領域,加強了原子核物理、應用地球物理、石油工藝、自然科學史等學科,至1965年底有院屬研究機構127個,形成了中國科學院的基本格局;第二次調整從1978年起進行,重點恢復和重建文革中受到嚴重破壞的學科體系,強調側重基礎、側重提高,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服務,直屬科研機構數量相對穩定在120至130個之間。

    進入1998年,我國正面迎接知識經濟挑戰、著手建設國家創新體系,中科院在知識創新工程試點過程中著力調整重點領域方向,展開了第三次重大科技佈局調整。知識創新工程試點一期、二期,中科院院屬法人研究機構由1997年的123個調整為2005年底的91個。其中,在原45個法人研究機構的基礎上組建了13個法人研究機構,新建了10個法人研究機構,3個植物研究機構轉為植物園序列,7個研究機構轉制為企業。新建和改造7項大科學工程。建設與發展了6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0個非法人研究單元。各研究機構也對其內部研究單元設置進行了大幅調整。

    “過去我們主要是通過調整、整合、撤並和轉制,高度凝練科技創新目標,推進以研究所為單元的體制創新和制度建設,提高全院的創新能力,推動全院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創新水平的提高。現在我們面臨的新的發展形勢,又要求在鞏固、提升已有研究所創新能力建設、組建'1+10’創新基地的同時,有目標地部署一批新的研究單元,包括新建一部分研究所。”路甬祥指出,無論是撤所還是建所,都是出於發展、提高的內在需要。

    路甬祥表示,中科院將在知識創新工程8年試點的基礎上,繼續深入推進科技佈局調整,力爭再用5年左右時間,真正建立起適應未來發展要求的科技佈局,同時形成自覺持續進行科技佈局調整的機制,為實現創新跨越、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中科院已在新建研究所方面形成明確原則,即:領域方向要符合中科院的戰略重點,符合國家和區域科技戰略需求,符合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相互關聯、交叉綜合,形成聚合效應;戰略定位要符合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要求,帶動區域相關高技術産業群發展,或促進區域協調可持續發展;區域條件要選擇有眾多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受體,有利於吸引高層次人才;科技隊伍要有一定基礎,從海內外吸引和集聚本領域高水平人才。

    創新能力建設完好銜接國家、區域創新體系

    高度強調區域分佈、大力加強與地方政府合作,是中科院此次科技佈局重大調整的一大“亮點”。路甬祥指出,科研能力的建設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互協調、相互支撐;一個國家的科技創新體系,尤其要考慮區域的佈局結構。正因如此,東西德剛統一,馬普學會就在德國東部部署了一批新的研究機構,美國19世紀末實施西部開發後,也在西部建立了一批新的研究型大學和國立研究機構。我國計劃經濟時代的科研力量,地域分佈上過分集中在北京與上海,中科院自然環境研究的力量主要側重西部,目前正應加強與沿海省市的合作,還清這份歷史上的“欠賬”。

    此次新建的5個科研院所,全部聚焦在國家發展和科技發展需求最為迫切的領域:

    煙臺海岸所的組建,是為了面向海岸帶水資源與能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等國家戰略需求和國際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前沿,進行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海岸帶重大災害預警與防控等領域研究;

    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所的組建,是為了面向能源、環保與資源等國家重大需求和國際生物加工與轉化科技前沿,進行生物資源、微生物轉化、生物過程工程等領域開展植物、微生物等生命體遺傳改良的技術研究和生物過程集成優化研究;

    蘇州納米所的組建,是為了開展面向納米材料及器件、納米生物技術與納米醫學、納米倣生技術和納米生物安全技術等領域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促進納米技術相關學科領域的交叉與融合和面向應用的系統集成,為江蘇省及長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為核心,集專用集成電路設計、應用軟體開發、先進材料研發、工業設計與造型研發等研發功能于一體的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的組建,是為了圍繞區域電子信息及機械裝備産業發展需求,建立面向社會的先進技術公共研發平臺,為珠江三角洲現代製造業及高新技術産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新知識、新技術;

    城市環境所的組建,則是為了面向國家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戰略需求,面向國際城市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與技術的發展前沿,重點在城市生態、環境與健康,城市環境治理技術,環境治理工程與循環經濟,城市規劃與環境政策等領域,開展相關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研發與系統集成和工程示範。

    新院所應有新的科研管理機制,據了解,此次各新建研究院所均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所長負責制,各所理事將由院、地共建方分別委派,並向中國科學院負責。研究所籌建期間,各所由院、地委派人員組成的籌建領導小組領導,領導小組實行雙組長制,其中,中科院方面委派的組長,均由中科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施爾畏擔任。領導小組下設研究所籌建工作組,負責籌建期間各項工作計劃的實施。

    信心百倍力舉創新強國事業

    中科院此次以新建研究院所的形式,將科技佈局調整繼續向縱深推進,充分調動了中科院和地方省市建設創新體系的積極性。院、地雙方信心百倍,齊心協力,共擔創新強國偉業。

    路甬祥此行多次講話指出,沿海各省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文化、教育、科技基礎紮實,人才資源豐富,新建所所在的各市尤為突出,院、省、市共同決定建所是一個正確的戰略選擇,體現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要求,體現了地方省、市推進科技創新的決心和戰略眼光,將有效提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完善中科院和當地的科技佈局,促進知識創新體系與區域創新體系的有機結合,為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做出科技創新貢獻。

    正是由於院、地的共識,新建所工作得到地方政府部門及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和全力支持。各新建院所所在的城市政府均為無償劃撥建設用地,提供基礎建設配置條件、人員安置所需政策;這次協議簽定工作每至一地,當地的主要新聞媒體均對新建院所一事的重要大意義予以了重點報道,一般市民也對中科院研究所的到來表現出高度的關注。

    為貫徹落實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中科院和地方政府積極主動,5個切入新領域、採用新體制和新運行模式的研究院所,根據中科院黨組和路甬祥院長、施爾畏副院長“邊建設、邊招聘、邊科研”的要求,籌備工作進展順利、基本上都走在預設日程前頭。在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通過籌建工作組的辛勤工作,短短幾個月已招聘員工106人、客座學生54人;建成深圳先進集成技術研究所下設的7個研究中心,開展10個方向性項目的研究工作;結合國家、地方的科研計劃和企業需求開展了近20個項目的申請工作,其中申報國家“863”計劃項目12項,工程中心還與10多家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

    通過院、地雙方的協商,各新建院所均設定了目標高遠的戰略規劃,提出要經過15年的建設和發展,到2020年成長為“緊密圍繞國家與區域發展戰略需求、在國際同領域有相當影響、基礎研究前沿探索與應用技術研發並舉的高水平研究機構”。為成功實現這些目標,中科院領導層要求各新建研究所,要按照中科院的科技佈局調整整體工作方針,探索凝煉新的目標、新的體制,打造新的人才隊伍、新的環境和文化,力爭為國家民族做出新的貢獻。

    路甬祥指出,評價新建研究院所的標準,第一是“要得到國內外科技同行的公認”,第二是“要使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滿意”,第三是“要使企業和人民群眾滿意”;按照他對新建研究院所寄予的厚望,新建科研院所有望通過5到10年的建設和發展,在中科院內部的“排隊”中後來居上,進入前三分之一、至少是前二分之一的位置。(科學時報 作者:鄭千里 劉英楠)

 
 
 相關鏈結
· 中科院和中石油共建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中心
· 中科院副院長陳竺會見意大利大學與研究部部長
· 中科院創新成果轉化模式初見成效破解“中試難”
· 中科院新建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所等五個研究所
· 中科院“實踐八號”育種衛星傳回清晰顯微圖像
· 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率代表團訪問秘魯國立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