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中國尼泊爾邊界第三次聯合檢查表彰大會在京舉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10日   來源:測繪局

    11月9日,中國尼泊爾邊界第三次聯合檢查表彰大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外交部部長李肇星會見並宴請與會代表。外交部副部長武大偉、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副主席尼瑪次仁、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分別講話。外交部、公安部、國家測繪局、解放軍總參謀部、西藏自治區有關領導和受表彰的先進集體代表、先進個人以及各聯檢組特邀代表等參加大會。與會領導向4個先進集體和22名先進個人頒發了獎牌、獎金和榮譽證書。其中,國家測繪局所屬的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中尼邊界第三次聯檢信息系統開發組、國家測繪局第一地形測量隊中尼聯檢中隊和11名先進個人受到表彰。

    中尼邊界全長約1414公里,是我國與鄰國已定陸地邊界中平均海拔最高、自然條件最惡劣的邊界之一。邊界地區大部分位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喜馬拉雅山脈,自然災害頻發,自然環境惡劣,野外作業條件極為艱苦,不少地段為生命禁區。中尼兩國于1961年簽訂邊界條約,1963年勘定邊界。1978年和1988年,雙方分別進行了第一、二次邊界聯合檢查。邊界聯合檢查是指相鄰國家在邊界勘定以後,每隔一段時間共同對邊界線進行檢查和維護,以保持邊界線走向的穩定、準確和清晰。此次聯檢對全線98棵界樁進行了維護,用全球定位系統技術精確測量了全部界樁位置,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統,以實現對相關邊界事務的數字化管理。

    根據中尼雙方達成的協議,雙方共同派人組成聯檢組,野外作業由中方負責實施,尼方檢查確認。中方聯檢隊員由西藏自治區相關部門和陜西測繪局派人組成。為了完成野外作業任務,雙方聯檢隊員頂嚴寒、冒風雪、戰缺氧,在人類生命禁區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樂章。經過雙方聯檢隊員的頑強拼搏和艱苦努力,聯檢野外作業比原計劃提前一個月圓滿完成。此次聯檢野外作業不僅提前完成了既定任務,並且找到了1963年勘界以來一直未發現的兩棵界樁,填補了第一、二次邊界聯檢遺留的空白。

    作為此次中尼邊界聯檢的主要承擔單位之一,國家測繪局高度重視這項工作,設立了專門機構中尼邊界聯合檢查測繪辦公室,指定陜西測繪局和國家基礎地理信息中心派人承擔界樁的實地測量及內業成圖工作。在聯檢測繪工作中,測繪人員成功應用了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信息系統等測繪高新技術,大大提高了測量精度和聯檢工作效率,減輕了聯檢人員的野外工作強度,降低了在惡劣條件下作業的危險性,充分顯示了我國的測繪科技水平。

    本次中尼邊界聯檢測繪是對測繪工作者思想素質、工作作風和技術能力的一次檢閱。在野外作業中,他們發揚“愛祖國,愛事業,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與其他聯檢人員一起, 在中尼邊界地形險峻、環境複雜、高寒缺氧的惡劣條件下,克服種種困難,挑戰生命極限,圓滿完成中尼邊界聯檢外業工作,向祖國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在中尼邊界聯檢野外作業中,中尼雙方採取了獨特的聯合工作模式,雙方聯檢人員常駐中方境內,共同作業、共同生活。在具體工作方法上,由中方負責完成所有界務工程和測量工作,尼方負責檢查確認。這一工作模式的實行得益於兩國之間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友誼和合作互信,也是我國“睦鄰友好”周邊外交政策的具體體現。中尼邊界聯檢野外作業的圓滿完成,成為我國外交工作中又一次互利共贏的成功範例。

    在測繪技術方面,此次聯檢採用基於全球定位系統連續運行參考站的界標位置測定與解算的最新測繪技術手段,精確測定界樁坐標和高程,測量精度達到厘米級。此外,此次聯檢還開發了中尼邊界地理信息系統,輔助聯檢有關工作的實施。該系統是我國首次將地理信息系統技術應用於邊界聯檢實際工作中的計算機輔助系統,為聯檢人員實施野外測量和內業成果整理工作提供了全新的平臺,並將運用於日後的中尼邊界管理,對提升我國邊界管理水平意義重大。

    西藏自治區外辦主任索朗介紹了中尼邊界第三次聯檢的工作情況,中尼邊界第三聯檢組組長赤烈堅讚代表獲獎集體和個人發言。

 
 
 相關鏈結
· 中尼邊界第三次聯檢野外作業培訓會議在拉薩舉行
· 中國同哈吉俄塔邊界談判聯合代表團舉行團長會晤
· 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七次會晤13日在印度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