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中科院舉行和諧社會建設與資源環境科技創新論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1月20日   來源:中科院網站

    11月2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舉行了“和諧社會建設與資源環境科技創新論壇”活動。全國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馮之浚,中國科學院副院長李家洋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陸大道,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牛文元,中科院科技政策所副所長、研究員王毅作了主題演講。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度、李小文,中科院副秘書長曹效業及中科院資源環境領域在京科研機構的部分領導、專家和首都新聞界的記者參加了論壇。本次活動由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主辦,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承辦。中科院資環局局長傅伯傑主持論壇。

    李家洋在題為“加速中科院資源環境科技領域創新,服務於和諧社會建設”的演講中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但與此同時,我國面臨的資源問題也日益嚴峻。為此,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先後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無不事關資源環境問題。中國科學院也在制定2006到2020年的中長期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在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研究方面,系統認知我國資源、環境、生態變化規律,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決策依據。解決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相關重大科技問題,為資源節約與開發利用、生態保護與環境整治、現代農業與區域可持續發展、重大自然災害預警與長週期氣候預報等提供新的方法、技術與手段。

    他還透露,在此期間,中國科學院在資源環境領域還要新建2個研究所、共建6個研究中心,即城市環境研究所、煙臺海岸帶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環境污染與健康研究中心、珠江三角洲環境污染與控制研究中心、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油氣資源研究中心、工程地質與環境研究中心和水資源研究中心。這些新建的科研機構將集中優勢力量,以我國面臨的重大資源環境問題為研究對象,與國家其它創新單元聯合協作開展研究,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提供科技支撐。

    馮之浚在題為“可持續發展與和諧文化”的演講中針對如何運用科學的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問題進行了闡述。他通過大量實例重新評價了自然資源的價值,倡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走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陸大道院士在演講中尖銳地批評了當今我國在城市建設和城鄉統籌中出現佔用土地、破壞資源環境的現象。他指出,今天我國在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建設佈局呈現出嚴重的耕地、水資源等重要資源過度消耗,環境受到嚴重污染,一些地區的生態系統承受壓力過大等問題。國務院近年來,曾三令五申控制開發區和城市土地佔用的情況,但城市“大”規劃和建成區蔓延式大擴張的現象還在繼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許多地區政府領導人和規劃工作者對我國國情和城市化道路缺乏清楚的認識。我國現階段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人均經濟總量只有發達國家的很小部分。因此,我國的城市化不能走美國那樣的蔓延式發展道路,城市建設標準也不應該搞的過分豪華和奢侈。根據國情,我國必須科學協調地利用有限的空間和資源,遏制這種蔓延式城市化發展態勢,走一條資源節約型的發展道路,即“高密度、高效率、節約型、現代化”的道路才是當務之急。

    目前,我國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會遇到哪些來自生態環境方面的挑戰呢?牛文元在演講中列出如下幾個方面:生態赤字、環境欠賬、資源稀缺、全球變化、人居危機、生態系統劣質化和地緣生態矛盾加劇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保持一個“生態平衡”,它是維繫全球和區域生態安全的第一杠桿,同時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自然基礎。從全球範圍來看,今天人類的“生態足跡”已經超出了全球承載力的20%,人類在加速耗竭自然資源的存量。我們所欠下的“生態赤字”應當與“財政赤字”一樣被充分注意到,才能使我們的未來可持續地發展下去。目前,建立一個我們所需的,生態安全的社會,還必須克服的五大瓶頸問題,即人口再生産與物質再生産的背離、資源的生産價值與生態價值的背離、環境容量無償佔有與自覺養護的失衡、經濟運行成本外部化導致 “制度失靈”、全球尺度的“地緣生態”衝突與矛盾的問題。而解決之道是,要始終維持生態平衡的基礎,對自然的索取與回饋相適應,構建出節約型生産與消費體系,建立生態城市與生態鄉村,以及成熟的生態倫理觀和生態文化,這才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本內涵。

    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節約型社會,才能夠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王毅在演講中指出,建立節約型社會需要五大支撐體系,即資源效率倍增的節約型生産體系、節約型城市化模式、節約型消費體系、綠色科技支撐體系和制度保障體系。其中,節約型社會技術體系的重點領域應該放在資源效率技術研發與示範、退化生態系統重建、區域污染綜合防治、環境與人體健康、全球變化適應與減緩等問題上。此外,還需建設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首先,要完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減少法律法規間的衝突,廢除不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相關制度。其次,要建立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的基本制度,特別是資源定價制度和全成本的污染付費制度。第三,要加強環境監管。建立和完善行業資源環境績效標準、標識、認證制度,制定重點行業和産品的限值標準強制執行的時間表和配套財稅激勵政策建立鼓勵公眾參與的機制。

    隨後,中國科學院院士鄭度、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曹效業、遙感應用所所長李小文院士、地理與資源所黨委書記成升魁、大氣物理所所長王會軍先後發言,他們就以上專家的見解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科學與人文相互協調問題、遙感技術應用問題以及構建和諧社會中所遇到的環境問題等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大家表示,論壇活動邀請本領域著名的專家和學者,對相關重大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對發揮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研究的優勢,為和諧社會建設和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基礎和技術支撐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大家希望今後這樣的活動能夠定期開展。(段 煦 張 琨)

 
 
 相關鏈結
· 中科院副院長:我國完全可以建成自己的創新體系
· 中科院電工研究所成功研製出了新型盲文印刷系統
· 中科院科考隊完成可可西裏北線考察 將考察南線
· 中科院領導會見國際科學院委員會執行主任坎貝爾
· 中科院可可西裏科考隊發現漣湖與月亮湖連為一體
· 中科院組織全院50個所參加第八屆全球視頻大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