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山林定權人定心:思茅市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17日   來源:雲南日報

    青山連綿,林海茫茫。初冬,走進雲南省重要林區——思茅市,放眼滿目蒼翠,處處生機盎然。

    一場波瀾壯闊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正在這裡轟轟烈烈展開,這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惠及廣大林農的改革,成為思茅林區最活躍的“音符”,奏響了建設綠色思茅、生態思茅的主旋律。

    思茅市在全省率先鋪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以興林富民為目標,圍繞“産權到戶、到人,還山、還林、還利於民”這一重點,大膽探索,紮實工作,林改取得明顯成效,激活了林業發展機制,極大地調動起林農愛林、護林的積極性,同時促進了林業的依法管理、民主管理、有效管理,出現了權屬明晰、林農受益、林區穩定的大好局面。

    把農民最盼望的事辦好——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充分依靠群眾,積極穩妥推進林改

    林業在思茅市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林業總産值33億元,佔全市生産總值的31%,其中林産工業産值17億元,佔全市工業總産值的37%。然而,思茅市林業發展總體上還處於“大資源、小産業、低效率”的狀態,一些深層次問題和矛盾仍然制約著林業的快速發展,其中集體林産權不明晰、管理不到位、發展活力不足是重要的制約因素。

    如何加快林業發展,實現“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市委書記高旭升説,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對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豐富和完善,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舉措。只有讓經營者有其山,植樹者受其益,務林者得其利,林業發展才能獲得一種內在、持久的動力,這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之所在、希望之所在。

    林改,這項順應發展規律,順乎農民意願,合乎農村實際的重大創舉在思茅土地上開始啟動。去年6月,思茅市就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民樂鎮翁孔村開展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試點。今年4月,思茅市在全省率先開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把林權界定到戶、到人,落實林地林木的所有權、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實現還山於民、還權於民、還利於民。

    思茅市委、市政府把林改作為各級黨政一把手工程來抓,“四級書記”抓林改。市、縣、鄉、村都成立了由書記任組長的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領導小組,組建了市林改辦,各縣(區)也相應健全了領導工作機構,形成了市級加強指導、縣(區)直接指揮、鄉(鎮)負責組織、村組具體實施、農民直接參與、部門搞好服務的林改工作機制,為改革的順利推進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和領導保證。同時,抓好人員、資金、技術的保障落實。全市抽調了2000多名林改工作隊員進村入戶開展林改,市財政撥出700萬元林改專項經費,其中415萬元直接補助到試點鄉、村用於林改工作,各縣(區)投入林改工作經費728萬元。全市組織各級業務培訓5000多人次。

    充分依靠和發動群眾,是思茅市順利推進改革的關鍵。在改革中,思茅市堅持做到“林改怎麼搞,群眾説了算”,把決策權交給群眾。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不搞一刀切,以村民小組為單位,實行一村一策,一組一案。嚴格履行民主決策程序,凡未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會議80%以上人員同意的林改方案一律推倒重來。堅持依法依規和公開公平公正。做到改革的內容、程序、方法和結果公開,確保廣大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話語權,真正實現村民自主決策、民主管理。景谷縣民樂鎮翁孔村的羅成武是思茅市第一個領到林權證書的農民,他原有的59.1畝自留山得以換證確權,同時又按照人口數分到了19.9畝集體商品林。

    羅成武告訴記者,去年6月份,縣上派來的林改工作組,對大寨小組進行3次摸底調查,組織召開了動員大會,宣傳有關精神,包括了林權到戶的程序、方法、範圍等。隨後,大寨小組的村民們自己開會,反復討論方案。去年11月20日,全體村民表決通過了大寨小組的林改方案。方案中提出,保護好水源林地、生態林地等公共林地,其餘集體林按現有人口分配,山林地塊實行抽籤,分到的集體林每畝交納15元的使用費。方案確定後,工作隊員和技術人員又來到小組公示結果,簽訂合同,檢查驗收、確權發證等工作。儘管羅成武抽到的集體林質量不是最好,其中有1畝地上只有10株松樹,但他仍然喜笑顏開,連稱非常滿意,非常公平。

    實踐證明,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是一件關係民生的好事、實事,是一項順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受到了農民的擁護和歡迎。到目前,思茅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作為全省九個試點縣之一的景谷縣,10個鄉鎮同時開展林改,1932個村民小組、6.1萬戶、26.2萬農民參與改革,已經組織實施1362個村民小組的改革,20個村民小組的651戶農戶確權發證。思茅市還在其餘九縣(區)分別確定11個鄉(鎮)、94個村開展試點,絕大部分村民小組目前已經完成了確權勘界、結果公示等工作, 167個村民小組簽訂了承包合同。

    林農得實惠,生態受保護--林改成為惠及千家萬戶的德政之舉、民心工程,促進了林區和諧穩定

    林權明晰,山還是那些山,可在數萬林農眼中,一片片山林已真正變成了一個個“綠色銀行”,帶來收穫的喜悅,承載起致富的新希望。

    景谷縣民樂鎮翁孔村南落村民小組有23戶人家,過去有七八家農戶無脂可採,守著林子受窮。集體林承包到戶後,家家都有林地,戶戶按規範採脂,每戶採脂月平均收入達2000元左右,村民真正享受到了集體林改革帶來的實惠。

    “要像種莊稼一樣種樹管樹”,説這句話的是景谷縣威遠鎮香鹽村一組的劉克儉老人。年已古稀的他,4年前在自家承包地上種植了25畝速生豐産林,今年採伐20畝交到紙漿廠,純收入達2.5萬元。前個月,他也領到了林權證,自留山和集體林加在一起,全家現有山林33.5畝。剛領到證,興奮的劉克儉就種下1500棵樹,明年還計劃種植更多。林改後,思茅市的林農敢於投入、舍得投入,造林由過去的“要我造”變為“我要造”,群眾自發種樹的積極性高漲。據統計,在林改試點期間,全市共完成造林近20萬畝,比去年增加50%以上。

    “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林農愛林、護林責任性增強,積極性高漲。景谷縣民樂鎮翁孔村的自學富感觸頗深,他説在過去,集體林名義上也是屬於大家的,但農民不願意管,不專心管,你砍一棵樹,我也跟著砍一棵。現在林權到戶到人,利益受益者變得具體了,有法律作保障,愛林護林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去年,縣裏給了翁孔村200立方米木材採伐指標,但全村一方木頭都沒有砍,農民們有了長遠的經營計劃,並不急於砍樹來增加收入。

    思茅市林改中,許多村組把保護森林的措施列入實施方案,修訂完善村規民約,簽訂生態公益林管護合同,加強護林防火。今年,思茅市盜伐林木案件從去年的173起下降到116起,超強度採脂現象也明顯下降,森林資源保護得到更加有效的保護。富一方百姓、保一方生態的改革目標正變為現實。

    歷史遺留糾紛得到妥善處理,林區更加和諧穩定。在林改中,思茅市注意處理好集體與個人關係,公開公平公正地調處村民之間、村民與村集體之間的利益關係,穩定了社會,鞏固了基層政權。本著“尊重歷史、照顧現實,以人為本、依法依規”的原則,妥善調解林改中發生的各種矛盾和糾紛。截至11月底,全市共排查林權爭議糾紛4340起,調處3603起,調處率達82%。自開展林改試點工作以來,沒有發生一起因糾紛引發的群體性上訪和亂砍濫伐的事件,有效維護了邊疆社會穩定。

    希望在山,潛力在林--完善配套改革,創新林業發展的體制機制,促進林業又好又快發展

    明年初,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將在思茅市全面鋪開,與此同時,林改配套改革也在積極推進中,將具體包括六個方面的內容:放活山林經營權,通過承包、轉讓等多種形式,建立以村民為微觀層次的市場經營主體,落實所有權、經營權、處置權、收益權,規範流轉;加快轉變林業行政管理職能,切實搞好執法、指導、服務;創建新型林政資源管理機制,簡化林政管理手續,放寬商品林採伐條件,實行採伐指標隨林權走,木材自主經營;建立合作經營管理體系、資源保護體系、林業投融資體系、林産業發展體系;建立健全完善的林改跟蹤問效機制;探索國有商品林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深化國有森工企業和國有林場改革。

    可以預見,隨著一系列配套改革的逐步到位,思茅市林業生産方式、經營模式將發生深刻的變化,將構建起新型的林業生態建設體系,林業産業發展體系,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思茅的林業必將迎來一個更加燦爛的明天! (李漢勇)  

 
 
 相關鏈結
· 湖北省政府給"林權投資"敲警鐘 投資應謹慎參與
· 遼寧林權制度改革:一次解放林業生産力的變革
· 我國第一個國有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效果初顯
· 國家林業局11月14日在蘭舉辦林地林權管理研討會
· 黑龍江伊春市國有林權改革最大化讓利於普通職工
· 安徽首次大規模拍賣林權 526畝林場總價86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