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科技部召開新聞通氣會介紹農村科技工作有關情況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22日   來源:科技部網站

    12月20日,科技部召開新聞通氣會,農村科技司司長杜佔元向中央有關媒體介紹了農村科技工作有關情況。

    “十一五”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業和農村科技工作,近幾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均將農業科技擺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今年1月份黨中央、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技大會,發佈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為今後農村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所確定的農村科技工作的目標和任務,科技部在認真總結“十五”農村科技工作的基礎上,全面研究部署了“十一五”農村科技工作,大幅度增加了農村科技投入,農村科技各項工作均在有序有效的開展。

    一、“十五”農村科技取得了顯著成效和進展

    “十五”期間,圍繞促進糧食豐産和農民增收、增加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保障生態安全等重點任務,著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系統有效地開展了農業和農村科技各項工作。在國家主體科技計劃中,安排了若干重大科技專項,加大了農業科技投入,以動植物保護新品種選育、糧食豐産科技工程等為代表的重大科技項目取得了突破進展,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加強了農業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突出了農業科技的集成創新和示範應用,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高舉星火旗幟,進一步推進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充分發揮了科技在解決“三農”問題中的重要作用,有力地支撐了農村小康建設。

    1. 農業高技術研發和基礎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加快了傳統農業的改造與升級換代

    緊跟世界農業科學研究前沿,在水稻功能基因組等方面取得了一批處於國際領先水平的重大成果。採用現代生物技術手段,培育出一批優質、專用、高産、多抗農作物新品種。轉基因技術與産業化快速發展,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五大轉基因植物種植國家,2006年,我國棉花種植面積8095萬畝,其中生物技術棉花種植面積已超過總面積的75%,河北、山東、河南、安徽等棉花主産省的國産生物技術棉花種植率已達到100%,棉花單産達到80千克/畝的歷史高水平,增幅為6.3%-7.0%,棉花總産量達650萬噸,創歷史新高,且棉花品質普遍看好。通過數字農業技術的應用,大幅度提高了示範區農業信息化和現代化管理水平,加速了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步伐。“十五”期間,農業領域安排了一批973計劃項目,建設了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農作物、畜禽生長髮育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基礎研究工作,為保證我國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2. 進一步強化了對糧食安全等相關問題的研究,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撐

    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支撐,也是農業科技的首要任務。“十五”期間,通過高新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良種培育與耕作栽培結合,在農作物良種培育、高效栽培與農作制、地力培育與清潔生産和農業重大病蟲害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為糧食穩定增産,農民持續增收,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圍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食物安全的科技問題,加大了對“糧食豐産科技工程”等項目的支持力度,通過項目的支持,集成創新了一批糧食豐産共性關鍵技術,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的12個糧食主産省建立試驗示範區1.2億畝,示範區糧食單産在前3年平均單産的基礎上增加10%以上,累計增産糧食516萬噸,為國家糧食增産做出了重要貢獻。

    3. 優質高産農林新品種培育取得顯著進展,為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提供了保障

    通過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計劃等支持,在超級水稻育種理論與新品種選育、小麥細胞工程技術育種、小麥及禾穀類體細胞雜交技術、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玉米雄性不育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研究水平居國際領先。通過“優質超高産農作物新品種培育”重大項目的實施,已審定新品種655個,其中有重大應用前景的新品種262個,累計推廣面積超過17.5億畝,增産糧食600億公斤,創直接經濟效益735億元,實現農民增收100多億元。選育出的優質高效油菜中雙9號,高油高産多抗花生新品種國審豫花15號,高産、優質、多抗、廣適棉花雜交種-中棉所29,優質小麥品種川麥107,優良玉米自交係“478”等農作物新品種,獲得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批新組合、新品係嶄露頭角,其中“協優107”水稻新品種小面積栽培畝産超過1200公斤,矮敗小麥“輪選987”等新品種畝産達600公斤以上。

    4. 資源高效利用、農林生態建設等相關研究進展迅速,為建設環境友好的節約型社會提供了技術保障

    在國家863、農業科技攻關等計劃的支持下,通過技術的集成和攻關,竹質工程材料製造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獲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谷稈兩用稻選育及秸稈高效利用技術、農林廢棄物生物降解製備低聚木糖技術等成果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寧夏乾旱地區節水灌溉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殺蟲活性物質苦皮藤素的發現與應用研究,微生物農藥發酵新技術新工藝及重要産品規模應用,西北地區農業高效用水原理與技術研究及應用等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些成果的突破,為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和農林生態建設奠定了良好基礎。

    5. 加強了農村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為推動農業産業化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技術支撐

    到目前為止,共實施國家級星火科技示範項目近2萬項,覆蓋了全國90%以上的縣(市),建立了134個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和一批星火産業帶,發展了227個國家級星火區域支柱産業和數以千計的地方支柱産業,全國範圍內已形成了6000多個培訓基地,其中國家級培訓基地50個,星火培訓學校629個,相繼培訓農民近1億人次,産生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星火計劃已經成為在廣大農村傳播先進實用技術、發展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一面有力旗幟。

    中央財政加大對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支持,2001-2005年期間中央財政支持共投入科技資金13.5億元,共支持了2333個項目。一大批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實施促進了一批先進實用科技成果的轉化、示範,為鄉鎮企業和農村産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推動了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産品和新工藝的中試熟化和應用,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轉化資金的實施中,共吸納地方和企業配套資金32億元,轉化應用動植物新品種1623個,開發新産品1803個,實現工業增加值43.4億元,新增近5萬個工作崗位。

    6. 強化了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和農業科技園區等工作,為農村科技進步提供有力的條件保障

    通過自然科技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創新性地構建了由14個國家行業主管部門共同參與的平臺理事會決策體系和由佔國內70%以上自然科技資源的655家資源機構組成的共享加盟成員體系,建立了由國家自然科技資源共享E平臺、32個八大類自然科技資源信息共享系統和535個自然科技資源數據庫組成的共享信息網絡系統,搶救性地收集和保護了67.4萬份(號)瀕危、珍稀自然科技資源,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資源共享氛圍,培養造就了一支為共享服務的專業化隊伍,提高了資源的利用效率。“十五”期間,共建設3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孵化了大批科技型農業龍頭企業,産值累計965.9億元,銷售收入累計676億元,年凈利潤總額累計105.3億元。園區吸納就業人數累計超過139萬人,累計帶動周邊地區1254萬農民致富,農牧人均年收入增加200-500元。

    7. 大力推進科技特派員、專家大院等專項工作,為構建多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進行了有益探索

    科技特派員工作自2002年由科技部和人事部共同推動,試點工作進展順利。自2004年底發佈了《關於開展科技特派員基層創業行動試點工作的若干意見》後,科技特派員很快在全國形成燎原之勢。目前,全國科技特派員試點已擴大到24個省(區、市)的593個縣,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據統計,2005年各試點地區共選派科技特派員23115人,引進新品種11885個,推廣新技術、新産品12109個;實施科技開發項目7435個,項目年新增投資55.57億元,實現年利潤30.03億元;科技特派員試點地區的農民人均收入增幅平均超過15%,安置農村勞動力、大中專畢業生、復轉軍人296萬餘人,積極引導和幫助廣大農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促進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今年7月,陳至立國務委員出席我部會同人事部召開的“全國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會議”,並得到了高度評價。目前部分省份已在全省範圍內全面推動科技特派員工作。為進一步構建多元化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農業專家大院模式、農技110模式等農村科技服務創新機制也已在全國20多個省份得到推廣,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歡迎;引導發展各類農村科技服務仲介組織上萬個,一大批科技人員被引入農村一線,為農村發展注入了新要素,提供了新動力,為幫助農民增收致富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十一五”農村科技總體部署和重點任務

    “十一五”期間,科技部將充分落實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精神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要求,把農村科技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幅度增加農村科技的投入,將工業領域和農社領域的經費比例從原來的7:3調整到5:5,在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和973計劃等主體計劃中,向農業領域傾斜。如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農業領域“十一五”期間第一批項目初步安排30億元,863計劃擬投入14億元。

    在工作思路和部署上,農村科技工作要以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主線,從技術研究、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等方面進行系統部署。一是通過國家重大科技專項、863計劃、973計劃和科技支撐等國家科技計劃的支持,以現代農業、新興産業、鄉村社區和城鎮化發展為重點,開展農村科技研究與開發工作,要進一步突出生物和信息兩大主導技術,引領現代農業發展,高度重視鄉村社區和城鎮化發展建設,著力改善人居環境,把新興産業發展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通過平臺和基地建設,突出技術集成和應用,加強農村科技成果轉化,大力培育農村科技型企業,引導企業成為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推廣應用的主體;三是通過科技示範引導,推進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加速農村科技普及,培養新型農民;四是通過面上工作推動,強化基層科技服務和普及能力,營造學科技、用科技的良好氛圍,整體提升基層科技工作水平。

    重點任務如下:

    1. 加強農業高技術和基礎研究,引領現代農業發展

    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先導的戰略高技術已經全面引領現代農業的發展,並成為最具競爭力的新型産業領域,世界各國紛紛啟動實施了本國的農業高新技術發展戰略。我國近年來農業高新技術有了一定進展,但遠遠不能滿足農業增産、農民增收對農業科技的迫切需求,更不能適應國際日益激烈的農業高新技術産業競爭趨勢。從我國實際出發,瞄準世界農業高新技術發展前沿,在863計劃的部署中,切實加大對農業高新技術研究開發的支持力度,重點發展農業生物技術與分子農業、農村信息化與數字農業、環控農業、農産品精細加工等高技術,獲得一批自主知識産權,搶佔農業高技術領域的制高點,全方位提升我國農業高科技領域的國際競爭力。繼續建設一批農業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保證我國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2. 加強重大關鍵支撐技術研究與集成創新,全面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

    我國農業生産整體技術的規範化、集成化、集約化水平不高,技術效率和資源利用效率普遍低下。為了保障糧食安全、食物安全和生態安全,迫切需要加快常規技術的升級,要下大力氣解決我國農業産前、産中以及産後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突破和大面積集成應用。要繼續實施“糧食豐産科技工程”,加快糧食優質高産高效技術的大規模集成示範,穩步提高糧食生産能力。要繼續實施國家農業科技攻關計劃,加大支持力度,重點加強動植物新品種培育、健康養殖和清潔生産、農林生物質開發、農産品加工增值、重大病蟲害防控、農林生態保護治理、農田地力培育、現代農業裝備、節水農業等關鍵技術攻關研究與集成配套,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3、加強鄉村社區和城鎮發展技術研究,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提供支撐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發展不斷加速。以城帶鄉、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全面提高村鎮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間內我國城鎮建設與發展的重要任務,將成為農村科技拓展、延伸的重要領域。“十一五”期間,城鎮發展領域要圍繞城鎮優化進程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開展研究,突破一批制約城鎮化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技術,建設一批農村小城鎮示範基地,為推進我國城鎮化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鄉村社區現代化是我國農村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十一五”期間,鄉村社區領域重點解決鄉村社區急需的共性關鍵技術和技術集成問題,探索建立一批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模式,為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提供技術保障。

    4. 加大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力度,全面提升農業科技的應用水平

    以星火計劃、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國家政策性計劃為支持主體,以發展農産品深加工、延長農業産業鏈為重點,以星火技術密集區、星火産業帶、農業科技園區為載體,集成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等資源,實施一批跨區域的重大科技示範項目,轉化、推廣和應用一批農村先進適用技術,扶持一批以農産品加工為主業的龍頭企業,培育和扶持一批以農村資源為基礎的區域特色優勢産業和産業集群,促進農業和農村結構調整,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一步明確轉化資金的工作定位,重點支持農林植物優良新品種與優質高效安全生産,畜禽水産優良新品種、健康養殖和現代奶業,農産品精深加工與現代儲運,重大動物疫病防控,農林生物質綜合開發利用與綠色社區,農林生態安全、生態保育、恢復、治理與現代林業,農業生物技術産品和多功能農業裝備與信息化。繼續實施“星火科技富民工程”,加強對農民和農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切實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加速農民知識化進程。

    5. 強化地方農村科技工作,提高區域科技創新與服務能力

    繼續選擇一批具有典型意義和較強帶動作用的縣(市)實施科技富民強縣專項行動計劃並帶動地方開展相應工作;通過實施一批重點科技項目,加強技術集成推廣,培育和壯大一批具有較強區域帶動性的特色支柱産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實行“獎補結合,先補後獎”,對試點縣(市)進行績效考核,有效推進專項行動的實施。

    啟動實施新農村建設科技試點示範工作,引導建設一批 “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縣”和示範鄉鎮,形成一批在一定區域內具有影響的新農村建設科技示範模式。繼續開展全國市、縣、區科技進步考核和科技進步示範市(縣、區)建設工作,在管理工作制度化、規範化的基礎上,新建200個科技進步示範市(縣、區)。

    6. 積極推進科技特派員等工作,構建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以科技服務“三農”為目標,把握農村科技服務多元化、産業化、專業化、網絡化的發展方向,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政府引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業人才與鄉土人才相結合、科技服務與其他社會化服務相結合的原則,在繼續努力發揮原有農業和農村科技推廣服務組織作用的基礎上,大力推廣農村科技特派員、農業專家大院、星火110、農業科技入戶等新型農村科技服務模式,構建和完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積極支持地方和基層各類信息諮詢服務機構建設,培育和健全技術市場,努力為基層廣大企業和農民提供經營管理、市場營銷、技術、信息、人才、財務、融資、法律等方面的專業化服務。

    7. 積極培育農村領域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推動企業成為科技創新主體

    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模式也面臨逐步多元化、市場化和企業化的挑戰。在國家鼓勵企業創新的政策引導下,農業與農村科技工作也要積極鼓勵和支持企業與科研單位或大專院校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産學研合作團隊,推動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高。組織建設一批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和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鼓勵具有一定科技實力的企業積極參與農村科技工作,大力推動多元化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新機制,引導和支持企業增強科技能力建設,孵化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或産業集團。充分發揮企業在促進科技成果産業化方面的主體作用,帶動企業增加對農業科技的投入。對部分經濟效益顯著但市場風險較大的非公益性項目、産業化項目、成果熟化與轉化項目等,積極引入競爭機制,鼓勵企業按照市場機制進行運作和管理。

    8. 繼續推進農村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加強農村科技共性平臺建設

    繼續推進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提升我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支撐能力。按照“整體設計,開放運行;突出能力,強化研發;深化改革,創新機制;綜合配套,協調發展”的原則,逐步建立起以農業科研院校為主體的農業科研創新體系;以推廣服務組織和仲介機構為主體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以政府為主導的農業科技管理體系;以及職能明確、佈局科學、結構合理、針對性強的區域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繼續加大農業科技平臺建設,加強農業大型科技設施、重點實驗室、重大科學工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改善農業科研條件,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十一五”期間,農村領域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作確定了農林作物高效安全生産等5個優先發展技術領域,每個領域優先支持10個方向;同時建設80-100個國家農業科技園。

    9. 發佈“十一五”農村科技工作指導意見,全面推動農村科技工作

    根據《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在全面分析和深入研究農村科技工作的形勢與要求的基礎上,研究制訂“十一五”農村科技工作指導意見,組織實施新農村建設科技促進行動,進一步明確“十一五”農村科技工作指導思想、原則、發展目標和主要任務及農村科技基地與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與科學普及、地方與基層科技工作等方面的指導意見。為落實《關於“十一五”農村科技工作的指導意見》,將於明年上半年組織召開“全國農村科技工作會議”。

 
 
 相關鏈結
· 科技部近期啟動“新農村建設科技促進行動”
· 科技部:星火計劃提高了我國農村的信息化水平
· 科技部副部長:把科技紮根于廣大農村的泥土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