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科技部等6部委聯合發佈"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6年12月27日   來源:科技部網站

    12月26日,科技部、中國氣象局和中國科學院在北京聯合召開《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新聞發佈會,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外交部、國家環保總局的有關領導也出席了會議。科技部李學勇副部長、中國氣象局秦大河局長、中國科學院李家洋副院長圍繞《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分別作了講話,並回答了記者的提問。有關專家和新聞媒體的代表參加了新聞發佈會。

    評估報告編寫工作于2002年12月啟動。在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的指導下,科技部、中國氣象局、中國科學院、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環保總局、教育部、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等12個部門密切配合,共同推動,組織跨學科、多領域的綜合研究,經過歷時四年的認真工作,先後九易其稿,于2006年8月15日由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第十次會議批准發佈該報告。

    《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共分三個部分:“氣候變化的歷史和未來趨勢”、“氣候變化的影響與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社會經濟評價”。該報告系統總結了我國在氣候變化方面的科學研究成果,全面評估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近百年來的氣候變化觀測事實及其影響,預測了21世紀的氣候變化趨勢,綜合分析、評價了氣候變化及相關國際公約對我國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發展可能帶來的影響,提出了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立場和原則主張以及相關政策。

    評估報告給出的主要結論包括:

    第一,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導致越來越嚴重的全球氣候變化問題。預測到2020年,我國年平均氣溫可能增加1.3~2.1℃,年平均降水量可能增加2~3%,降水日數在北方顯著增加,降水區域差異更為明顯。由於平均氣溫增加,蒸發增強,總體上北方水資源短缺狀況將進一步加劇;未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呈增加趨勢。

    第二,我國農業、水資源、森林與其它自然生態系統、海岸帶與近海生態系統等極易受全球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自然災害將有進一步加劇的可能。為此,我們應進一步提高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以及採取適應氣候變化的綜合行動。

    第三,全球氣候變化問題涉及到國家發展空間問題。在參與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過程中,我國要有所作為,擔負起相應的責任,為保護全球環境做出積極貢獻;同時也要維護我國正當的發展權益,使我國承擔的國際義務與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第四,要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作為新的驅動力,促進我國國民經濟各領域尤其是能源領域的技術創新,節約能源和資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

    第五,報告中提出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政策和措施對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可為各級政府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第六,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帶來的影響還有大量的科學技術問題需要進一步開展研究;需要對各種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進行研究和驗證。

    李學勇副部長在講話中指出,《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是我國編制的第一部有關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國家評估報告,是在我國已有氣候變化科研成果基礎上凝煉完成的。《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發佈的意義在於,一是向國際社會進一步表明我國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問題;二是為我國參與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事務提供科技支撐;三是為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四是為未來我國參與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科學研究指出了方向。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我國政府將環境保護擺在了優先位置,堅持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這些政策措施的實施不僅對我們國家的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樣也將對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消除全球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和保護全球環境做出貢獻。

    李學勇副部長還強調,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必須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今年年初,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發佈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綱要》明確提出把解決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科學技術發展的優先位置。“十一五”期間已把“全球環境變化監測與對策研究”作為科技工作的重點任務,列入國家科技計劃予以重點支持;並加強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核電技術、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二氧化碳捕獲和封存技術等減緩溫室氣體排放技術的研究和開發。這些工作的開展,將會進一步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科技支撐能力,為我國充分參與全球氣候變化國際事務和開展國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