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部門信息
 
中科院海洋所:赤潮973項目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1月21日   來源:中科院網站

    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周名江研究員等完成的國家973項目“我國近海有害赤潮發生的生態學、海洋學機制及預測防治”研究,日前通過了山東省科學技術廳組織的成果鑒定。

    該研究面向國家需求,瞄準國際前沿,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在東海大規模原甲藻赤潮形成機制、東海大規模甲藻赤潮的宏觀調控設想、大規模赤潮的危害機理以及赤潮的應急治理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創新性成果,項目的實施對國家提出的“預防、控制和治理赤潮”目標的實現有重要貢獻。項目在赤潮發生機理方面的研究屬於“全球有害赤潮的生態學與海洋學計劃(GEOHAB)”核心內容,其研究結果為GEOHAB提供了一個典型的研究範例。項目總體水平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在國際上處於先進水平,部分達到領先水平。

    經過近5年的海上赤潮調查研究和實驗室實驗,各項研究相繼取得重大突破,並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

    一是以赤潮多發並成因複雜的東海為重點研究區域,開展了對我國近海典型大規模赤潮原因種東海原甲藻和鏈狀亞歷山大藻的形態學、分子特徵、生態分佈、生理特性、生長動力學、生活史、種間競爭、孢囊的分佈、萌發及其與浮游動物的關係研究。率先就東海赤潮高發區的營養鹽組成、分佈、通量及其與赤潮發生的關係、富營養化與赤潮發生的關係展開研究。首次較為系統地研究了東海大規模赤潮形成的環境特徵及水文學影響因素,探討了影響赤潮形成的關鍵物理海洋學因子。

    二是通過多學科交叉研究,首次闡明了東海大規模原甲藻赤潮形成的生物海洋學、化學海洋學和物理海洋學機制,發展了對赤潮生消過程的數值模型,在該海域連續兩年度赤潮發生預測檢驗中取得了較好的擬合效果;對東海大規模原甲藻赤潮的頻發原因、分佈特徵、爆發時間、控制因子等一些關鍵問題作出了科學解釋,為進一步開展東海大規模赤潮的預報研究、實現“預防、控制和治理赤潮”的目標奠定了重要科學基礎。

    三是依據東海大規模赤潮藻東海原甲藻和亞歷山大藻對中華蜇水蚤、扇貝胚胎及幼蟲、黑褐新糠蝦和鱸魚等不同營養級海洋生物的毒性效應、大規模赤潮的現場毒性、PSP毒素的現場分佈及在食物鏈中的傳遞規律,首次提出了東海大規模赤潮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危害機制和途徑,對於大規模赤潮危害的評價、有赤潮毒性評價係的建立以及赤潮災害的預防和減災等有重要意義。

    四是首次從長江徑流與東海近海營養鹽濃度、比例的長期變化趨勢以及硅藻、甲藻對營養鹽的不同利用特性出發,結合大規模赤潮演替現場營養鹽動態變化規律,找到了近年來我國東海大規模赤潮由硅藻型為主向甲藻型為主轉變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對東海大規模甲藻赤潮進行宏觀調控的可能設想,為國家“預防、控制和治理赤潮”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五是發展了多種生物和化學綜合防治赤潮的方法,進一步完善了粘土有機改性理論和方法,製備了除藻效率高、環境友好的有機改性粘土,被確定為2008年奧運會海上帆船項目海域赤潮應急治理首選方法,同時該研究為重點海域赤潮的防治和淡水水域藻華的治理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鑒定委員會專家建議,項目組在已開展的研究和取得的成果的基礎上,為實現“預防、控制和治理赤潮”的國家目標開展進一步的深入研究。(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相關鏈結
· 中科院、工程院公佈200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中科院研究報告指出:我國外商投資質量亟待提升
· 國家將投資48億元支持中科院科教基礎設施建設
· 2006年全國共有492人因各類海洋災害死亡或失蹤
· 內地與香港海洋科技合作協議1月8日在港簽署
· 山東省採取措施恢復海洋漁業資源 10萬漁民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