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江蘇省民政廳廳長趙順盤表示,今年,江蘇省民政將相繼出臺幾大領跑全國的創新舉措,使社會救助逐漸從“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最終做到兼顧各方利益。
創新一:2007年率先全面建立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
目前全國各地低保標準普遍採用人為確定法,標準調整週期也較隨意,並未體現低保標準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聯。我省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參照國際先進做法,決定將低保標準和人均實際收入挂鉤,建立正常增長機制。從2007年開始,城鄉居民低保標準隨當地群眾生活水平提高而同步提升。
舉措:城市以省轄市為單位,農村以縣(市)為單位,各地按當地上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收入的20%-25%確定低保標準。同時,城市低保增幅應不低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農村低保增幅應不低於農民人均純收入的增幅。
創新二:今年7月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填補國內空白
在現行的低保救助體制下,低保對象同時享受教育、醫療等優惠政策。而部分處於救助邊緣的人群,困難重於低保對象。這樣的家庭一旦發生意外,便很“脆弱”。此次,我省決定今年7月確保全面建立臨時救助制度,這項制度目前在國內還是空白。臨時救助制度的建立,體現了社會公平,強化了政府責任。
舉措:原則上按照低保標準線的150%-200%範圍,來界定低保邊緣人群。所需資金納入地方財政預算,並從福彩公益金、社會捐贈款中統籌一部分。
創新三:城市和農村,不同程度推進醫療救助體系
基礎性醫療保障和醫療救助將被有機結合。
舉措:今年,在農村,困難群體全部進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體系;在城市,試點建立覆蓋全體居民的醫療保障制度。同時發展收費低廉的“愛心醫院”、“慈善醫院”、“慈善門診”。對基本醫療制度保障仍無法解決的低保對象和患大病的群眾,實施獨立的大病救助。
創新四:設立社會救助管理“聯席會議制度”
社會救助涉及多領域,多部門,乃至全社會,協調不到位,容易政出多門、重復救助或者救助疏漏。因此,當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個由民政切入的救助協調部門。
舉措:省政府日前決定,要求各級政府建立以政府分管領導為組長,民政、財政、勞動和社會保障、衛生、教育、司法、建設、工會、婦聯、共青團、殘聯等部門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辦公室設在民政部門。並要求聯席會議及時研究制定和協調相關救助政策,確保救助政策的統一性,保證救助公平、公正,不斷提高救助的綜合效應。(唐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