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寧夏引黃灌區水稻育秧播種的季節,但是寧夏一些市縣農民卻接到了“不許種稻”的強制性通知。這是自治區根據黃河來水減少、優化種植區域佈局採取的政府行為強制性措施。據悉,2007年寧夏水稻種植面積將比2006年減少30萬畝以上。
近年來 ,由於水稻市場價格攀升拉動,寧夏引黃灌區水稻種植面積逐年擴大,水資源緊缺供水不足矛盾日益突出。為優化種植區域佈局,合理分配水資源,2006年秋收後,自治區政府要求農牧廳、水利廳根據寧夏種植業及水資源、土地資源、土壤類狀,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調整種植業結構的規劃。根據銀南、銀川、銀北3個區域的土壤肥力條件、鹽漬化程度、地下水位、排灌條件和灌溉保障率等因素,進行科學規劃。最近出臺的《水稻種植優化佈局與發展規劃》認為:銀南排水條件好,種稻用水量較大,是水稻面積壓減的重點區域,在渠道輸水困難的高口高地和塝溝地塊,逐步退出稻旱輪作模式,發展經果林或其他節水高效作物;銀川和銀北湖泊濕地面積較大,種植水稻可補充湖泊的地下水位,維持目前水稻面積;灌區下游及部分地區雖適宜種稻,但由於渠道輸水線路長,供水能力有限,且排水不暢,嚴格限制種稻。
規劃對具體禁稻區做出了具體劃分,其區域包括:西幹渠及揚水灌區;惠農渠灌域阮橋以下;唐徠渠灌域八一橋以下;二農場渠灌域五分溝以下;東幹渠灌域右岸地區及馬場橋以下;躍進渠灌域三趟墩段以下;七星渠增閘節制閘(白馬鄉)以下;高幹渠灌域分水閘以下。規劃還要求水管部門加大禁稻區農業灌溉用水的管理力度,嚴格按旱作物配水、供水。 (記者 馬和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