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國餐飲業市場活躍,繼續呈現又好又快的穩步發展態勢,餐飲消費實現歷史性的跨越,全年零售額首次突破一萬億元大關,達到10345.5億元,同比增長16.4%,比上年凈增1458億元,比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出2.7個百分點,比GDP增速高出5.7個百分點,連續16年實現兩位數高速增長,與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增長了188倍。餐飲消費繼續成為拉動消費需求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
一、2006年餐飲市場發展情況
(一)餐飲消費高增長,四季度增幅達高峰
分月看,年內有4次創下歷年月度零售額新高記錄,分別為: 1月份934.5億元、9月份954.8億元、10月份964.9億元、12月份982.5億元,其中12月份最高,比上年同期增長18.7%,同時創下月度最高增幅,是餐飲消費最旺盛的月份(見圖1)。
分季度看,第四季度為2852.9億元,同比增長18.1%,高出全年增幅1.7個百分點,佔全年的27.6%,其零售額、增長率和比重均為各季度之首,是全年餐飲消費最好的季節;第三季度為2564億元,同比增長16.8%,佔全年的24.8%;第一季度為2541.7億元,同比增長14.2%,佔全年的24.6%,其增長率為各季度最低;第二季度為2386.9億元,同比增長16.4%,佔全年的23.1%,其佔全年的比重為各季度最低(見圖2)。
(二)東部凈額高,中部增速快,西部貢獻大
分區域看,東部地區餐飲業零售額最高,中部地區增速最快,西部地區零售額佔本區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以下簡稱社零比重)和增長貢獻率最大。東部地區11個省份零售額5906.6億元,佔全國餐飲業零售額的56.4%,比上年同期增長17%,佔東部地區社零比重12.8%,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貢獻率和拉動率分別為14.2%和2.2%,廣東、山東、江蘇三省零售額分別超過1300億元、800億元和700億元,在東部地區繼續領先。中部地區8個省份2544.2億元,佔全國的24.3%,同比增長19.2%,高出中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4.2個百分點,增幅超過全國水平,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增長貢獻率和拉動率分別為16.6%和2.5%,河南、湖北、湖南三省零售額均突破400億元,在中部地區前三名的位次依然不變。西部地區12個省份2022.3億元,佔全國的比重19.3%,同比增長18.1%,比上年增幅提高3.1個百分點,是唯一比上年提高的區域,其社零比重、增長貢獻率和拉動率三項指標遠高於全國水平,分別為15.2%、18%和2.7%,是西部地區最靚麗的數據指標,其零售額前三位次比上年有所變化,四川省突破600億元穩居第一,內蒙古位列第二,重慶市首次進入前三名(見表1、圖3)。
分省份看,零售額方面,超過一百億元的有26個省市,超過二百億元的有18個省市,超過五百億元的有7個省市,各比上年多出2個;廣東省一路領先,連續第二年突破一千億元大關,實現1321.1億元,依然保持著全國最高水平,山東、江蘇、四川、浙江繼續名列全國第2~5位,五省份合計零售額佔據全國總額的比重達到40%,是名副其實的全國餐飲大省。增長率方面,上海、西藏、河南、青海、內蒙古位居前五名,增幅在20.6~29%之間。貢獻率方面,青海、上海、河南、內蒙古、四川排在前五名。社零比重方面,四川、海南、內蒙古、西藏、青海進入前五名(見表2)。
分城市(指省會城市以上)看,零售額方面,超過一百億元的城市有18個,比上年多出1個,上海、北京、廣州、天津、成都均超過200億元並分列前五名,上海市連續兩年拔得頭籌,北京市躋身第二,廣州市“屈居”第三。增長率方面,超過全國水平的有上海、濟南、青島、重慶、鄭州、合肥、武漢、杭州、天津、長沙、西安、南京等12個城市。社零比重方面,成都、廣州、大連、鄭州、長沙、天津、濟南、長沙、重慶、武漢等9個城市均超過全國平均值。貢獻率方面,上海、濟南、成都、天津、鄭州、重慶、廣州、武漢、青島等9個城市超過全國水平。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是上海市餐飲業市場最為紅火的一年,其零售額、增長率、貢獻率和拉動率4項指標均為各大城市之首,已經成為全國餐飲大市(見表3)。
(三)結構調整趨優化,協調發展見成效
2006年,我國餐飲産業經濟進一步協調發展。限額以上餐飲企業增長質量改善,連鎖發展加快,經營效益顯著;限額以下餐飲企業穩步發展,盲目投資、低水平擴張的行為繼續減少。有關資料表明,全年限額以上和限額以下餐飲企業營業額分別為3011.8億元和7333.7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15.9%和16.6%,佔全國餐飲業零售總額的比重分別為29.1%和70.9%;限額以上增幅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限額以下增速放緩但比重略有增加(見圖4)。
全國餐飲業連鎖發展進一步優化,快餐、火鍋連鎖發展良好,大型連鎖餐飲集團在東部地區和大城市發展順利,並逐步加快向西部地區和中型城市滲透,據統計,2006年營業收入分別達到一億元以上的160家連鎖餐飲集團總收入為915億元,同比增長20%,高於全國餐飲業零售總額增幅3.6 個百分點。河南、內蒙古、海南、陜西、遼寧、天津、山東、湖南、上海等9省市限額以上連鎖餐飲企業發展勢頭強勁,分別以20~29%的增長速度領先於全國各省市。
(四)拉動經濟助發展,貢獻社會促和諧
強勁的餐飲消費,有力地拉動了經濟增長。2006年,餐飲業的發展和繁榮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應、社會效應和産業效應,在拉動消費需求、構建和諧社會、增加稅收、促進就業、解決農副産品“賣難”、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全年餐飲業零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3.5%,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5.8%,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2個百分點。全行業實現營業稅收569億元,比上年增長17.6%。新增就業與再就業崗位約200萬個,其中吸納了大量下崗職工、低學歷人員和農村人口就業,是安置就業的重要渠道,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穩定。
全年購買使用農副産品約4600億元,比上年增長16.4%,約佔全年農林牧漁業總産值的10%,為農業生産、農民增收和解決“賣難”做出了積極貢獻,若按同期人均純收入計算相當於解決了0.9億農民的生計。同時,帶動了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手工業等相關産業的專業化、現代化發展,進一步發揮著産業互動作用。
全年新設住宿和餐飲外商企業1060個,合同外資金額28.9億美元,增長5.7%;實際利用外資金額8.3億美元,增長47.8%。我國住宿和餐飲市場仍然是吸引外資的重要渠道,在推動中外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方面繼續發揮重要作用。
此外,不少地方政府十分重視餐飲業對拉動內需和繁榮市場的作用,制定了以餐飲業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大了對餐飲業的扶持力度,尤其是一些頗具地方飲食文化特色的城市,通過興建餐飲(小吃)一條街、舉辦餐飲美食文化節等活動促進休閒餐飲、旅遊餐飲、喜慶餐飲、節假日餐飲等餐飲消費的發展,從而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二、2007年餐飲市場發展趨勢展望
餐飲業是成長性巨大的朝陽産業,在繼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和諧社會、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政策推動下,我國餐飲業將繼續保持又好又快又穩的運行格局,並呈現新的四大發展趨勢。
(一)餐飲消費將進一步保持旺盛的發展勢頭。目前,我國人均餐飲消費剛剛達到100美元,與美國1600美元、法國1050美元相比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民以食為天,生以食為本”,伴隨著政府拉動消費的政策影響、城鄉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和消費觀念更新等因素,未來餐飲業依然是引人注目的消費熱點,我國餐飲消費水平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當前餐飲業的消費需求主體還是來自城鎮居民,而農村餐飲這個龐大的市場還沒有真正啟動。從餐飲市場的連續性和可持續性看,巨大的農村餐飲市場將為我國餐飲經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餐飲社會化將進一步帶動消費方式多元化。近年來,餐飲社會化程度不斷加強,外出就餐已成時尚。生活節奏加快、消費觀念更新和社會經濟交往活動頻繁將進一步加快餐飲社會化發展的步伐。商務交易、會展活動、居家消費、商務與個人旅行、休閒娛樂等均成為帶動餐飲消費的動因,這意味著外出就餐的人員將日益增多,下飯館將會成為人們的“家常便飯”,餐飲業消費需求將不斷擴大,與之相對應的消費門類將突破傳統的餐式範疇,呈現出便利化、多元化和現代化發展趨勢。
(三)經營方式改變將進一步激活餐飲業市場。連鎖經營、網絡營銷、集中採購、統一配送等現代經營方式將不斷在餐飲行業得到有效的實施和運用。餐飲業將進一步拓展新的經營空間和強化管理,大力發展綠色餐館,引導綠色消費,尤其是做好品牌經營和技術創新兩大文章,發揮好品牌、網絡、技術在開拓市場中的作用,加快傳統餐飲業向現代餐飲業的轉變步伐。一些地方特色的家常菜館、小吃街、美食廣場、中西式快餐遍地開花,異常火爆。
(四)服務內涵擴展將進一步促進餐飲消費可持續發展。在市場化競爭和消費結構升級的新形勢下,餐飲業將積極調整産業和産品結構,努力擴大餐飲消費熱點,不斷加強服務內涵的人性化發展,不斷拓寬餐飲消費的空間和領域,以社區餐飲為載體,更加便民利民,大力提倡健康消費、安全消費、綠色消費、環保消費、科學消費、節約型消費,促進餐飲業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今後一段時期我國餐飲業仍將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還會不斷加大。根據餐飲業發展模型分析,預計2007年我國人均餐飲消費支出將達到915元,餐飲業市場運行將繼續以17%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全年零售額可望達到12100億元。(見圖5) 中國餐飲業大有可為,當前要抓住良好的發展契機,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功能,推動餐飲現代化,充分挖掘餐飲業的發展潛力,拓展市場空間,進一步做大做強中國餐飲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