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地方政務
 
貴州:一系列有力措施使草地畜牧業發展步伐加快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09日   來源:貴州日報

    草綠山青,牛肥羊壯,好一幅草場牧歌圖。這就是迷人的晴隆縣江滿草場。經過短短幾年發展,到2006年,江滿村人工草場面積擴大到3.5萬畝,養羊2.5萬隻,人均純收入達3100元,從全縣最低一躍成為最高,是5年前的3.9倍。

    晴隆縣是一個山區貧困縣,喀斯特面積佔53%,人均耕地僅0.77畝,坡耕地佔65%。但境內草地資源豐富,宜牧草地達100多萬畝。在扶貧開發攻堅戰中,該縣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草地畜牧業,種植優質牧草,實施萬戶養羊工程。按照“政府引導、典型示範、效益誘導、企業運作、農戶參與”的原則,以中心建基地帶農戶的經營模式,積極探索喀斯特山區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新路。目前,全縣人工草地已達12.1萬畝,改良草地5.3萬畝,帶動9600多戶農民養羊12.6萬隻,養羊戶年均純收入達到6000元以上,多的高達3.5萬元。全縣農民人均收入從2000年的1156元增加到2006年的1628元,年均增長5.6%。

    種草養畜的“晴隆模式”是貴州省農村近年來發展草地畜牧業的成功範例。“十五”期間,國家和省累計投入資金27755萬元,到2006年底,通過人工種草、草地改良、退耕還草、林下種草、糧草間作等多種形式,全省人工草地累計保留面積達360萬畝,推廣多花黑麥草等優良牧草引草入田累計面積達356萬畝。草地建設的多元化、規模化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貴州省草地畜牧業的進程。經過多年的努力,貴州省草地畜牧業已從探索、鞏固期進入快速發展期。

    近年來,貴州省圍繞打造“生態畜牧業大省”的戰略目標,把發展草地畜牧業作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一項重要舉措。政策扶持,項目帶動,科技支撐,增加投入,一系列有力措施使草地畜牧業發展步伐大大加快。黔西南州將發展草地畜牧業作為農村産業結構調整的主戰場,堅持草場、品改、畜群、市場“四個做大”的發展思路,創建了晴隆三望坪、興義綠茵等一批效益型草場,通過“場帶戶、戶帶戶”等方式輻射,越來越多的農戶成了發展草地畜牧業的主體。他們以村組為單位、或出租土地變糧地為草地,與草場或草地畜牧業發展中心簽訂合同進行聯營等方式,積極發展種草養畜,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2006年,全州草地面積已達55萬畝,純種波爾山羊已達2500隻,建立各類畜牧養殖小區127個,還出現了晴隆草地畜牧業開發公司等一大批龍頭企業。晴隆縣的“龍頭帶基地,基地帶農戶”、興義市的“場帶戶”、貞豐縣的“特區小草場,農區大牛圈”、望謨縣的萬戶養羊、安龍縣的家庭種草養羊等成功模式不斷涌現。

    冬閒田土種草成為貴州省草地畜牧業的新亮點,已形成國家、集體、個體共同投資冬閒田土種草的多元化格局。通過“稻田免耕”、“糧草間套”等模式,大力推廣冬閒田土種植一年生黑麥草,在貴陽市和黔南州部分地區,還引入了菊苣、紫花苜蓿、扁惠牛鞭草等多年生優良牧草。利用冬閒田土種植一年生黑麥草,在不影響糧食生産的前提下,每畝可多産牧草3000至5000公斤,與天然草地人工種草相比,具有投資小、見效快、效益好等優點,成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短平快項目。短短4年間,全省冬閒田土種草面積已從0.22萬公頃發展到6.67萬公頃,以平均畝産4000公斤牧草計算,每年為農民增加純收入超過4億元。遵義市是貴州省糧食主産區,在冬閒田土種草實踐中,採取“糧草間套”模式(在農田中開廂種植2行牧草,預留次年玉米等糧食作物種植空間),以畜定草,草畜結合,效益顯著,已成為該市農民開展冬閒田土種草的主要方式。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貴州省先後從新西蘭、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引進優質牧草和良種畜禽的同時,也加大了先進技術和設備的引進。如今,“貴州省牧草種子繁殖場”、“貴州省高原草地試驗站”和“灼圃示範牧場”已成為貴州高原璀璨的明珠。通過種草養畜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全省涌現了一大批依靠種草養畜脫貧致富的典型,發展草地畜牧業已成為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一條重要途徑。 (記者 趙勇軍 實習生 安曉茂)

 
 
 相關鏈結
· 內蒙古注重産業結構優化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