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部門信息
 
農業部提出發展保護性耕作的意見促進可持續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12日   來源:農業部網站

    保護性耕作是以秸稈覆蓋地表、免少耕播種、深松及病蟲草害綜合控制為主要內容的現代耕作技術體系,具有防治農田揚塵和水土流失、蓄水保墑、培肥地力、節本增效、減少秸稈焚燒和溫室氣體排放等作用。發展保護性耕作是對傳統耕作制度的一場革命。2002年以來,各級農機部門大力組織試驗示範和推廣實施保護性耕作技術,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為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認真實施現代農業重點行動,加大保護性耕作推廣力度,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發展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意義

    (一)發展保護性耕作是治理農田揚塵、防治農田風蝕水蝕的重要措施。保護性耕作實施秸稈留茬覆蓋,起到擋風固土的作用,大面積實施可有效地減少農田揚塵,防治沙塵暴。秸稈覆蓋和深松技術可減少土壤水分蒸發,增加土壤蓄水能力,減少大雨和暴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二)發展保護性耕作是培肥地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手段。保護性耕作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蓄水保墑,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團粒結構,減少土壤板結和退化,促進耕地的可持續利用。

    (三)發展保護性耕作是降低農業生産成本、提高生産效益的有效途徑。保護性耕作採用機械化免耕、少耕和複式作業,簡化工序,降低成本。長期實施可有效減少農田用水量,增加産量,提高農業生産效益,促進農業節本增效。

    (四)發展保護性耕作是防治秸稈焚燒、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大舉措。保護性耕作為秸稈利用找到了出路,有效防止了農民搶農時趕季節焚燒秸稈。大面積實施秸稈還田,使碳元素以固態的形式存在於土壤中,從而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氣體的總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五)發展保護性耕作是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發展保護性耕作,有利於轉變農民的傳統耕作觀念,實現科學種田。保護性耕作技術的綜合應用,實現了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在發展生産的同時,改善了生態環境,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諧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體現。

    二、進一步明確發展保護性耕作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保護耕地、改善生態環境、節本增效、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秸稈覆蓋地表、免少耕播種、深松及病蟲草害綜合控制為主要內容,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拉動相結合,遵循規律與技術創新、機制創新相結合,建立和完善保障體系,改革傳統耕作制度,加快保護性耕作技術的推廣應用,為發展現代農業、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二)基本原則。

    ——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不同的自然、經濟條件和作物種類,採取適宜的技術模式,選擇確定適用的保護性耕作機具。

    ——堅持突出重點,分步實施。選好重點區域,集中資源扶持發展。根據不同的發展階段,抓住主要環節,把握主體技術。遵循技術推廣規律,以點帶面,穩步推進。

    ——堅持政府扶持,農民自願。加大對保護性耕作試驗示範、科研攻關和技術培訓的支持,爭取投入。尊重農民意願,通過典型示範,政策引導,提高農民採用技術的主動性和自覺性。

    ——堅持多方合作,共同促進。堅持農機與農藝結合、工程技術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發揮農機、栽培、土肥和植保等領域專家和機構的積極性,形成合力,共同促進保護性耕作發展。

    ——堅持不斷創新,建立機制。加強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不斷完善技術模式和運行機制,推進保護性耕作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民和廣大農機手的經濟效益,調動農民採用保護性耕作的積極性。

    (三)發展目標。經過努力,力爭在“十一五”期末,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超過6000萬畝,達到北方適宜地區耕地面積的6%。保護性耕作技術體系基本完善,機具質量基本滿足生産要求,實施區域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明顯。

    三、加快建立發展保護性耕作的保障體系

    (一)增加推廣保護性耕作的投入。爭取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加大實施保護性耕作投入力度。充分利用現有的購機補貼政策以及相關項目資金,引導扶持農民購置先進適用的保護性耕作的機具。發揮中央、地方、企業、農民等方面的積極性,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入機制。

    (二)完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在總結實踐的基礎上,完善適用於本區域的保護性耕作技術路線。組織農機推廣、科研院所、生産企業進行聯合攻關,發揮作物栽培、植保、土肥等專家和機構的作用,解決好推廣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總結研究成果,制定技術標準,加大對成熟技術的推廣力度,推進區域內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規範化、標準化發展。

    (三)研究推廣先進適用的保護性耕作機具。結合實際做好保護性耕作機具試驗選型工作,鼓勵和支持科研單位、生産企業積極參與保護性耕機具的研製改進,逐步確立適合當地農業生産實際的主推機型和産品。加大保護性耕作機具的質量跟蹤監督工作,保護農民利益。

    (四)推進保護性耕作社會化服務。培育、扶持、發展一批保護性耕作農機大戶、農機經紀人及專業合作組織,探索保護性耕作市場化運行機制,提高農機利用率和經濟效益。逐步建立起以農機專業組織和農機大戶為主體,農機經營戶為基礎,基層農機推廣、培訓、維修、信息服務和投訴監督等服務組織為支撐,政府支持為保障的社會化服務體系。

    (五)加強對保護性耕作效果的監測。鞏固優化監測點佈局,完善監測規程,明確監測內容,確定責任單位和人員,提高監測的時效性和準確性。要結合示範推廣工作,持續跟蹤,長期監測。要注重對土壤水、肥及其它物理、化學和生物性狀變化情況,生産成本,作物産量變化,病蟲草害變化以及對環境影響等情況的監測,強化對監測結果的匯總、分析和研究,科學評價實施效果。要注重監測數據的交流和共享,提高監測數據的利用率,為深入開展保護性耕作技術研究提供科學依據。

    四、加大保護性耕作示範推廣力度

    (一)加強示範區建設。高度重視示範區建設,科學規劃,合理佈局,集中已有的財力、物力、人力,把示範區建設成示範、宣傳的窗口。有條件的地區,要集中連片,整體推進。要通過示範區,確立主推技術路線,確定成熟機型,為大面積的推廣應用積累經驗。

    (二)擴大實施規模。要在適宜地區加大試驗、示範和推廣的力度,增加實施區域,在技術模式成熟、農民接受和基礎較好的地區擴大實施規模。要選擇積極性高的農機大戶、種糧專業戶、鄉村幹部家庭作為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帶頭人,政策上給予扶持、技術上給予幫助,通過他們成功實踐示範帶動周邊農戶,擴大應用面積。

    (三)強化培訓指導。要通過培訓,使基層農機技術推廣人員掌握保護性耕作技術要點,學會技術推廣方法,農民會操作機具,掌握技術要領。技術指導人員要進村入戶到田,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要發揮專家的作用,深入一線,及時解決推廣中的問題。

    (四)重視宣傳工作。注重保護性耕作實施效果的宣傳,引導群眾採用,提高社會認知度。重視保護性耕作政策信息、技術信息、産品信息的發佈,普及保護性耕作技術知識。結合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網絡各媒體的特點,選準角度,發揮優勢。要結合科技入戶、科技下鄉等活動,利用各種渠道強化宣傳效果,營造好的輿論氛圍。

    五、切實加強對推廣保護性耕作的組織領導

    (一)擺上重要位置。各級農機部門要把發展保護性耕作作為重點工作來抓,精心組織,週密部署,明確責任,狠抓落實。要與有關部門加強協調,形成合力,推動工作開展。要積極爭取政府支持,把發展保護性耕作列入政府主要議事日程,納入社會和經濟發展規劃,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二)制定發展規劃。結合實際,制定保護性耕作發展規劃,明確本地發展保護性耕作的目標任務、建設重點、主要措施、保障機制。通過規劃爭取各方支持,通過規劃合理佈局、科學引導。制定規劃要廣泛調查研究,總結本地的實踐,借鑒其他地方的經驗,因地制宜,不斷創新,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三)規範項目管理。按照《保護性耕作技術實施要點》、《保護性耕作項目實施規範》及《保護性耕作項目檢查考評辦法》等要求加強管理。認真總結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的經驗,完善保護性耕作項目管理辦法。要加大對保護性耕作項目的監管力度,完善鼓勵政策和激勵機制,對項目實施過程中涌現出來的先進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對違反規定的要追究責任。

    (四)加強交流合作。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加強保護性耕作技術交流、信息交流和學術交流,實現經驗和技術共享。加快國際先進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學習借鑒國內外保護性耕作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解決當地發展保護性耕作存在的突出問題,促進保護性耕作持續健康發展。 

 
 
 相關鏈結
· 農業部新聞辦:我國保護性耕作實施五年成效顯著
· 農業部:我國5年推廣保護性耕作面積2000多萬畝
· 我國實施保護性耕作5年 示範推廣面積逾2000萬畝
· 北京市從今年起將在郊區農田全面實施保護性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