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部門信息
 
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在四川省抗旱保豐收中作用顯著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7年04月28日   來源:科技部網站

    近年來,我國乾旱缺水的形勢日益嚴峻,南方季節性缺水也日趨嚴重,水資源短缺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十五”期間,科技部與農業部、水利部聯合啟動實施了“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體系及新産品研究與開發”重大科技專項。專項在我國農業大省四川簡陽地區設立的節水農業綜合技術體系集成與示範課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並取得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特別是在2006年四川遭遇55年未遇的特大旱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四川農業抗旱保豐收做出了突出貢獻。

    結合四川省當地實際,課題研究提出的“玉米集雨節水膜側栽培技術”、“水稻覆蓋保水栽培技術”、“山丘區集雨節灌技術”等核心關鍵技術6項,解決了坡地分段集雨高效補灌工程模式、多熟高效用水技術模式、丘陵農區現代節水農業管理系統3大關鍵技術難題;成功研製了一批適合丘陵區田間耕作的節水機具、設備等新産品,使降水利用率提高了28%,灌溉水利用率提高了17.5%,使水稻、果樹、玉米産量或産值在乾旱年增長20%以上,較正常年景平均增産8%左右,主要農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了36.6%;同時,通過組裝集成,提出了適合四川特點的節水農業技術發展模式,並建立了863計劃現代節水農業技術集成示範區,顯著提高了四川節水農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增強了四川丘陵農區抗旱、節水、減災增産的能力。

    2006年,四川推廣水稻覆蓋保水栽培技術、旱育秧技術、玉米集雨膜側栽培技術、“麥玉豆”新三熟模式等現代節水農業技術共計3167萬畝,節水22.7億方,增産糧食124.6萬噸,增收節支40.4億元。特別是水稻覆膜栽培技術,在大面積常規栽培水稻嚴重減産的情況下,簡陽市採用了該技術的1.2萬畝水稻卻基本沒有減産,平均産量達到了500公斤,較同等條件的常規栽培增産20%;核心區東溪鎮桂林村700余畝水稻平均産量達550公斤,較同等條件的常規栽培增産30%;資陽市雁江區響水村採用該技術種植水稻250多畝,畝産達550公斤,而用傳統方法種植的水稻卻減産了40%-50%。該村村民李俊卿説,他家採用該技術種植的2.5畝水稻,不但節約用水六七成,總産還超過了1850公斤。 

 
 
 相關鏈結
· 科技部副部長強調科技要為節水農業提供強大支撐
· 農業部要求採取有效措施做好農業抗旱防災工作
· 我國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農業領域方面的合作
· 為現代農業奠基——吉林省農業綜合開發工作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