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重慶市委、市政府在永川召開建設一小時經濟圈專題會議,對一小時經濟圈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一圈”率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重慶市規劃建設的一小時經濟圈涵蓋23個區縣,距離主城區車程一小時之內,目前在全市區位條件最好,資源環境承載力最強,城市化和工業化水平最高,具備率先發展、加快發展、集約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優勢。重慶市提出一小時經濟圈建設,其目的就是要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314”總體部署,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基本要求、路徑和辦法,進一步做強産業群、做大城市群,以此為依託輻射周邊、帶動“兩翼”加快發展。
重慶市委、市政府在4月28日的會議上賦予一小時經濟圈全新的歷史使命:要成為打造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的核心區域、構建長江上遊地區經濟中心的主要載體、建設城鄉統籌發展直轄市的戰略平臺,率先實現城鄉統籌發展,並儘快趕上東部地區的平均發展水平,在全市發展大格局中發揮“領頭領跑”的作用。
為實現上述目標,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四大主要任務:一是構建結構合理、競爭力強的現代産業體系;二是構建功能完善、集聚輻射力強的現代城市群;三是構建樞紐型、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四是提升社會事業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水平。
形成“大馬”拉“大車”格局
重慶市市委書記汪洋在會上強調,目前,重慶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是城鄉二元結構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小馬難拉大車”,“大城市帶不動大農村”。因此,立足特殊市情統籌城鄉發展,必須抓住大城市輻射帶動力太弱這個“癥結”,把統籌的著眼點放在農村和庫區,而把統籌的著力點放在城鎮和二、三産業。通過加快建設一小時經濟圈,以較低的成本吸納“兩翼”勞動力轉移就業,緩解“兩翼”生態環境和資源的壓力,同時快速提升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能力和水平,形成“大馬”拉“大車”的格局,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兩翼”的問題。
汪洋指出,建設一小時經濟圈,是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通過打造城市群、構築經濟高地、大幅提升區域競爭力的戰略選擇。全市各級各部門尤其是一小時經濟圈的23個區縣要積極搶抓機遇和迎接挑戰,切實肩負起建設一小時經濟圈的歷史重任,科學把握確定的目標和要求,增強加快建設一小時經濟圈的動力;充分正視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增強加快建設一小時經濟圈的緊迫感;全面認識擁有的機遇和條件,增強加快建設一小時經濟圈的信心。
以“一圈”帶動“兩翼”發展
汪洋指出,要牢牢把握建設一小時經濟圈的著力點,快速提升區域經濟實力和輻射帶動力。要構建大型産業基地和産業集群,著力強化産業支撐作用;要構建以主城為核心的城市群,著力強化集聚輻射功能;要構建網絡化的基礎設施體系,著力強化基礎平臺保障。同時,在加快建設一小時經濟圈的過程中,要更加注重發展的統籌性和協調性,始終沿著科學發展軌道推動一小時經濟圈建設。
汪洋強調,要把城市發展和農村發展統籌協調起來,重慶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和諧社會,認真落實“314”總體部署,最關鍵、最現實、最緊要的就是堅定不移地搞好城鄉統籌;同時,要把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統籌協調起來,把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統籌協調起來,把一小時經濟圈建設與渝東北、渝東南“兩翼”發展統籌協調起來。打造“一圈”與建設“兩翼”,不是“先抓”與“後抓”的關係,打造“一圈”就是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兩翼”的發展問題。“一圈”是實現“加快”和“率先”的“火車頭”,“兩翼”是實現“加快”和“率先”的“助推器”。在加快打造“一圈”的同時,要全面落實庫區移民開發等政策,促進渝東北地區“提速提檔”,努力建成長江上遊特色經濟走廊、全國著名黃金旅遊帶、長江流域重要生態屏障;要落實好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的各項政策,支持渝東南地區“做特做優”,努力建成武陵山區經濟高地、民族風情生態旅遊帶、扶貧開發示範區,力爭“兩翼”的發展儘快超過西部地區平均水平。
汪洋指出,建設一小時經濟圈,是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314”總體部署,推進重慶科學發展中關鍵的一步,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各級各部門特別是區縣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確保一小時經濟圈建設順利推進。要進一步放權放活,增強區縣統籌統攬,創新創造的能力;處理好自主發展和聯合協作的關係,形成區縣良性互動,競相發展的態勢;堅持抓點帶面,典型引路,營造區縣真抓實幹、創優爭先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