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湖北省旅遊業,必須以“一江兩山”為核心;發展“一江兩山”旅遊業,又必須以長江三峽旅遊為龍頭。10日至11日在宜昌召開的湖北三峽旅遊發展現場辦公會強調,要突出三峽旅遊的“龍頭”地位,著力打造“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旅遊目的地。
湖北省省長羅清泉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聽取了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關於《湖北省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目的地發展控制性規劃》編制情況和主要內容的彙報。
會議期間,湖北省副省長李春明率省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實地考察三峽人家、夷陵區三斗坪鎮、三峽大壩截流紀念園等旅遊景區。
2001年,湖北省省委、省政府戰略性地提出加快實施“一江兩山”區域旅遊綜合開發的重大決策。其中,長江三峽又獨具優勢和特色,最有條件打造成為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旅遊産品和複合型旅遊目的地,因而成為重中之重。
會議指出,經過6年發展,長江三峽地區顯示了較好的旅遊經濟效益和綜合帶動效應。但總體看來,仍存在旅遊開發條塊分割、各自為政、資源整合不夠、管理體制不順、經營機制不活、企業規模不大、發展環境不優等問題。會議提出,隨著三峽工程的建設,三峽地區旅遊業出現了一些新變化,也面臨著新機遇,省委、省政府對三峽旅遊的發展高度重視,寄予厚望。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切實把旅遊業作為三峽壩庫區經濟發展第一支柱産業來培育,要加快推進旅遊交通網絡化、城鎮特色化、景區精品化、企業集團化、環境生態化和服務規範化,促進三峽旅遊業儘快實現突破性發展。
羅清泉説,圍繞把三峽建設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複合型旅遊目的地的目標,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編制好《湖北省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目的地發展控制性規劃》,是大力發展三峽旅遊的前提和基礎。編制完成後,下一步關鍵是抓好實施。
他指出,在實施規劃和三峽旅遊開發中,要正確處理三峽旅遊發展與區域協作推進的關係,堅決打破地區分割,推進跨地區、跨行業、跨景區合作;正確處理發展三峽旅遊與服務全省大局的關係,形成旅遊産業與其他産業的良性互動。
羅清泉強調,三峽地區具有生態敏感性和環境脆弱性雙重特徵,土地容量有限,環境恢復難度大,更要把旅遊發展可能帶來的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控制在最低限度。他要求,把生態保護準入作為三峽旅遊開發的第一道和最重要的控制門檻,凡是環保評估沒有通過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生態保護措施得不到落實的項目,一律不準開工;開工建設中造成環境破壞的項目,一律停工整改;建成後環保資金得不到落實的項目,一律不準開業。此外,還要正確處理好三峽旅遊發展與文化保護傳承、政府推動和企業運作的關係。
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宜昌、恩施、神農架林區及省直10多個部門負責人和旅遊骨幹企業的代表參加會議。(記者謝慧敏)
從單一觀光到複合型目的地三峽庫壩區旅遊醞釀“變臉”
三峽工程全面竣工後,三峽旅遊將結束靠工程外力推動的影響,步入“後三峽工程時代”,旅遊開發定位也將從“依賴天賦資源的觀光旅遊”,向“整合資源的複合型旅遊目的地”轉型。
11日召開的三峽旅遊現場辦公會上,省政府委託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編制的《湖北省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目的地發展控制性規劃》,描繪了三峽庫壩區旅遊的發展藍圖。
長江三峽旅遊是我省入境遊的“生命線”。這裡每年直接接待海外遊客50萬人次,佔全省半壁河山;同時拉動神農架、武當山、恩施的旅遊,並帶動全省入境遊三分之二以上的客源。
國家發改委研究員石培華認為,三峽工程即將竣工,以三峽大壩為代表的新産品成型,三峽旅遊正處於發展大拐點。庫壩區各縣市應抓住機遇,通過補齊旅遊其他要素,讓三峽庫壩區成為複合型國際旅遊目的地。
在夷陵區三斗坪鎮,三峽旅遊開發總公司總經理陳夢炯告訴記者,每年有30萬海外遊客在此中轉汽車,前往三峽大壩遊覽。如此大的遊客市場,卻因為當地缺少配套而白白流失。
根據規劃,未來三峽庫壩區將以“長江三峽國際旅遊目的地”為主題形象,建成以長江三峽、大壩、神農架為標誌,以宜昌為交通集散中心,以內河遊船觀光為基礎,以系列國家5A級和4A級景區為骨幹,以國際旅遊名鎮為特色服務基地的複合型旅遊目的地。
同時,重點構建6大旅遊品牌:以三峽、大壩為標誌,以三峽人家、神農溪、屈原文化、昭君文化為骨幹的長江三峽大壩國際觀光度假區:創建首批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和首個國家公園的神農架國際生態旅遊示範區;宜昌中國最佳觀光旅遊城市;整合分散景點,申報長江三峽世界地質公園;創建我國首條國家風景道;從三峽大壩至神農架,創建國家自駕車精品旅遊示範線路;整合九大漂流景區,打造中國最佳漂流旅遊目的地。(記者謝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