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28日,國家教育部、科技部和廣東省將在廣州聯合舉行産學研結合工作會議。昨天(25日),主辦單位召開新聞發佈會。據悉,全國近100所國家重點建設高校和廣東省屬高校,將帶來超過3500項技術成果,尋求與廣東企業洽談對接。教育部發言人專程來穗主持了本次發佈會。
據副省長宋海介紹,目前,由教育部、科技部和廣東省聯合推動的省部産學研結合模式,只在廣東先行試點。其實施以來,有組織機構、有長期規劃、有專項資金、有政策扶持,為我國深化産學研合作作出有效的探索。廣東省參與企業2368家,參與高校167家,其中部屬高校72家。清華大學與廣東的橫向科技合作經費目前接近每年1億元。
這次會議將進一步推動部屬高校全面加強與廣東各地市、企業的産學研合作,推動廣東産業結構優化升級。會上將舉行省部産學研合作重大項目簽約,落實一大批具體的合作項目。其中包括組建數字電視、精密製造(禪城)、汽車用高級鋼板、乳化焦漿/油(EGC)代油節能技術等13個産學研戰略聯盟。
廣東各高校尋求産學研合作 成果轉化“零代價”
橫向研究享受“國民待遇”,實驗室成果轉化校方“零代價”。在部省合作加強産學研結合的工程中,本土高校新招頻出尋求産學研深度合作,成為廣東自主創新的一支重要生力軍。
率先啟動産學研結合示範基地據了解,為推動高校科技成果向下游延伸,推進高校科技成果的轉化和産業化,促進高校科技成果和創新要素向社會輻射,早在2004年,省教育廳在全國率先啟動了廣東高校産學研結合示範基地建設計劃,以有實力的企業或縣區鎮為依託,以正在轉化的高校科技成果為支持對象,促進産學研結合。
去年年底,省教育廳對2004年第一批立項建設的4個基地和6個産業化示範項目進行中期檢查表明,經過兩年的立項建設,這4個基地共承擔了國家、省、部等各級各類科研項目22項,經費2200多萬元,有多項科技成果獲獎。省教育廳投入建設經費960萬元,引導高校、社會和企業投入2500萬元。這些“示範基地”大大增強了高校和基地的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創新創業人才,每個項目組都形成了一支在本領域具有較強的通過産學研結合創新的研究隊伍,成為廣東高校産學研結合的一個重要平臺。
“國民待遇”極大鼓勵科技人員這次省部合作,致力於將國內最強的高校資源,注入到國內最大、最活躍的省級經濟體系中去,這是廣東省與教育部的一次創新嘗試,也給本土高校帶來挑戰。面對壓力,本土高校新招頻出,中大、華工紛紛出臺新政策,鼓勵科技人員進行産學研的緊密結合。中大校長黃達人就提出,學校在項目經費管理和評價體系等方面給橫向研究以“國民待遇”,實行與縱向項目相同的標準。中大這一做法給從事應用研究的學者們帶來了巨大鼓勵。
不僅如此,中大還提出“零轉讓”的概念,即學校強調保障發明者的利益,強調成果轉化不看重轉讓為學校帶來的直接經濟收益,就是要致力於開創一條用科技幫助民眾致富、扶持産業發展的路子。
“公司+基地+農戶”助農民脫貧致富依靠“示範基地”産學研平臺,高校的原始性創新成果在企業中的推廣應用,極大地提升了企業産品的核心競爭力,使得企業的經濟效益大增。華南理工大學電子專用裝備産學研結合示範基地,實現産值超億元;華南農業大學規模化養殖産學研結合示範基地在項目實施期間,白石種豬及配套係已推廣至全國20多個省(市、區)的2000多家豬場。
大學裏的最新科技成果也直接讓廣東老百姓受惠,“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帶動了大批農民脫貧致富。中山大學水産健康養殖産學研結合示範基地,輻射帶動廣東省和華南地區4.6萬戶農戶,而華南農業大學規模化養殖産學研結合示範基地,通過綜合應用現代種豬遺傳評估、分子育種和養殖技術,在廣東及周邊地區建立了15個推廣示範區,養豬規模達到25萬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