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水龍頭,流出的是能直接飲用的優質水;手持一張公交卡,在長三角各個城市中暢遊無阻;無論身在何地,通過網絡,便可輕鬆利用江、浙、滬三地的科技資源。這些已經、或即將成為現實的便利,無不是長三角科技區域合作所帶來的美妙成果。
作為全國經濟建設的重點區域,長三角地區早在2003年底便創立了國內最早的由副省(市)長挂帥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聯席會議。三年來,三地政府在科技領域的通力合作,創造了許多令人驚羨的成果。上海則在不斷提高為長三角服務意識的同時,樂於充當“發動機”、“增長極”的角色,在科技合作的“大陣仗”中,發揮主動示範、引領和推動的作用。
關注民生:尋找合作推動力
關注民生、關注推動經濟發展,是長三角科技合作不變的主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創立後,上海、江蘇、浙江三地隨即在2004年向社會公開徵集合作項目。而最終得到立項的長三角區域城鎮飲用水安全保障技術研究、長三角城際一卡互通交換清分平臺原型系統和長三角加工貿易企業供應鏈管理等項目,無不是建立在這兩個原則之上。
由上海市自來水市北有限公司、杭州市自來水總公司和東南大學共同合作研究的城鎮飲水安全保障技術,已經順利通過驗收並投入使用。針對日益嚴重的水域污染問題,這項技術的成功推廣,將對整個太湖流域供水技術的發展産生深遠影響,對保障飲水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而針對今年太湖藍藻暴發的情況,太湖流域水污染的區域聯合治理也已被擺上了未來三年的議事日程。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陳宏凱告訴記者,在區域科技合作的過程中,技術並非第一難題。如何讓相關政府部門打破壁壘、敞開心胸,全心全意地合作,才是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上海提出的諸多合作攻關項目,不是一味追求尖端科技的攻關,而是關注解決民生、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問題,讓大家找到了共利共贏的著眼點,為持續的良性合作提供了基礎。
資源共享:讓“一”成為無窮大
前不久,南京某生物藥品公司的總經理項方遇上件煩心事。他們公司有一台從美國購買的關鍵設備,經常發生故障,然而外方卻拒絕承認是質量問題。一籌莫展之際,他從長三角大型科學儀器設施協作共用網上發現上海有能夠深入分析故障原因的XL30掃描電鏡。項方由此獲得了可靠的技術數據。再以此和外方交涉,一舉省下了幾百萬元的修理費。
讓項方的公司絕處逢生的“協作共用網”,正是目前加快建設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的成果。在今年6月22日召開的最新一屆長三角區域創新體系建設聯席會議上,上海、浙江、江蘇三方共同簽署了《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共建協議書》,將力爭在2010年建成包括科學儀器、數據、文獻、技術轉移交易、試驗基地、專業技術、計量檢測、自然資源保障等八大系統的區域性創新服務平臺。
“許多大型的科學儀器,單位往往買來用完後便長期閒置。這次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立,就是為了充分利用被閒置的資源。到2010年,長三角範圍內的所有科技資源都將全面‘共享’。”陳宏凱告訴記者。
攜手共進:不斷把“蛋糕”做大
2006年,上海、浙江和江蘇聯合展開了以“海洋生態安全預警”為主題的聯合攻關,投入1000萬元啟動了長三角《海洋生態安全關鍵技術集成研究及應用示範》項目,以期構建起海洋生態安全技術體系和生態災害預警服務體系。不久之後,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滬蘇浙三地首次聯合成功申報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重大海洋赤潮災害實時檢測與預警系統》,科技部撥款2000萬元予以支持。這個項目之所以能夠得到國家如此的重視和扶持,與三地聯手合作是分不開的。
初次嘗到甜頭後,長三角科技創新體系將圍繞國家戰略目標,繼續聯合向科技部申請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並加強建設由科技部牽頭、兩省一市共同參與設立的“長三角科技自主創新共同資金”,把區域科技創新這塊“蛋糕”做大、做強。
在長三角科技合作中,上海以積極的姿態主動提供先進技術、人才與資金。僅以湖州為例,上海現有255家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企業與湖州的211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2006年兩地經貿對接活動簽約科技項目20項,涉及1.7億元。
上海國際大都市的平臺,也同樣成為長三角地區所共同擁有合作寶貴資源。上海近期將陸續組織俄羅斯與中國“握手太平洋”科技交流活動、駐滬外交官長三角行以及在2007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特設長三角展區等活動,讓長三角地區更好地與國際先進科技成果接軌。區域科技合作,將成為推動長三角未來發展的最為強勁的動力。(袁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