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德政府間科技合作框架下,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水庫管理司和重慶市科委的共同牽頭,重慶大學、同濟大學、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和華中科技大學等單位組成科研團隊,與德國以尤裏希研究中心牽頭的大學和科研機構聯盟展開闔作項目“長江三峽庫區可持續生態系統建設關鍵技術”。該項目計劃對三峽工程蓄水後庫區水環境演變發展趨勢及其對庫區周邊陸域生態影響變遷問題進行系統深入的基礎性研究,為三峽庫區的生態環境優化積累相關的科學數據和基礎資料;對三峽庫區水環境複合污染控制關鍵技術進行研究,為三峽庫區的環境和生態建設提供科學依據與技術支撐。該項目已在2007年3月波恩召開的中德環境技術與生態指導委員會第6次會議上被列入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
2007年7月,在科技部國際合作司的推動下,中德雙方有關項目組織和執行單位在重慶召開了項目工作會,就具體合作內容進行了對接,雙方商定首先圍繞水環境領域開展“三峽庫區水環境複合污染過程及防治研究”、“三峽庫區次級河流污染演變特徵與生態修復及治理”、“三峽庫區污染物-水-沉積物相互作用關係”、“基於分形理論的三峽庫區水質模擬研究”、“三峽庫區水環境監控及應急的預警信息技術研究”等5個方面的專題研究。德方將為本項目的實施提供技術和研究經費的投入。
三峽工程已蓄水至156m水位,其在防洪、發電、航運等方面帶來的經濟效益正在逐步體現。同時,三峽工程建設和水庫運行對庫區及長江流域的生態與環境的影響也將逐步顯現,特別是水環境,將面臨一系列嚴峻考驗。如不及時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正確地預測其發展趨勢及可能産生的後果,提出科學的應對措施,就有可能影響三峽工程綜合效益的發揮,還將嚴重威脅三峽庫區及整個長江中下游的自然生態環境,勢必會對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安定造成巨大影響。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是一項系統工程。目前對因水質變化引起的環境生態、健康危害等負面效應還缺乏深入研究。弄清三峽庫區環境演化規律,將為解決三峽庫區水環境污染、地質滑坡和生態環境修復等重大環境問題提供必要的理論指導和關鍵技術,對保障三峽庫區環境安全、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安定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併為我國在類似性質環境保護及污染治理方面積累寶貴經驗,具有顯著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