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氣候變化高級別會議適應問題專題會上的發言
外交部長 楊潔篪
2007年9月24日
主席先生,
各位同事:
氣候變化是重大的發展問題,攸關各國的國計民生,影響世界經濟發展和各國的共同繁榮。國際社會應以深遠和寬廣的眼光,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攜手合作,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
聯合國在氣候變化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舉行的氣候變化問題高級別會議表明,國際社會支持聯合國繼續在氣候變化領域發揮領導作用,引領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主席先生,
本次會議應通過充分和民主討論,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凝聚各方共識。中方希望會議在以下方面取得積極成果:
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應完成《京都議定書》確定的減排指標,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並在2012年後繼續率先減排。發展中國家也應根據自身國情並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採取積極措施,盡力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增長速度。
維護公約確立的基本框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在氣候合作方面發揮了領導作用,應繼續成為未來國際合作的基本框架。中方也歡迎其他相關倡議和機制開展務實合作。它們應成為公約框架有益的補充。
平衡推進氣候變化領域國際合作。減緩、適應、資金和技術是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應同等重視。應重視加強對發展中國家的資金援助和技術轉讓。在此過程中,不能單純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更不能把應對氣候變化的任務全部推向市場。
主席先生,
適應氣候變化是發展中國家最為關心的問題,也是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方主張在適應問題上開展務實合作,加強各國能力建設。中方願就此強調以下幾點:
一、著眼長遠,促進可持續發展。各國應將適應氣候變化作為落實千年發展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將適應問題納入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應本著共同發展的夥伴精神,根據公約原則,幫助發展中國家提高適應能力,增強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
二、加大投入,提供充足的適應資金。應儘快啟動議定書的適應基金,並對所有發展中國家開放。應更加完善全球環境基金和清潔發展機制的運作,使發展中國家更易受益。還應擴大適應資金來源,為發展中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提供新的和額外的資金支持。
三、依靠科技,加強技術合作與轉讓。國際社會應積極探討建立有效的技術推廣機制,降低成本,加強信息交流、技術轉讓和共享,確保廣大發展中國家買得起、用得上環境友好型技術。要努力減少貿易和技術壁壘,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方面的國際合作。
主席先生,
中國是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較為嚴重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政府已將環境保護列為基本國策,將科學發展觀作為執政理念,成立了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並制定了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
--1991年至2005年,中國累計節約能源約8億噸標準煤,相當於減排18億噸二氧化碳。
--中國一次能源消費構成中煤炭的比重從1990年的76.2%降至2005年的69.1%。
--1980年至2005年,中國植樹造林活動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30.6億噸,森林管理累計凈吸收二氧化碳16.2億噸,減少毀林排放二氧化碳4.3億噸。
--從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中國實行計劃生育,累計少生3億多人,相當於每年少排12億噸二氧化碳。
--中國的“十一五”規劃提出,到201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0%,森林覆蓋率由18.2%提高到20%等。
為適應氣候變化,中國不斷增強在農業、自然生態系統、水資源等領域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防災備災,減少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損失。
--中國將力爭新增改良草地2400萬公頃,治理退化、沙化和鹼化草地5200萬公頃;
--中國將力爭實現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態系統和國家重點野生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自然保護區面積佔國土總面積的比重達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2200萬公頃等。
中國的努力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組成部分。中國將根據公約和議定書,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承擔應有的國際責任和義務,為氣候變化國際合作做出更大貢獻。中國還願繼續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非洲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提高適應氣候變化的能力。最近,中國在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提出了“亞太森林恢復與可持續管理網絡”倡議。中國願與各方一道,將該倡議落到實處,促進亞太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
中國願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推動建設一個和諧發展、清潔發展、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謝謝主席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