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湟中縣多巴鎮,人們首先會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大片大片的綠油油的苜蓿地,一望無際的油菜花……
然而,吸引人們的還不僅僅是這些。比如,許多搬遷後的舊村經過整理,已經變成了平地,有的還修了水渠,與大片良田連成一體。整理後的新村,規劃有序,錯落有致。極目遠望,整潔的村莊掩映在綠蔭之中,好似一幅幅名家筆下的水墨畫。
土地整理與新農村建設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據我國權威部門透露:現代意義上的土地整理,在我國雖然只開展了不到10年時間,但已展示出巨大的綜合效益,已成為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和深受廣大農民歡迎的“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
青海的土地整理歷程,印證了民心所向的趨勢。
以平安縣村莊土地整理為例,該縣將兩鎮10個自然村進行“合併同類項”式的土地整理,最後的“得數”令人驚喜……
這次村莊整理投資是國家和農民共同出資,共搬遷10465人,村莊整理花費總投資8800萬元,其中由政府出面給1730個農戶每戶貸款3萬元,個人投資每戶2萬元,用於農戶拆遷;國家補助投資150萬元,全部用於土地整理。村莊搬遷後,東莊、大路兩村完成土地整理8.72公頃,石家營土山甫完成4.48公頃,石家營南村完成9.76公頃,109國道兩側完成93.04公頃。
歷經三年的努力,2個鎮、10個自然村變成了一個村。今日見到的新村莊農居錯落有致,樓齊街平。
縣國土資源局負責人介紹説:“原來每戶莊廓佔地8分-1.2畝,土地整理後,每戶僅佔地0.36畝。依現在這樣的容積率,土地面積省出一半還要多。”
據專家測算分析,這次村莊整理出的116公頃土地,1/3種植小麥,按每公頃5808公斤計算,産量336.69萬公斤;1/3種植油菜,按每公頃2320公斤計算,産量134.56萬公斤;1/3種植蔬菜大棚,按每公頃3480公斤計算,産量201.84萬公斤;其它農作物每公頃4500公斤,産量261萬公斤,以上合計産值536.21萬元。
這一切都是實施土地整理給農民帶來的好處。近幾年,青海省在黃河流域、湟水河和大通河兩岸,篩選申報了20個由國家投資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其中有10個項目得到了國家批准,建設規模4595.2公頃,新增加耕地面積1084.35公頃,預算投資1.38億元。其中:2002年至2004年批准建設重點項目2個,總規模803.8公頃,新增耕地436.02公頃,批准投資2657.2萬元;2005年批准建設8個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建設總規模3791.4公頃,新增耕地648.33公頃,下達投資1.12億元。實施土地整理已成為青海省國土資源部門支持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
的確,土地整理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通過農田建設,實現了農業生産條件的改善,有效促進了農業生産發展。通過增加耕地面積,提高耕地質量,為農民穩定增收和生活寬裕創造了條件。通過改造舊村莊和整治“空心村”,歸併農村居民點,改變了村容村貌。廣泛參與項目論證等,使農民的民主意識得到了提高。
據了解,隨著土地整理在全國進一步的實施,青海國土部門對這一工作更加重視。為加大土地整理力度,以切實保障土地整理服務於新農村建設更上一個臺階。今年,他們從完善規章制度入手,使全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管理從項目建議書、可研編制、項目申報、評估論證、入庫審查、規劃設計、預決算審核、投資計劃、工程招投標、施工管理、施工質量監督等進一步趨於規範化、制度化。
今年3月,青海省根據《國家投資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施管理暫行辦法》和以往制定的《青海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施管理暫行辦法》,對全省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行“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監理制、合同制、公告制”,特別是對“統一管理、招投標、監理、實施”的環節及過程進行了嚴格核查與問責,並派4個工作督查組赴各項目區現場督查,以確保項目工程質量達到標準。
是的,青海的土地整理,已經為新農村建設畫上了濃重的一筆,我們期待著這幅最新最美的“命題圖畫”將會越畫越好……(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