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青海省環境地質勘查局勘探的青海省有史以來的第一口高溫度、大水量、低礦化度的地熱深井,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恰卜恰鎮“接受”省內外的地質、水文、地熱專家現場檢查,並得到了高度評價。這是青海省今年地質勘查找礦方面的一項重大突破。這口名為海南州恰卜恰鎮R1號地熱勘查孔的出水,表明共和盆地有賦存大型地熱田的可能,具有廣泛的利用空間和較高的經濟價值。
通過對已有資料的分析和二次開發,今年省國土資源廳立項實施了投資400余萬元的恰卜恰地區地熱勘探項目。在進行地球物理勘探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選擇地熱異常顯示良好的靶區布設深達1200米的地熱勘探鑽孔,在地下700—1200米獲得多層承壓水,地表出水水溫達72℃,晝夜出水量1136立方米,礦化度每升1.4克,PH值為8.43,屬重碳酸氯化物—鈉型水,氟含量為每升3毫克,是青海省第一口水溫高、水量大、水質優的地熱井。從此打破了這一地區地熱找礦多年徘徊和全省以往地熱勘探水質水量不太理想的局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省環境地質勘查局局長吳國祿介紹説,地熱是一種新型的可再生、環保的清潔能源,可用於供暖、發電、洗浴、理療,發展溫棚種植、水産養殖等。青海省地熱資源較為豐富,在貴德縣、西寧市地下深部也打出了熱水,但或水質礦化度較高或水量較小,影響了利用範圍。而這次恰卜恰地區的地下熱水各項指標都非常好,僅所打的這一口井就可供熱10萬平方米,不僅可使缺煤的恰卜恰地區節省煤炭資源,還將對發展當地經濟起到積極推進作用。
海南州國土資源局局長馬當周和共和縣國土資源局負責人表示,恰卜恰地熱的有效利用亟待進一步全面查明地熱賦存情況,他們將積極爭取項目進行詳細勘探,儘快讓地熱造福于當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