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在更高層次上全力推進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建設進程
強 衛
科學發展觀是貫穿黨的十七大報告的一條主線。深刻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觀,有利於我們更加自覺、更加準確、更加堅定地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
一、科學發展觀是把握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鑰匙
(一)站在理論的高度看,科學發展觀具有科學的理論品格。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追求。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理論,本質上屬於科學社會主義範疇,必須放在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中來學習和理解。科學發展觀既是唯物論又是辯證法,既是歷史觀又是價值觀,既是認識論又是實踐論,既是當代中國的發展哲學,又是當代中國的發展指南。
科學發展觀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馬克思主義是關乎人的科學,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最高價值追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這一論斷,進一步明確回答了發展的根本目的、基本動力、成果歸屬和價值尺度等一系列問題,為實現馬克思主義最高價值追求增添了新的時代內涵。一是在發展的根本目的上,“以人為本”明確了“為了誰”的問題,體現了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統一,體現了為崇高理想奮鬥與為最廣大人民謀利益的統一,體現了完成黨的各項任務與實現人民利益的統一。二是在發展的基本動力上,“以人為本”明確了“依靠誰”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基本觀點,要求發展必須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的首創精神,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獲得了最廣泛、最可靠的群眾基礎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三是在發展的成果歸屬上,“以人為本”明確了“為誰發展”的問題。這是發展“為了人民”和發展“依靠人民”的具體體現和最終目的,體現了我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四是在發展的最終目的上,“以人為本”明確了“人的全面發展”的問題。科學發展觀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未來新社會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的基本觀點,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作為衡量發展成效的最高原則和最高評價標準。
科學發展觀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要求,即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在歷史唯物主義方面,例如,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生産力決定生産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與之相對應,科學發展觀強調第一要義是發展;指出發展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要求我們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因此,對於發展主要矛盾的判斷,科學發展觀與歷史唯物主義是完全一致的。又如,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人,科學發展觀則強調發展要依靠人民,二者在發展動力上也是一致的。在唯物辯證法方面,比如説,唯物辯證法強調事物是普遍聯絡的有機整體,不能片面強調一個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科學發展觀則強調發展是全面的發展,體現了對發展各個方面的全面認識。又如,唯物辯證法強調事物有自己的發展運動規律。科學發展觀則要求我們要著力把握髮展規律,實際上是告訴我們,不能脫離發展的規律來謀劃發展。再如,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是對立統一的,要求我們研究事物時要看到它的各個對立面。科學發展觀則強調要統籌兼顧,就是要求我們要全面考慮發展這個問題的各個對立面。
科學發展觀,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於發展思想的繼承和創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範疇之一。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個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繼承了馬列主義關於發展的思想,繼承了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思想,同時又根據新的實踐,進一步回答了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對共産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做出了新探索和新概括,開拓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的新境界。
(二)站在實踐的高度看,科學發展觀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惟一標準。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發展的真理,立足於實踐,形成于實踐,發展于實踐,指導于實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進行了艱辛探索,既取得了偉大成就,也遭受了較大挫折。
這説明科學發展觀來之不易、彌足珍貴。改革開放29年的偉大歷史進程,我們黨進一步加深了對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開闢了包含科學發展道路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包括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們成功戰勝了“非典”疫情和重大自然災害,有效抑制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的因素,從容應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的新變化,平穩駕馭國內和國際複雜多變的政治經濟形勢,在大變革中抓住了大機遇、贏得了大發展,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能夠有效破解前進道路上的矛盾和問題,指引我們不斷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就青海省而言,“十五”以來,青海省GDP和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長速度連續多年保持12%和20%以上,特色經濟框架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國家所取得的一切成就,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黨創立、發展和貫徹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青海經濟社會發展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顯著的成績,從根本上講也是得益於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
(三)站在發展的高度看,科學發展觀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就當前來説,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十七大報告指出的“八個方面”階段性特徵,特別是問題和差距,在青海表現得尤為明顯。如果説我國整體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那麼青海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較低層次;如果説在全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那麼在青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這一社會主要矛盾非但沒有改變而且較發達地區表現得更加突出。解決好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仍然是我們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面臨的重大課題。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矛盾運動規律基礎之上的科學發展觀,則為解決這些課題和矛盾提供了正確途徑和科學方法。就長遠來説,實踐永無止境,創新永無止境。科學發展觀在指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必然會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進而為我們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注入新的理論動力。
二、科學發展觀是深化省情認識的標尺
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意義講,科學發展觀為我們認識客觀世界提供了科學準則,也就是實事求是、求真務實。依據這個準則,我們首先要明確:加快發展始終是青海面臨的最現實、最緊迫的任務。這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化省情認識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尤其需要正確處理事關全局的五個重大關係。
(一)正確處理發展與生態文明的關係。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這不僅對我們推進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為我們實現又好又快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青海有著極其重要的生態地位,必須始終把正確處理發展與生態的關係作為謀劃青海發展的首要問題擺在突出位置來抓。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的觀念。生態文明是人類對傳統文明形態和文明發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進步。生態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現實的目標。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觀念,使之深入人心,成為人們的共識和行動。要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發展模式和價值取向,將保護自然環境、維護生態安全視為發展的基本要素,體現在制度安排、思想意識、生産方式和行為方式之中。要樹立與生態文明相一致的道德觀、價值觀,宣傳節約資源和保護生態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社會成員,努力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社會氛圍。
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導方針。在堅決貫徹黨和國家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的基礎上,要明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方針和基本原則。在總體上,必須堅決貫徹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堅持保護優先,在保護中建設,在建設中保護,千方百計防止生態環境繼續惡化,千方百計實現生態環境逐步好轉。這是青海對國家、對民族義不容辭的重大政治責任和歷史責任,來不得半點含糊。在具體上,要根據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堅持分類指導,區別對待,統籌規劃和建設省內禁止開發、限制開發、重點開發和優化開發功能區,完善區域發展政策,建立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不同功能區的分類發展模式,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為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有力的經濟支撐。
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工作重點。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是我國現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兩項戰略任務。在環境保護方面,要加強重點地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精心組織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加快推進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治理,搞好柴達木盆地和湟水河流域沙漠化和水土流失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增強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在資源節約方面,要加強優勢資源的綜合開發、循環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認真落實節能減排責任制,加快重點行業的節能技術改造,淘汰落後生産能力,推進清潔生産,建立科學合理的能源資源利用體系。加強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水、大氣、土壤等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制度是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石。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必須花大力氣消除制度性障礙。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完善有利於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建立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機制”,這些重大舉措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機遇。一方面,要積極主動,深入細緻地開展調查研究,做好相關準備工作,為國家出臺這些政策的細則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也為自身生態建設主動爭取國家更為有力的支持。另一方面,要不等不靠,進一步完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地方性法規和相關配套政策,建立起保護生態與加快發展、改善民生三者共贏的體制機制,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人類歷史的經驗反復告誡我們,生態興,則文明興;沒有生態文明,一切文明就沒有了前提。我們必須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堅持不懈地把青海的生態環境保護好、建設好,為中華民族的生態文明建設和長遠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正確處理發展與改善民生的關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的根本目的是不斷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歸宿。
近些年來,我們在改善民生方面下了較大的氣力、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但是要看到,由於自然、歷史等原因和自身發展水平的限制,我省的民生水平總體上仍然很低,已成為當前發展中的“短板”,改善民生的任務相當艱巨。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新要求下,我們不可能走過去先發展經濟後改善民生的老路,必須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同步推進、同步提高。特別是在與全國發展差距不斷拉大的現實壓力面前,如何確保青海各族人民與全國人民同步過上全面小康的生活,我們的責任更大、擔子更重。要堅持把改善民生作為當務之急不動搖,不斷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不斷在民生方面抓出成效。
堅持以發展促民生。大發展、小困難;小發展,大困難;不發展,最困難。必須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動搖,不斷壯大經濟總量和財政實力,夯實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同時,通過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讓人民群眾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提高收入,增加財産性收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堅持以實事惠民生。當前,我們要集中力量、突出重點,著力抓好“兩基”攻堅和職業教育、零就業家庭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農牧區最低生活保障、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等工作,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真正改善民生、促進民和、確保民安。
堅持以公平保民生。民生問題,説到底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按照公平正義的要求解決民生問題,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分配公平,也就是説,我們不但要做大做好“蛋糕”,更要切實分好“蛋糕”。在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上,要更加注重增加對社會公共産品、改善城鄉居民生産生活條件的投入,更加注重公共財政向解決關係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傾斜,重點投向社會事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投資於人的全面發展,使民生水平與經濟水平同步提高,某些方面甚至可以適度超前。民生問題無小事,民生問題大於天。要時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急難險困放在心頭,以實實在在的工作讓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斷進步。
(三)正確處理發展與改革開放的關係。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們既要在發展中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更要在改革開放中推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對青海這樣一個相對封閉、長期落後的省份來説,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同時,突出強調大刀闊斧地推進改革開放,尤為迫切、尤為緊要。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我們都要務必做到改革開放的意識不淡薄,改革開放的熱情不降低,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減弱,改革開放的目標不動搖。
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以大改革帶動大進步,以大開放促進大發展。要在更高的起點上樹立和實踐“自信、開放、創新”的青海意識,自覺地把青海意識轉化為謀劃發展、推動發展的實際行動。要借鑒一切現代文明和科技進步的最新成果,借鑒先進地區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借鑒國內外資源地區創新發展的思路和方法,避免走彎路、走錯路。要認真解決多年來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認真研究和解決改革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失時機地推進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要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大力實施開放帶動戰略。一方面,要主動融入。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合作機制和互助機制,不斷地“請進來”、“走出去”,在主動融入中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地宣傳青海。只要我們勇敢地走出去,就一定能有收穫。要加強外宣工作平臺和載體建設,讓世界更好地了解青海,讓青海更快地走向世界。
堅持爭取外援與自力更生相結合。青海的發展離不開中央和發達地區的支持。但是,我們既不能無所作為,一味地等待外部支持;也不能固步自封,一味地悶頭幹事,必須把爭取外援與自力更生結合起來。一方面,要始終保持一種自力更生、開拓創新、昂揚向上、銳意進取的精神狀態,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地、客觀地、實事求是地向中央有關部門反映青海發展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向發達省區介紹青海為全國發展在保護生態方面做出的犧牲和貢獻,爭取中央和發達省區更多的理解、關心和幫助,使我們更好更快地發展起來。
(四)正確處理發展與維護穩定的關係。社會穩定是人民群眾的共同心願,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青海地處祖國西北內陸,多民族聚居,多宗教並存,在全國的穩定地位十分重要。確保社會政治穩定,始終是青海的首要政治責任。
樹立發展的穩定觀。發展是安邦定國的硬道理,沒有持續的發展,就沒有持續的穩定。要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為維護穩定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同時,穩定對發展具有保障和促進作用,沒有持續的穩定,也就沒有持續的發展。要通過穩定工作,創造有利於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環境。對青海來説,由於我們底子薄,不發展就沒有穩定的基礎;由於我們穩定地位重要,不穩定就難以推動發展。各級黨委政府要多站在發展的高度來看待穩定問題,樹立抓穩定也是抓發展的理念,切實把穩定擺上重要日程。政法等職能部門,要多站在穩定的角度看發展,樹立服務發展就是維護穩定的理念,切實發揮好職能作用,為加快發展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樹立和諧的穩定觀。社會穩定是社會和諧的基本保障,社會和諧是社會穩定的最高要求。要圍繞社會和諧這個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來創新穩定工作的思路。在著眼點上,要致力於調動積極因素,這是具有長遠性、根本性和基礎性的重要工作。在根本點上,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即,在解決影響穩定的突出問題的同時,更加注重研究治本之策。在著力點上,要重在建設,特別是要在教育上下功夫、在預防上下功夫、在疏導上下功夫、在管理上下功夫,通過健全完善各項制度對不穩定因素加以規範引導。在切入點上,要以改善民生為重點加強社會建設,特別是在解決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問題上要出真招、見實效,以改善民生的實際效果不斷夯實維護穩定的民心基礎。
樹立大局的穩定觀。穩定從來不是孤立的,總是與國際國內大氣候緊密相聯。我們必須跳出青海、放眼全國、放眼世界,以政治的高度和全局的視野謀劃、部署、落實穩定工作,始終牢牢掌握維護社會穩定的主動權。我們要把協調利益關係作為維護穩定的切入點和突破口,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協調好改革發展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係,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
對青海來講,正確處理發展與穩定的關係,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一方面,我們要始終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和“平安寺院”創建活動的開展,加強對境內外敵對勢力的反分裂、反滲透、反顛覆鬥爭。另一方面,善於用發展的辦法協調處理各民族之間的利益問題,宗教內部及不同宗教之間的利益問題,使民族宗教中的一些不穩定、不和諧因素在共同發展中實現化解和消融,促進民族關係和宗教關係和諧。
(五)正確處理發展與黨的建設的關係。當今時代,世情、國情、黨情發生了很大變化,要使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全面加強黨的自身建設。在新青海的建設過程中加強黨的建設,尤其要突出以下三點:
一是切實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青海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千差萬別,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必須充分發揮廣大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全省各級黨委政府要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高度重視基層政權建設,從資金、人才、技術、領導等各個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力爭在幾年之內徹底改變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權建設滯後的現狀,進一步鞏固我們黨的執政基礎。
二是切實提高領導幹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在發展這個問題上,青海既面臨著加速發展的任務,也面臨著科學發展的任務,如何把二者有機統一起來,對各級領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領導幹部對科學發展觀知之甚少,一些幹部的思想還沒有真正轉到科學發展觀上來,一些影響科學發展的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體制機制尚未完全形成,迫切需要各級領導幹部貫徹科學發展觀的能力有一個大的飛躍和提升。全省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重大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精神實質和根本要求,進一步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要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堅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想問題、謀發展、出思路、解難題,使我們的各項工作更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要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觀的突出問題,把科學發展觀貫徹落實到謀劃發展的各個方面。要自覺把握髮展規律,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確定發展目標,規劃發展佈局,制定發展政策,創新發展模式,落實發展舉措,集聚發展力量,破解發展難題,提高發展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是切實改進黨的作風建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離不開良好的作風為保障。在青海這樣一個條件艱苦、發展落後的地區幹事業、謀發展,保持良好的作風尤為重要。要積極踐行胡錦濤總書記倡導的“人一之,我十之”的精神,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一定要戒驕戒躁、艱苦奮鬥,一定要刻苦學習、埋頭苦幹,一定要加強團結、顧全大局。要大力弘揚“五個特別”的青藏高原精神,務必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務必保持求真務實的工作態度,務必保持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務必保持清正廉潔的良好品質。要鼓勵認真做事、踏實做事的風氣,實實在在地解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實實在在地辦一些群眾擁護、群眾盼望的好事和實事,實實在在地為加快科學發展、實現社會和諧貢獻力量。
三、科學發展觀是加快新青海建設的指針
黨的十七大對科學發展觀進行了理論上的新提升和實踐上的新部署,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我們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理清發展思路,落實發展措施,努力使青海與全國一道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一)堅定發展信心。科學發展觀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處處閃耀著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思想的光輝,處處體現著我們黨巨大的理論創新勇氣和堅定的實踐指導信念。以科學發展觀指導新青海建設,首先就要秉承這種勇氣和信念。
青海雖然自然條件艱苦,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後,但發展潛力大,後發優勢突出,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可能在國家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中實現跨越式發展。從全球看,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推進、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期,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生産要素流動和産業轉移步伐加快,對資源的需求進一步擴大,有利於我們更好地發揮資源富集的後發優勢,不斷提升和壯大自己。從全國看,國家統籌區域協調發展,西部大開發進入新階段,十七大又提出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環境補償機制等重大政策,青海正面臨著新的重大機遇。從自身看,我們經過多年的艱苦奮鬥,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發展合力逐步形成,完全有可能順勢而為、乘勢而上。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蘭青和西格段復線建設步伐加快以及格敦鐵路等納入建設日程,在緩解交通瓶頸制約的同時,必將有力地改善青海的區位條件,提升青海的知名度和人氣,擴大青海的對外開放。面對落後的現狀,我們不能妄自菲薄,自甘落後,必須充分認識自身的潛力和優勢,始終對青海的發展前景充滿希望、充滿信心。每一個青海人,無論是外來幹部,還是本地幹部,都要無私地熱愛青海,把對青海人民的熱愛之情,轉化為全力地發展青海、無私地奉獻青海的實際業績。要進一步轉變發展理念,堅持把自力更生與爭取外部支持有機結合起來,把增強自我發展能力與引進發展動力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更大的發展。
(二)轉變發展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黨中央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要求。與發達地區相比,我們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更為繁重、更為緊迫。
轉變發展方式,關鍵是推動産業結構優化升級。要堅持不懈地以發展特色經濟為主線,優化産業結構。從改善體制機制、加大資金投入、完善政策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産業,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在保持投資持續增長的同時,注重優化投資結構,始終把擴大消費作為促進經濟增長、改善民生的重要著力點,加快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流通網絡建設,拓寬消費領域,改善消費環境,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多層次、多樣化的消費需求。積極擴大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輕紡、機電、生物和鹽湖化工産品出口,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向依靠投資、消費、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轉變發展方式,主攻方向是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青海資源富集,要把這種潛在的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水平。目前,制約我省循環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是技術障礙。要緊緊依靠科技創新,依靠體制創新,下大力氣突破影響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性技術“瓶頸”,使資源綜合利用水平上一個臺階,使産業鏈條不斷延長,使産品附加值有一個大的提高。
轉變發展方式,長遠在於大力實施科教興青戰略和人才強省戰略。要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轉化。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搞好人才培養和引進,努力在優勢資源的綜合開發、有效配置、循環利用中,掌握一批核心技術,擁有一批自主知識産權,形成一批科技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的企業和品牌,努力實現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
(三)理順發展機制。實現科學發展,歸根到底要靠體制機制做保障。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一是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二是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法治、責任、服務和效能政府。三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以産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四是全面推進農村牧區綜合改革,積極穩妥地推進土地徵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體制保障。五是加快社會事業和社會領域改革步伐,深化財政、金融、投資、公共服務領域改革,消除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六是大力實施民眾創業戰略,完善創業政策,優化創業環境,健全支持創業、鼓勵創業、寬容失敗的創業服務政策體系。
(四)完善發展措施。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既需要理清思路,突出重點,更需要細化措施,狠抓落實。
要發展壯大優勢産業,走特色發展之路。在進一步做大做強水電、鹽湖、石油天然氣、有色金屬等優勢支柱産業的同時,著力培育藏毯、太陽能及硅系列産品等新興特色産業,促進産業聚集整合,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在做大做強特色工業的同時,以促進農牧業增産、農牧民增收為核心,提升現代高原特色農牧業,以建設高原旅遊名省為目標,大力發展高原特色旅遊業。
要統籌城鄉區域發展,走協調發展之路。現階段青海發展滯後的矛盾主要表現在農牧區,貧困的重點人群主要是在農牧民,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在城鄉二元結構突出,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重點和難點在於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要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建設新青海的全局中去謀劃,按照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要求,加快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要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增強農牧業綜合生産能力,培育農牧業龍頭企業,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牧民,推進農牧業生産方式和農牧民生活方式的轉變。以縣城和中心城鎮為重點,以優勢特色産業為支撐,建設一批經濟強縣,推進城鎮化進程,壯大縣域經濟規模和實力。與此同時,按照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進一步優化“四區兩帶一線”的發展佈局,科學合理地進行區域功能定位,制定和完善相應政策,建立綜合測評指標體系,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要建設現代生態文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在加快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同時,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途徑,把穩定低生育水平和提高人口素質結合起來,處理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關係,努力走出一條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
對青海來講,完善發展措施,當前,必須下大力氣改善投資、發展和創業的軟硬環境。由於歷史欠賬過多,我省基礎設施落後、公共産品短缺狀況還沒有得到改變,改善基礎設施的任務還很重。要統籌規劃,合理佈局,繼續加快建設一批事關青海長遠發展的骨幹項目和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教育、衛生、文化等項目,為推進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青海現在最缺的是企業和企業家,我們一定要善待企業、善待企業家、善待來青海的投資者。要下決心改善投資環境,有針對性地解決突出問題,加強“信用青海”建設,努力打造良好的社會投資環境。
(五)共享發展成果。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根本目的。要從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以更大的決心、花更多的氣力,千方百計地讓廣大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一是優先發展教育,以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為重點,進一步優化教育結構,整合教育資源,加大教育投入。二是在堅持積極就業政策的同時,深入實施以創業促就業戰略,放手讓人民群眾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提高財産性收入,增加經營性收入。三是在做好城鎮居民醫療保險、農牧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試點工作的同時,積極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四是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和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五是堅持公共醫療的公益性性質,建立基本醫療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快建立城鎮住房保障機制,逐步解決低收入群眾的住房困難問題。六是加大扶貧開發力度,通過整村推進、産業化扶貧、勞動力培訓等措施,不斷減少貧困人口。總之,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使和諧社會建設的成效真正體現到為民排憂解難上,體現到實現和維護群眾的切身利益上,真正使全省各族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