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岩溶地區分佈廣,水來得快,去得也快,集雨困難;加上廣西降水時空分佈不均衡,多集中在六七月份,多水,也缺水是廣西水利主要特點。廣西許多地方區域內水資源利用率只有6%左右,只能以玉米等耐旱作物為主,畝産量也僅有100-200公斤,群眾溫飽問題長期無法解決。
面對這種現實狀況,廣西大力推行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切實保障廣大缺水地區生産用水,促進農業增産增效和農民增收。
借鑒西北、西南省區的成功做法,1997年以來,廣西成功地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實施區組織開展了兩次大規模的集雨水櫃工程建設大會戰。到目前為止,全區已經建成地頭水櫃近40萬個,蓄水容積2554萬立方米,新增灌溉旱地面積61.89萬畝。雨水集蓄利用工程解決了水的問題,通過加強配套農業措施,有效地改變了乾旱山區農業生産的落後面貌。
改地改坡退耕還林 種樹種果農民富足
樂業縣龍門村麻陽曹屯是一個特困村,全村119人僅有水田2.8畝,旱地56畝,坡地和石縫地84畝,溫飽問題一直困擾當群地眾,村民只有在過春節和身患重病的時候才能吃上一餐米飯。在開展水櫃建設後,該村先後建起了集雨水櫃52處,完成改土造田62畝,在種植一造玉米後,全部種上耐旱優質的秈優中水稻,平均畝産稻穀500公斤以上,比種植玉米增産350公斤以上。而且在冬季種植油菜或蔬菜等經濟作物,平均畝産油菜籽200公斤、蔬菜800公斤。全屯就此解決溫飽問題。
像龍門村這樣通過興建集雨水櫃解決用水問題的村在廣西很多。過去由於沒有水,只能種植一造玉米,乾旱地區群眾糧食不能自給。興建集雨水櫃後,解決了灌溉問題,旱區群眾把旱地改水田,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將過去一年種一造玉米調整為旱玉米+中稻、中稻+冬菜等,糧食産量實現倍增,甚至數倍增長。
在發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時,廣西注重抓好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綜合效益建設,強調水櫃建設同地改田、坡改梯、水産養殖、池上搭架種植藤蔓作物、田間節水及退耕還林相結合,引導群眾充分利用水櫃灌溉作用,發展蔬菜和水果、藥材等經濟作物種植和水櫃養殖,實現多途徑增收。
在建設水櫃、調整種植結構後,土地利用率得到提高,旱區群眾實現了糧食自給自足,不必再墾種25度以上的坡地、石縫地。農民將原來開墾的山地實行退耕種樹、種竹、種果,有效地遏制了“愈窮愈墾、愈墾愈窮”惡性循環。
目前,全區乾旱山區已經進行旱地改水田16.8萬畝,坡地改旱地5.6萬畝,水澆旱地28萬畝,水果灌溉5.6萬畝,配套造林種竹面積30.2萬畝,受益農戶達26萬戶,有6萬多受益農戶利用地頭水櫃發展種養殖業,已經初步形成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業立體開發模式。
試點樣板各連一片 自建自管山鄉巨變
1998年,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廣西首先在河池地區的鳳山縣中亭鄉、都安瑤族自治縣合建村以及百色地區的淩雲縣安水村、樂業縣龍門村開展地頭集雨水櫃灌溉工程試點建設,並取得成功。
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中,廣西注重抓好試點工程,樹立樣板,以典型引路,帶動全局。
淩雲縣2004年申請到的中央財政支持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主要建設點就在加尤鎮磨賢村,試點工程的顯著效益不僅給當地群眾找到了脫貧的路子,其成功經驗也輻射周邊群眾,群眾紛紛要求地方政府扶持建設水櫃。多年來,該村不間斷地建設了一大批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據統計,全村現共建成水櫃614座,總容量6860立方米,集雨水櫃建設後,解決了全村3216人的飲水問題。同時,因為建設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大力調整了該村的産業結構。目前該村種桑養蠶面積2120畝,旱地改為水田364畝,綜合利用發展庭院經濟48戶。全村人均收入3163元,是全縣人平均收入1643元的1.93倍。
集雨水櫃由農戶自建、自有、自管、自己受益,産權明晰,管理方便,適合當前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的經營方式,受到群眾歡迎。前幾年,廣西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中實行“以獎代補、以幹多獎”的激勵機制,按水櫃蓄水容量進行獎勵補助投資。“以獎代補”政策的出臺,調動了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群眾建設水櫃的積極性,在乾旱山區中很快掀起了一股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熱潮。近年來,在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專項補助資金和自治區財政支持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上專項資金的引導下,項目點發展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積極性得到極大調動。
廣西在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設中要求以村、屯為單元,採取集中連片建設,不但提高工程建設效率,形成規模效益,而且成為群眾自我教育的基地。2004年,中央財政安排廣西雨水集蓄利用項目縣10個,工程總投資4456萬元,其中中央財政專項資金1000萬元,地方配套和群眾自籌3456萬元,廣西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集中連片共建成水櫃3131處,容量36.795萬立方米,山塘38處,蓄水容量129.46萬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積2萬畝。
石山流水蓄起來。科學集蓄與利用雨水給廣西石山地區帶來春的氣息,也引領山區群眾走向增收致富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