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在普通民眾與政府官員之間,搭建了一條政策與民意互動的新通道。同時,網絡傳播路徑的雜亂多變,也使公共信息很容易變形走樣。對此,審計署政府網站近日對審計署新聞發言人劉達朱就“政府部門如何應對網絡輿論”話題進行了專訪。以下是專訪的主要內容。
審計署政府網站(以下簡稱“署網站”):平時您上網是否瀏覽網民有關審計工作方面的觀點、意見?
劉達朱:是的。通常情況下,我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上網,了解一下國際國內新發生的大事,同時也搜索一下有關審計的新聞,看看媒體關注審計工作的哪些方面,更主要的是蒐集和掌握網民對審計工作的評論,特別是有何意見和建議,這是我們改進和推進審計工作的重要依據。
署網站:在新聞發佈會之前,您是否瀏覽網民關注的熱點問題、熱點話題,並就此作一些相應準備?
劉達朱:審計署召開新聞發佈會比有些部門要少一些,接受媒體專訪和發佈審計結果公告比較多,專訪和公告的內容是網民比較關注的問題。在準備接受採訪和發佈公告時,我們都會考慮要針對網民關心的問題。比如在發佈公告前,通常召開新聞通氣會,一方面向媒體介紹審計工作有關情況,另一方面也了解媒體和公眾對審計工作的關注點,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外發佈媒體和公眾所關注的問題,通過媒體傳播給公眾,解疑釋惑。從實踐看,這種做法效果很好。
署網站:您對網絡輿論是什麼看法?在擔任新聞發言人期間,您有沒有有關網絡輿論的難忘的事?
劉達朱:我認為,應該客觀、冷靜、理智地面對網絡輿論。上世紀90年代以來,網絡媒體在我國的出現,使輿論有了新的更加便捷的傳播載體,擴大了輿論的影響力。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輿論參與者更多,傳播面更廣,會形成很多熱點問題,有的還會形成強大的社會輿論,促成一些問題的解決。有時一件小事,經過網絡炒作,會傳遍全國甚至全球。這時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負作用也是極為明顯的。依我看,我們應當研究這樣一個問題,就是在保證網絡信息渠道通暢便捷的基礎上,如何更有效地規避其負面效應,以便更好地發揮網絡輿論的積極作用。
記得在2006年7月下旬,互聯網上登出了一則消息:“滄州市一審計人員接受招待猝死酒店門前”。之後,網民對此發表了很多評論,在社會上引起了反響。針對這種情況,審計署高度重視,及時發佈了新聞發言人聲明,同時,立即成立調查組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是,雖然當地審計機關尚未實行審計署的“八不準”審計紀律,即審計組有關人員食宿費用可以由被審計單位負擔,但該審計組在審計期間違反規定接受了被審計單位的多次宴請;審計組參加被審計單位組織的赴外地旅遊的活動,雖然費用由審計人員自己負擔,但這也是違反審計署有關規定的。審計署將調查和處理結果向社會公佈後,網民對審計署負責任的做法表示肯定。經過這件事,我們有了這樣一個認識:政府部門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應對網絡輿論,並且負責任地將事件真相及時公布於眾,才能得到公眾的信任和支持。
署網站:在以後的工作中,您對網絡輿論會採取一種什麼態度?
劉達朱:我們會一如既往地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網絡輿論,及時、如實地向社會發佈更多的審計信息,在公眾與審計機關之間架起一座有效溝通的橋梁,為審計工作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滿足公眾了解審計工作的需要,使公眾能夠更多地為審計工作建言獻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