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藥監部門今年在藥品價格和食品安全方面要有大動作。除了著手建立基本藥品制度,改變藥品“降價死”的現狀外,還將通過監測食品危害因子等措施,向老百姓推薦安全、放心的食品。
藥品降價就“失蹤”
近年來老百姓反映強烈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是藥價高。一份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的數據顯示,從1997年到2006年,政府對藥品實行降價的次數多達19次,降價金額近400億元,降價的範圍之廣、頻率之高、力度之大都是史無前例的。但是這麼大力度的降價,老百姓還是感覺沒有得到多少實惠。
廣西壯族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辦公室主任陳業輝説,藥品降價後,藥廠覺得無利可賺,就乾脆停止生産已經被降價的藥品,這就是俗稱的藥品“降價死”現象。其過程可以這樣描述:藥品降價→代理商停止進貨→醫院停止開方→藥廠停産→降價藥改頭換面變新藥重新審批後高價再上市→藥品降價變成了漲價。例如市面上已經不常見的普通紅黴素藥品,“重生”後在市場上的名稱多達47種,價格是普通紅黴素的10倍。
生産廉價藥虧本有補貼
針對這些情況,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決定今年開始在全區建立基本藥物制度。
建立基本藥物制度,首先是選出基本用藥目錄。陳業輝説,這需要跟衛生部門合作,從看病記錄中選出最常見、最多發的疾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召集專家選出治療這些疾病的基本、廉價的藥物,制定成目錄。
藥品會出現“降價死”,原因是藥廠認為沒賺頭,停産了。因此,基本藥物制度的關鍵就是動員企業按照基本用藥目錄生産那些廉價的藥品。陳業輝説,屆時將會採取指定企業生産廉價藥的措施。如果企業是虧本生産,可以考慮由政府給予補貼。
預警分析鎖定安全食品
不久前,全區14個地級市同時開通了食品安全預警分析和信息網絡平臺。自治區食品藥品監管局食品安全協調處副處長彭琪元告訴記者,食品安全預警分析平臺的開通,對老百姓如何選擇安全食品有著指導作用。
以去年為例,藥監部門在全區的14個市進行了一次食品安全抽查,對市場上銷售的大米、米粉、羅非魚、豬肉、蔬菜等主要食品進行了抽檢,對食品中的危害因子進行調查和分析。抽檢結果顯示,米粉和羅非魚的抽檢結果最好,合格率達到100%。而蔬菜、腐竹的抽檢合格率相對較低,不合格原因是農藥殘留超標和“吊白塊”。
彭琪元説,有了食品安全預警分析平臺後,工商、物價、質監等部門的食品安全信息實現迅速匯總,工作人員能夠結合抽檢結果,分析出在當前一段時間裏,哪些地區的哪些食品存在安全問題,在通知各部門採取應對措施的同時,還可以向公眾發佈食品安全指導信息,讓老百姓知道選擇哪些食品是安全的。今年藥監部門還將加大力度,對更多種類的食品進行危害因子調查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