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內外遊客憑欄觀望浦江,讚嘆浦東發生的巨變之時,浦東的建設者們正悄悄地推進一場綜合改革。
2005年6月21日,國務院批准上海浦東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經過兩年半時間的探索和實踐,浦東綜改跨過了起步階段,已經形成良好發展態勢。記者20日從浦東新區有關部門獲悉,目前,浦東綜合配套改革已按計劃推進43項,新開展30項,涉及政府行政管理體制、科技體制、金融體制、城鄉二元結構等多個領域。下一步綜合改革目標是初步形成服務型政府,初步形成以服務經濟和自主創新帶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初步形成城鄉一體化格局。
上下聯動 合力推進
漫步浦東,通用電氣、通用汽車、杜邦等一批跨國企業地區總部的標誌隨處可見。然而,幾年前新區委託某知名諮詢機構做的一項調查卻顯示,由於受境內外匯流動限制,資金融通問題一度讓外資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十分困擾。
為此,浦東借綜合改革契機破題。新區配合國家外匯管理局,2005年10月出臺放寬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資金和外匯管理的九項措施,在國內率先使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的投融資功能、資金管理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掀起了新一輪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移師浦東的浪潮。
對此,浦東新區發改委副主任蔣慧工告訴記者,國務院明確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不給優惠政策,但是國家一些重要改革試點項目可優先在浦東新區試行。依靠這種自主的積極性,浦東在綜改中堅持把依靠各方面支持與自主改革結合起來,形成了上下聯動、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
上海市各部門和浦東積極加強與有關部委的彙報溝通。目前,國家監察部、人事部、科技部等十幾個部門已經在浦東新區開展了20多項改革試點。上海市各有關部門也把有關改革事項放到浦東先行先試,為賦予浦東新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去年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反復研究,決定下放17項事權給浦東,體現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對浦東綜合配套改革的強有力推動。去年上海市人大常委會通過的相關決定,則為浦東綜合改革裝上法制“助推器”。按照決定,浦東綜改應制定規範性文件,依法改革,這為浦東綜改突破制度性“瓶頸”提供了法制保障。
整體設計 重點推進
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啟動至今,新區各類社會組織已經發展到603家,比2001年增加了2倍多。這些專業化的社會細胞,正逐步有序承接政府職能。政社合作、政民互動,是浦東在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的創新之一。“準、通、透”成為浦東政府職能轉變的關鍵詞。“準”字,説的是政府定位。新區的思路是把政府從“純粹的發令者”變為“誠懇的傾聽者”。“通”字,説的是政令暢通。新區大膽推行“四項行政效能改革”——建立效能評估制、電子監察制、效能投訴制、首長問責制,“逼”著各級政府部門主動提高效率。“透”字,指的是透明政府。新區制訂了重大行政決策公開透明和審計公開等12項制度性辦法,“權力運行公開透明試點”正在積極穩妥推進,一切旨在“讓權力運行于陽光之下”。著力轉變政府職能的具體實踐,是浦東綜合配套改革最重要也最難攻的任務。
此外,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浦東積極完善與國際規範相銜接的商務環境,著力推進金融領域的制度創新和擴大開放,積極建立健全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深化口岸管理體制改革。圍繞改變城鄉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積極推動城郊産業、市政設施、社會事業、就業保障的一體化,加快郊區與城區、開發區的融合發展。
一年前,浦東新區下轄的12個街道陸續退出直接招商引資的舞臺,努力將主要精力集中于社會公共管理和服務事務。一年後,街道職能實現了“歸位”,街道財政收入不減反增,居民也享受其益。市政府近來決定,要將浦東這一成熟的改革經驗在全市推廣。除“街道剝離招商引資”以外,國家發改委對浦東綜改試點的“市民中心”、“區鎮合一”、“外匯九條”等具體單項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浦東的試驗是在走中國下一步深化改革的道路。作為解放思想、科學發展的改革探索,浦東綜改僅僅還是開始,未到碩果纍纍的收穫金秋。站在高起點上,浦東還在思索:如何讓新一輪創新更加可持續?如何讓改革效應擴大?蔣慧工介紹説,今年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要按照市領導的要求,選擇一、二項重點改革,全力攻關,務求必成。浦東正在啟動的基本建設領域審批改革、財政支出體制改革,今年也有望取得成果。(記者 張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