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部門信息
 
陳雷:加快科技創新步伐 為水利發展提供科技保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01日   來源:水利部網站

加快水利科技創新步伐
為水利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保障

陳雷

同志們:

    這次全國水利科技大會的主要任務是: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全國“兩會”精神,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總結經驗,表彰先進,明確任務,部署工作,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不斷提升水利行業科技創新能力,支撐和引領水利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國務院對這次會議高度重視,回良玉副總理親臨會議並作重要講話,充分肯定了水利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績,深刻分析了水利科技創新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水利科技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任務,對推進水利科技創新做出了全面部署,強調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加快水利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水利科技創新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深化水利科技改革,加強水利科技創新,力爭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回良玉副總理的重要講話,對我們做好新時期水利科技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全面貫徹,狠抓落實。

    去年,我部授予崔政權同志“傑出水利科技專家”榮譽稱號。今天,又授予10名青年科技工作者“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榮譽稱號,表彰了60個水利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和120名先進個人,頒發了44項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受到表彰的水利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先進個人及大禹水利科學技術獎獲獎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的祝賀!向獲得“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榮譽稱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下面,我就水利科技工作講幾點意見。

    一、水利科技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各級水利部門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全面落實中央水利工作方針,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水利發展與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水利科技是水利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水利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條件。近年來,水利科技工作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強化支撐,引領發展,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科技推廣和成果轉化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一,水利科技的支撐保障作用明顯增強。緊密結合治水實踐,大力倡導科技創新,積極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水利,水利建設與管理的科技含量明顯提高。在防汛抗旱減災方面,從預測預報預警、信息採集,到指揮調度、防汛搶險,廣泛採用了先進科學技術,顯著提高了防災減災能力和水平。在大江大河綜合治理方面,針對不同江河的突出問題,加強科學實驗,積極推廣使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黃河調水調沙、小北幹流放淤等重大科學試驗和研究,加快了黃河水沙失衡問題的解決步伐;長江中下游幹流堤防建設廣泛採用了堤防防滲加固、隱患探測的新技術,實現了工程建設質的飛躍。在水資源節約和保護方面,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的研究和應用,水權水市場理論的確立和實踐,新型節水技術及設備的開發和推廣,推動了節水型社會建設。在農村水利方面,通過改造傳統灌溉技術和設備,優化灌區水資源配置,開展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建設,推廣應用農村水電新技術、新産品,加快了農村水利的現代化進程。在水利工程建設方面,採用全斷面岩石掘進機施工技術、盾構技術、超大型預冷強制式混凝土拌合樓等先進技術和裝備,極大地提升了水利工程施工的現代化水平。在水利信息化建設方面,計算機通信網絡技術得到廣泛應用,實現了基礎數據的自動化全天候實時獲取、傳輸、存儲和處理,水文基礎數據庫建設加快,水利信息公眾服務能力明顯增強。

    第二,水利行業科技水平和能力顯著提升。積極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大優秀科研成果不斷涌現。“十五”以來,水利系統共完成國家和部級科技項目600余項,其中33項達到國際領先水平,165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46項,省部級科技獎勵560余項。“天然~人工”二元水循環模式、水資源合理配置理論與方法、洪水管理戰略、生態水工學、分區域生態用水標準,以及中國水旱災害研究、黃河流域水資源演變規律研究等應用基礎研究取得重大進展。水功能區劃與水資源保護理論、河流生態修復技術方法、節水農業等應用技術得到廣泛運用。三峽工程樞紐佈置與船閘設計、小浪底工程孔板消能泄洪洞設計、新疆沙漠輸水渠道設計施工等工程技術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我國已具備了建設世界一流水利工程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水利技術引進推廣成效明顯提高。“十五”以來,按照技術引進、合作研究、消化吸收、創新推廣相結合的技術路線,通過實施引進國際先進水利科學技術計劃(水利部“948”計劃),引進了500余項適合我國水利行業特點的先進實用技術,對縮短我國水利科技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實施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水利部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和地方科技推廣計劃,約500項先進實用的水利科技成果得到成功轉化,在防災減災、農業高效用水、水土保持、水利工程建設等各個領域發揮了積極作用。全國已建成300余個農業節水示範地區(市)、25個部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140余個科技推廣示範基地(園區),水利科技推廣與技術服務體系的建立,産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第四,體制改革和基礎平臺建設初見成效。作為第一批啟動的社會公益類改革試點部門,經過科學整合、深化改革、加強建設,我部科研機構佈局得到優化,機制更加靈活,科研能力明顯增強,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經過改革,4個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得以保留,4個科研機構整體轉企,2個科研機構轉為仲介,其餘進行了撤並、整合;人事、勞動、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深化,初步建立了“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運行機制。“十五”期間,非營利性科研機構科研合同額年均增長16%,“十一五”期間增幅進一步加大,2007年合同額是2000年的4倍多,綜合實力顯著提高。整體轉企的科研機構科技産業發展良好,轉為仲介機構的科研單位服務能力不斷提高。流域和地方科研機構整合優化了資源,提升了科研實力。同時,水利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得到加強,我國已建有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我部建立了6個部級重點實驗室和10個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各地建設了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科研試驗基地,其中已建成灌溉試驗站100個,水文實驗站46個,水土保持試驗站130多個,增強了解決水問題的能力和水平。

    第五,水利科技投入顯著增加。近年來,在財政部、科技部等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水利科技投入取得了較大突破。據初步統計,“十五”以來,國家財政對水利科技投入總額超過20億元。進入“十一五”,國家財政新開闢了“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業務費”等渠道,每年新增經費2億元左右。同時,國家級科技計劃給予水利項目大力支持。目前,由我部牽頭或參與組織的“十一五”國家級科技計劃項目共14項,總經費超過4億元。在機構建設和基礎平臺建設方面,4個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人均科學事業費從改革前近2萬元增加到7萬元,用於部級重點實驗室科研條件建設的總投資超過3億元。在科研項目方面,我部已經形成了以國家主體科技計劃、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現代水利科技創新計劃等為主體的研究與開發計劃,以“948”計劃為主體的引進計劃,以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和水利部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為主體的技術推廣與轉化計劃,三類計劃涵蓋了水利科技工作的各個方面和各個階段,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利科技投入體系逐步形成。流域和地方也紛紛出臺科技經費籌措辦法,通過各種形式拓展投入渠道,擴大資金規模。黃河水利委員會聯合小浪底建管局設立基礎研究基金,每年投入1600萬元,圍繞小浪底水庫充分發揮效益、維持黃河健康生命等開展研究。長江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堅持將全院年産值的5%近8000萬元用於科研和技術開發。湖南、山東、江西等省在探索水利科技投入籌集使用辦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六,水利科技發展環境明顯改善。2006年發佈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發展能源、水資源和環境保護技術放在優先位置。2007年國務院批准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總體方案,把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列為重要組成部分。這些都為水利科技發展提供了寶貴的機遇。我部研究形成了水利科技發展前沿、水利科技國內需求調研報告、水利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等報告,2006年發佈了關於加強水利科技創新的若干意見,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大水利科技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流域和地方結合實際情況,積極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絕大多數流域、地方都制定了“十一五”水利科技發展規劃,淮河水利委員會,上海、江蘇、重慶等10余個省市出臺了鼓勵水利科技創新的意見或決定,廣西、安徽等10余個省區通過努力使水利科技在省級科技規劃中得到充分體現。

    第七,水利科技人才隊伍不斷壯大。不斷創新人才開發的體制機制,優化人才成長環境,積極培養和吸引各類人才,努力創造有利於培養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環境。利用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和人才交流培養渠道,先後選派2000余名科研骨幹人員到國外留學、工作和培訓,其中300余人在國外獲得博士、碩士學位。利用科技計劃項目支持,培養青年科技人才,目前承擔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項目的科技人員85%以上是青年骨幹。我部已連續三屆表彰了30名水利青年科技英才,通過跟蹤培養、重點支持,這些青年英才都已成為水利各條戰線的骨幹。水利科技人才隊伍狀況大為改觀,質量明顯提高。目前,全國水利行業共有專業技術人員34萬餘人,其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有14.8萬人。部屬4個非營利科研院所,70%以上的科研人員具有碩士、博士學位。

    第八,水利國際合作與技術交流日益活躍。積極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大力開展水利國際科技合作和技術交流。在利用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方面,實施了亞行貸款松花江洪水管理項目、中瑞長江洪水預報項目、全球環境基金(GEF)海河流域水資源與水環境綜合管理等一批重大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加強了行業能力建設。在國際交流方面,近年來,國際水力學大會、國際灌排大會等一系列有影響的國際水利會議在我國舉辦,河流泥沙國際會議、長江論壇、黃河國際論壇等我國水利行業發起的國際會議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一些重要的國際水論壇紛紛邀請中國代表作特邀報告或主旨發言,我國一批優秀水利專家在一些重要的國際組織中擔任要職、在國際水利水電工程和援外項目中發揮骨幹作用。在水利技術出口方面,通過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我國的水電站機電設備、小水電設備、防滲材料、雨水集蓄利用等先進設備和技術的出口規模不斷擴大,對外技術諮詢業務量不斷增加;在小水電、土壤侵蝕與泥沙防治、雨水集蓄利用等領域,舉辦了一系列國際培訓班,為發展中國家培訓了大量技術人才。目前,我國水利行業已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係,與30多個國家簽訂了科技、經濟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水利國際合作與科技交流的領域不斷拓展。

    總的看,近年來水利科技取得了顯著成就,水利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步伐不斷加快,水利工作的科技含量明顯提高,水利科技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部分領域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些領域已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得益於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得益於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得益於廣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為我國水利科技創新與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廣大水利科技工作者表示誠摯的問候!向所有關心重視支持水利科技創新與發展的相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總結近年來的水利科技工作,我們有以下幾點體會:一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到水利科技創新的各個方面,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二是必須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根本需求,關注重點熱點難點問題,提高水利行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三是必須緊跟國際水利科技前沿,把握水利科技發展趨勢,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水利行業整體科技水平;四是必須不斷深化水利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建設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增強水利科技創新的動力和活力。這是我們在長期水利科技實踐中積累的寶貴財富,也是做好水利科技工作必須始終堅持的基本經驗。

    二、增強加快水利科技創新的使命感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溫家寶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持把推進自主創新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順應當今時代發展,著眼我國經濟社會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和部署。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重要控制性因素。水利是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水利事業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應對全球氣候變化,都對新時期水利工作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水利科技創新面臨著一系列新機遇和新挑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水資源問題和水利科技創新,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把水資源列入國家科技發展的重點領域和優先主題,對水資源優化配置與綜合開發利用、綜合節水、海水淡化等水利科技創新提出了明確要求。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進一步提高對水利科技工作的認識,大力推進水利科技創新,全面提高水利科技的整體實力和水平,努力開創水利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加快水利科技創新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需要。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始終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是我們進一步做好水利工作的根本指導方針。近年來,水利系統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在促進水資源、水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方面作出了許多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水利科技也為此作出了積極貢獻。但要看到,我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與國土資源和生産力佈局不相匹配的基本水情沒有根本改變,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之間的突出矛盾沒有根本緩解,長期形成的粗放型水利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水利工作全局,不斷加深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和水利發展規律的認識,進一步轉變水利發展觀念,不斷豐富完善治水理念;必須創新水利發展模式,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水利發展,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水問題的解決,緩解水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必須抓住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水利科技問題,加大科技攻關力度,儘快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水利事業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第二,加快水利科技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佔據優勢,誰就能夠在發展上掌握主動。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紛紛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國家戰略。黨中央、國務院順應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作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經過長期努力,我國水利科技事業取得了長足進步,部分領域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是,我國水利科技的總體水平與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高,科研成果推廣和産業化程度低,優秀拔尖人才不足,水利科技體制機制存在不少弊端。必須大力推進水利科技創新,形成強大的應用基礎科學創新能力和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創造我國水利水電技術領域的自主知識産權和優勢品牌,增強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水利走向世界。必須形成強大的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有效吸納利用國際創新資源,推動水利科技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形成有利於水利科技創新的環境,突破制約水利發展的重大技術瓶頸,解決妨礙科技創新的薄弱環節,消除影響水利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加快提升水利行業整體科技實力和自主創新能力,為促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提供科技支撐和保障。

    第三,加快水利科技創新是解決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問題的迫切需要。由於特殊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我國水問題十分複雜。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對七大江河流域進行了治理,水利保障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顯著提升。但是,我國水利基礎薄弱,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問題依然十分突出,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有些方面還趨於更加複雜。在過去的10年中,先後發生了7次流域性大洪水,超強颱風頻繁襲擊我國沿海地區,黃河、海河、遼河等流域大部分地區連續發生乾旱,2007年重慶、濟南市發生特大暴雨洪災,太湖藍藻暴發等等,都是我國水問題嚴重的集中體現。必須針對水利工作面臨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進一步加快水利科技創新步伐,更加重視全球氣候變化和大規模人類活動對我國水資源的影響與對策研究,更加重視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問題應對方略和措施的研究,更加重視工程技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融與綜合,更加重視水利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和應用,更加重視高新技術在水利行業中的應用,力爭在水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實現水利科技的新突破、取得新成效。

    第四,加快水利科技創新是推進水利現代化的迫切需要。水利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基礎和保障。近年來,我國東部沿海一些地區在探索水利現代化方面邁出了可喜步伐,但我國水利現代化的整體水平仍然較低,不少水利工程體系尚未達到規劃要求標準,工程設施與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不高,抗災減災能力和水資源調控能力不強,水利管理信息化滯後,水利科技對水利發展的貢獻率偏低,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水利現代化的關鍵是水利科技的現代化,必須加快水利科技創新,用現代治水理念、先進科學技術、完善的基礎設施、科學的管理制度武裝和改造傳統水利,建成完善的防洪減災體系、高效的水資源配置利用體系、優良的水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先進的水管理體系,進一步提高水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總之,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既對水利科技事業發展提出了迫切要求,也為水利科技創新提供了廣闊舞臺。廣大水利科技工作者一定要抓住這個重大歷史機遇,進一步增強責任感、緊迫感和使命感,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分析和應對可能影響我國水利當前和長遠發展的各種挑戰上,把著力點更多地放在把握和解決可能影響我國水利發展的突出矛盾和主要問題上,加快推進水利科技創新,依靠水利科技進步推動水利又好又快發展。

    三、明確新時期水利科技工作的任務

    剛才,回良玉副總理在講話中明確了新時期水利科技發展的總體要求。按照這一要求,新時期水利科技工作的總體目標是: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水利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整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科技創新體系健全完備,科技創新機制完善高效,創新能力顯著增強,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推廣轉化有機銜接,一批事關水利發展與改革的重大科技難題得到解決,先進科技成果廣泛應用,科技人才隊伍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科技投入滿足創新需求,科技管理水平不斷提高,水利科技綜合實力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未來五年,科技對水利的貢獻率要由目前的40%提高到45%左右,到2020年要突破60%,全面滿足建設創新型國家對水利行業的要求。

    要重點完成以下六個方面的任務:

    第一,全面構建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水利科技創新體系是提高水利自主創新能力、加速行業科技進步的重大舉措。要根據國家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要求,以國家目標為先導,以行業需求為動力,按照科學佈局、優化資源、創新機制、提升能力的總體思路,全面推進創新體系建設,建立健全佈局合理、功能完備、運轉高效、支撐有力的水利科技創新體系。

    一是建設高水平的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從國家、流域、地方三個層面構建專業佈局優化、學科結構合理、人員精幹高效、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水利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體系。以非營利性科研機構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為基礎,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優勢,建設2個國家級創新基地,著重解決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水利科技問題;依託長委、黃委等流域機構的科研力量,構建7個流域創新中心,重點解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水利科技問題;在加強現有省級水利科研機構建設的基礎上,建設250個左右地方水利科研中心和水利科技試驗站,著重解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水利科技問題。

    二是建設高質量的科技推廣與技術服務體系。結合水利科技推廣體系建設和科研、勘測設計單位體制改革,逐步建立隊伍多元化、運行市場化、形式多樣化、服務網絡化的水利科技推廣與技術服務體系。加強各級水利科技推廣機構建設和市、縣及以下推廣服務網絡建設,充實推廣服務功能。加強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在不同領域建設500個左右示範基地,充分發揮其社會資源優勢,擴大服務範圍。加強技術市場建設,具備條件的企業要逐步建立現代科技企業制度,為科技研發和工程應用提供高質量的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

    三是建設高效率的科技管理體系。加強水利科技管理機構建設,建設一支精幹高效的科技管理人員隊伍。加強科技管理人員培訓和繼續教育,不斷提高人員業務水平和綜合管理能力。加強水利科技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完善水利科技項目庫、專家庫,實現水利科技管理的信息化和網絡化。

    第二,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機制。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是進一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激發廣大科技人員勇於創新、開拓創業的動力和保障。

    一是繼續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創新運行機制。繼續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切實消除制約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非營利性科研機構要加快建立“職責明確、評價科學、開放有序、管理規範”的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加快邁入國際一流科研機構行列。轉制科研機構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打造優勢品牌,在市場競爭中加快自身發展。探索和加強水利科技仲介機構建設,積極鼓勵、引導水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其他科技力量的聯合。制定和實施關於水利科技人才流動、分配、激勵和知識産權保護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健全和完善“開放、流動、競爭、協作”的新型運行機制,注重創新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二是不斷加強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機制。按照水利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總體佈局和目標要求,大力加強基礎條件平臺建設,努力建設1個水科學國家實驗室,重點建設10個左右部級重點實驗室和15個左右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鼓勵、支持流域和地方建設多種形式的開放實驗室、研究中心等科研平臺,構建以水利科研基地和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水利科學數據共享平臺、科技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等為主體框架的水利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促進科技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利用。

    第三,深入研究重大科技問題。今後一個時期,水利科技要充分考慮全球氣候變化、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和水利可持續發展等因素,堅持面向國家長遠發展戰略需求,面向世界科技發展前沿,面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需要,開展重大科技問題研究。要力爭在50個重大水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方面取得突破,提出一批事關水利發展的全局性、方向性宏觀戰略研究成果,獲得一批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成果,開發一批面向水利現代化的高新技術,從多個領域和方面促進我國重大水問題的解決。

    一是加強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圍繞水資源可持續利用這一主題,以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安全保障為目標,追蹤世界水利科技發展前沿,開展重大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重點開展流域二元水循環模式理論、洪水風險管理理論、節水型社會建設理論、河流生態管理理論等基本理論研究,全球氣候變化對區域水資源的影響機理、長江的江湖關係、水體富營養化形成機理等內在機理研究,大的空間和時間尺度的水資源演變及轉化規律、黃河水沙規律與調控、流域區域需水規律與生態平衡等基本規律研究,新時期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戰略、全球氣候變化條件下的防洪戰略等宏觀戰略研究。

    二是加強應用技術研究開發。面向國民經濟發展和基本民生問題,選擇對行業影響大、應用廣的共性技術、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組織跨行業、跨領域的合作研究開發,力爭有所突破。在水文水資源領域,重點研究開發大氣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優化配置技術,非傳統水資源開發利用技術等;在防洪抗旱與減災領域,重點研究開發大範圍水旱災情預警預測預報技術,海平面上升和地面沉降對防洪的影響及其應對技術等;在水環境水生態領域,重點研究開發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大範圍的水資源保護和水域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等;在水利工程建設領域,重點研究長江、黃河等重要江河的綜合治理開發技術,三峽清水下泄對長江中下游河勢影響及崩岸的有效應對技術,南水北調等跨流域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的關鍵技術等。

    三是加強高新技術應用。充分利用計算機、信息、網絡、材料、遙感、遙測、遙控等技術,重點研發自動化、高精度、全天候的水資源和水環境信息採集技術體系,水資源和水環境的信息管理以及數據共享技術,通過信息共享、信息處理和信息服務功能,增強水資源預測、預報和水環境預警能力,提高水資源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促進水利現代化。利用高新技術進一步完善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提高洪澇災害的科學防控水平。以行業技術結構調整為基礎,推廣應用一批高效、節水、降耗和環保的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對水利行業關鍵技術和重大技術裝備進行升級改造,帶動水利行業技術的升級換代,全面提高水利科技含量。

    第四,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高度重視並利用好水利部“948”計劃,進一步做好國際先進水利科技成果的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

    一是持續不斷地跟蹤國際水利科技前沿,引進先進實用水利技術。通過多種形式和方法,密切追蹤國際水利科技前沿的發展趨勢和先進成果,著重在水資源優化配置與保護、水環境與生態建設、防災減災、農業節水、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與管理等方面引進300項先進實用技術,進一步提高水利技術引進的質量和水平。

    二是高度重視引進基礎上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貫穿始終,力爭掌握核心技術,儘快擺脫關鍵技術受制於人的狀況。統籌協調“948”計劃與其它科技計劃之間的銜接,形成技術引進與開發有機結合、相互促進的創新模式。“948”計劃應當將形成産品、産業和産生經濟社會效益作為重要目標,高度重視産業化和成果推廣轉化工作。

    第五,大力推廣優秀科技成果。堅持一手抓創新,一手抓推廣,在注重加強科技研究的同時,高度重視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不斷完善科技推廣體系,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一是加大科技推廣的資金扶持力度。繼續以國家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和水利部重點科技成果推廣計劃為依託,進一步加大公益性成果的推廣與轉化扶持力度,積極引導各流域、各地方加大投入力度。未來5年,要在重點領域推廣轉化500項左右各類先進實用技術。

    二是制定有效的制度與辦法。要結合水利發展實際,進一步完善《水利先進實用技術重點推廣指導目錄》的評審、發佈制度,加強對優秀科技成果的審核把關,強化對技術推廣應用效果的評估,依法促進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三是加大水利科學技術普及力度。結合全民素質教育和九年制義務教育,創新工作思路,採取公眾易於理解、接受和參與的方式,積極開展科普工作。要辦好中國水利博物館,創建玉淵潭青少年水利水電科普教育基地,出版水利科技書籍和科普讀物,積極開展科技下鄉、科普講座等活動,普及水利科技知識,提高水利職工和社會公眾的水利科技知識水平。

    第六,加速培養高素質科技人才。科技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要按照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總體規劃和部署,進一步完善政策,創造條件,推進水利科技人才隊伍建設。

    一是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利科技人才培養計劃和使用管理辦法,建立有利於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激勵機制,營造有利於創新的環境,使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創新人才大量涌現。

    二是通過科技計劃支持、改善科研條件、派出進修培訓和參與國際學術活動等形式,切實加強高層次水利科技人才的培養與選拔工作。在未來5年,選拔培養30名具有國內外水利科技前沿水平的創新型領軍人才,50名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優秀科技人才,250名在各自專業領域中做出突出成績的學術技術帶頭人。

    三是鼓勵廣大水利科技工作者弘揚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大膽探索、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發揚拼搏奉獻、開拓進取、嚴謹求實、認真負責的科學態度,著力營造相互尊重、團結合作、和諧寬鬆、公平公正的學術氛圍,嚴守科研人員的行為準則,堅決杜絕學術浮躁、弄虛作假等不端行為。

    水利科技創新與發展,是一項艱巨複雜的系統工程。實現新時期水利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必須正確處理和把握好以下幾個關係:一是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的關係。必須堅持將自主創新作為戰略基點,在加強自主創新的同時,積極引進吸收國外先進科技成果,為我所用。二是整體推進與重點突破的關係。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立足當前,著眼長遠,選擇重點領域和關鍵問題進行重點突破,進而帶動水利科技的整體推進。三是科學研究與成果轉化的關係。必須堅持兩手抓,一手抓研發,一手抓轉化,使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産力的轉化。四是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關係。必須在科技創新中培養人才,在科技實踐中造就人才,鼓勵人才進行科技創新,以不斷涌現的創新型人才推動科技創新的快速發展。

    四、切實做好各項水利科技創新工作

    水利科技創新工作,意義深遠,任務艱巨,責任重大。各級水利部門要切實加強領導,轉變工作方式,增強創新意識,狠抓工作落實。

    第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領導幹部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高度出發,加強和改善對水利科技工作的領導,切實把水利科技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領導幹部目標責任考核體系。要結合水利實際,制定水利科技發展規劃,落實促進水利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扎紮實實地推進水利科技工作。各級領導幹部要尊重知識、崇尚科學,切實發揮表率作用,帶頭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第二,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水利科技持續創新的必要條件,要建立以國家和各級政府投入為主,多元化、多渠道的水利科技投入體系。一是積極爭取國家與地方科技計劃支持,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多方開闢經費渠道,制定水利科技發展計劃,並爭取列入各級財政專項預算。二是不斷加大水利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改善科研條件,促進資源共享,強化基礎平臺運行和管理的投入保障,充分發揮平臺的運行效益。三是落實好“工程帶科研、科研為工程”的措施,在水利建設項目資金中,要劃出一定比例用於解決相應的工程技術問題。四是調動全社會的積極性,鼓勵和引導企事業單位、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對水利科技創新的資金投入。

    第三,營造創新環境。一是營造推進創新的政策環境。要著力落實好已有政策,制定實施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政策和制度措施。二是營造激勵創新的社會環境。要加強宣傳,充分發揮科技獎勵和表彰的激勵導向作用,努力營造“人人關注創新、人人參與創新”的社會環境。三是營造支撐創新的人才環境。建立完善科學的人才選拔任用機制,激發廣大水利科技工作者的創新活力。

    第四,強化科技管理。一是加強水利科技項目和成果的歸口管理。要切實發揮各級管理部門的歸口管理職能,完善項目立項審查制、專家評估制、招標投標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強項目實施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和評估驗收。二是加強水利科技評價體系建設。配合國家科技評價體系改革,建立公開透明、公平公正、科學合理的水利科技評價體系。三是加強水利科技管理機構自身建設。強化科技管理職能,加強人員素質和作風建設,不斷提高水利科技管理效率和水平。

    第五,加強合作交流。一是以科技合作為先導,進一步擴大水利國際合作與交流範圍,深化交流內容。繼續實施“引進來、走出去”戰略。掌握國際先進治水理念,結合我國國情、水情,不斷豐富和完善我國的治水理論和思路。積極引進吸收國外先進技術、先進經驗、優秀人才和研發資金。鼓勵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水利技術産品走出國門,大力推動我國傑出人才在國際水事活動中發揮更大作用,不斷提升中國水利的國際地位。二是大力開展與農業、林業、環保、氣象、海洋以及國土資源、交通等相關行業的科技合作與學術交流,調動一切科技資源為水利發展服務。三是繼續加強中央、流域和地方水利科技力量的合作與交流,實現上下聯動,協調發展。

    同志們,科學技術是人類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加快水利科技創新步伐,推動水利現代化建設,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開拓進取,紮實工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快水利科技創新與發展,促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做出新的貢獻!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