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政務要聞>> 部門信息
 
工程院院長徐匡迪:中國工程科技30年回顧與展望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4月09日   來源:工程院網站

    1978年3月18日,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連日來,科教界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至今,對這次大會給中國科教事業帶來的深遠影響,學者們仍在進行深入思考。為此,《科學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請他暢談了對此次大會的認識和對未來中國工程科技領域發展的前瞻性看法。

    “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

    《科學時報》:請問您是怎樣看待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召開的意義呢?

    徐匡迪:30年前的3月18日,“文革”後的第一次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鄧小平同志在大會講話中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生産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一部分”的著名論斷,郭沫若先生在閉幕式上發表了膾炙人口的名篇《科學的春天》,至今我們還能脫口吟頌其中許多令人心潮澎湃、充滿希望的名句。

    這次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事件。由此開始,迎來了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春天。隨後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更標誌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思想解放、開拓創新、迅猛發展的新時代。

    《科學時報》:您能否總結一下過去30年來中國工程科技領域所發生的變化。

    徐匡迪:回顧這30年走過的道路,不能不百感交集、思緒萬千。我從當年高校教師中的普通一員,經過出國學習、工作,回國當大學校長、高教局長,再當上海市長,後來當中國工程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都是因為有了30年前“科學的春天”,有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開闢改革開放新時代,我們這批有志報國的中青年知識分子才能走到今天,中國的科學技術事業才能鑄就如此的輝煌,中華民族才能像今天這樣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作為中國工程院院長,我對中國工程科技領域這3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到無比自豪。工程科學技術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有最直接的重大影響,是將科學知識轉化為現實生産力和社會財富的關鍵性的生産要素,工程科技的自主創新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30年來,在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浪潮中,我國從大規模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裝備逐步走向自主創新,使工程科技水平大幅提升,推動産業技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一些領域中已經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大大提高了産業競爭力,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

    “距離已縮小到10年左右”

    《科學時報》:我國工程科技領域現在的發展形勢是怎樣的?

    徐匡迪:今天,我國裝備製造業總量已位居世界第三,形成了門類齊全的産業體系,大容量高參數火電機組、三峽大型水輪發電機組、鞍鋼的大型寬帶鋼冷軋生産線和熱軋帶鋼生産線、重油催化裂化和渣油加氫裂化技術、上海振華港機的大型港口機械設備、部分高檔數控加工系統等産品的技術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為各個産業部門提供了絕大多數裝備,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和國家實力的象徵。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電子信息技術及産業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總規模位居世界第二,程控交換機、微機、顯示器、手機、彩電等重要産品的産量居世界第一,自主開發的TD-SCDMA移動通信技術已經成為國際三大技術標準之一,産業鏈也已基本形成,近年來相繼成功開發出性能達到奔騰4水平的“龍芯”高端通用CPU和運算速度為每秒10萬億次的商品化“曙光”巨型計算機,向信息技術的核心領域發起衝擊,在技術上已顯著縮短了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我國在持續20多年舉世空前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發展中,攻克了大量複雜的技術難題,極大地提升了工程建設的技術水平,自主設計和建造了上百座大型水利設施、總長數千公里的鐵路和公路隧道、3萬多公里高速公路和一大批世界級的大型橋梁,建成了大量城市高層建築和大跨度空間結構,建築設計和施工建造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三峽工程蓄水發電和青藏鐵路通車運營,是我國工程建造技術先進水平的集中體現。

    我國農業科技長期以來主要依靠自主研究開發,成功培育出以雜交水稻為代表的6000多個動植物新品種和新組合,取得了養殖、栽培和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保障了我國利用全球9%的耕地養活和養好了世界上22%的人口。

    我國在航空航天和其他高科技領域喜訊頻傳,載人航天成功,嫦娥奔月順利,先進戰機翱翔藍天,新型艦艇遨遊海洋。

    30年前,鄧小平同志在《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中指出:“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科學技術整整落後了二十年。”30年後的今天,我國工程科技的總體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已經縮小到10年左右,個別重要領域已經躋身國際先進水平。這些偉大成就是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是13億中國人民和廣大科技工作者辛勤工作、拼搏奉獻的結晶。

    “迎來又一個新的里程碑”

    《科學時報》:您認為未來我國在工程科技領域還要進行哪些方面的努力?

    徐匡迪:在我國工程科學技術取得偉大成就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無論在整體上,還是在許多産業技術上,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一些核心技術尚未掌握,農業科技的整體水平也遠遠落在世界先進水平之後。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決定了高水平的資源消耗將持續至少10多年的時間,我們正在而且將長期面臨著巨大的資源和環境壓力。我國水、土地、石油和天然氣、鐵礦石和有色金屬礦石等重要資源的人均佔有量,都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同時,水、大氣、固體廢物和噪聲污染都相當嚴重,生態環境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還面臨全球環境問題和綠色貿易壁壘的嚴峻挑戰。如果延續傳統的發展方式,資源將難以為繼,環境將不堪重負。同時,我們還將繼續努力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強産業市場競爭力,保障國家安全。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先進的科學技術。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我們必須堅持科學發展觀,大力發展和應用先進的工程技術,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不斷對科學技術提出新的要求,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也迎來了又一個新的里程碑。2006年1月,黨中央和國務院召開了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大會通過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科學技術發展實行“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提出了未來10多年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總體目標,並對未來15年科技發展作出了總體部署。胡錦濤總書記在大會講話中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只爭朝夕的精神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鬥。這次大會昭示著又一個科學技術大發展的高潮即將到來。

    《科學時報》:您能否介紹一下中國工程院自建院以來所做的一些工作?

    徐匡迪:中國工程院作為全國工程科技領域的最高榮譽性、諮詢性的學術機構,建院十幾年來,以振興我國工程科學技術,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己任,充分發揮院士隊伍的群體優勢,為推進中國工程科技發展和加快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建設,開展了一大批宏觀性、戰略性的發展研究,其中《我國可持續發展水資源戰略研究》、《我國可持續發展油氣資源戰略研究》、《建設節約型社會戰略研究》等一批諮詢研究課題,取得了豐碩成果,提出的重大建議已經被國家採納,我們還為制訂《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中國工程院目前正在和環保總局一起開展《中國環境宏觀戰略研究》,和教育部等部門一起開展《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研究》,為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和培養千千萬萬的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建言獻策。

    重溫30年前科學大會和30年來我國科學技術的大發展,我們深切緬懷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我們今天已經有了相當強大的科學技術基礎、財力物力保障和人力資源支撐,有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進一步攀登科學高峰和攻克重大技術難關,已經有了更好的條件。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一定樹雄心,立壯志,奮發圖強,真抓實幹,力爭用二三十年甚至更短的時間,使我國科學技術在整體上超過當時的世界先進水平,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創造中華民族新的輝煌。(計紅梅)

 
 
 相關鏈結
· 工程院院長召開會議研究工程科技減災防災措施
· 工程院向新當選院士提自律要求 院士不是"萬事通"
· 中國工程院代表團與西班牙皇家工程院舉行交流會
· 工程院院士:長江污染歸咎三峽工程無科學依據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