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發出2007-2008學年度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三次預警通知
隨著氣溫升高,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開始進入高發期。自3月份以來,在安徽省阜陽市等地兒童中發生了以發熱伴口腔、手、足、臀部皮疹為主要症狀的手足口病(EV71感染)疫情,部分省(市)的一些學校還相繼發生感染性腹瀉、甲肝、副傷寒等腸道傳染病流行事件和食物中毒事件。這些事件的發生,嚴重影響了兒童青少年身體健康。為認真做好學校食品衛生與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保證學校師生健康,日前,教育部發出2007-2008學年度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防控工作第三次預警通知。
通知指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高度重視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防控工作,要加強與當地疾病控制部門和衛生監督部門的聯絡與溝通,採取切實措施,認真做好手足口病等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的預防與控制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儘快將有關工作要求,部署傳達到本行政區域內所有學校和托幼機構,確保相關防控措施落實到位。
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按照相關文件要求,加強對學校食品衛生、飲用水衛生和腸道傳染病防控工作的管理。學校食堂必須具有食品衛生許可證,食堂從業人員必須持有健康合格證。學校通過自備水源、二次供水設施提供的學生生活飲用水,應經當地衛生部門水質監測合格後,方可使用。學校統一訂購桶裝水,必須查驗提供桶裝水的企業是否持有有效的食品衛生許可證、産品質量監督檢驗報告、工商營業執照等相關材料;學校使用的飲水機必須由專業人員進行定期清洗、消毒。
通知強調,各級各類學校要通過多種宣傳教育形式對廣大師生集中開展一次食品衛生、飲水衛生、預防食物中毒和腸道傳染病知識的宣傳教育。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教育學生不要隨便採摘和食用野果、野蘑菇,不吃過期變質食品,不吃不潔食品,不喝生水,飯前便後要洗手,防止“病從口入”等,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同時應鼓勵師生參與學校食品和飲用水衛生的管理和監督,以保證學校食品、飲水衛生安全。
通知要求,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要認真落實學生晨檢、因病缺勤病因追查與登記制度,做到傳染病病人的早發現、早報告。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學校要強化報告意識,發生學校食物中毒、腸道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後,必須按要求立即向當地疾病控制部門進行報告,並逐級報告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同時要在疾病預防控制部門的指導下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避免事態進一步擴大。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校、托幼機構要在近期集中開展一次環境清理,重點做好食堂、教室、宿舍和廁所等公共場所以及飲用水設施的清潔與衛生消毒處理工作,消除有可能導致腸道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發生的各種隱患。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主動與衛生行政部門聯絡,共同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學校的以腸道傳染病與食物中毒防控為重點的衛生安全檢查工作,對檢查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提出切實有效的整改措施。
同時,教育部還印發了《學校防控手足口病知識要點》,指導各地各校做好防控工作。知識要點具體內容如下:
1、飯前便後洗手、勤洗澡等,養成良好的個人生活、飲食衛生習慣。
2、 喝開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飯剩菜要熱透後再食用。
3、 保持教室、宿舍等場所的通風換氣,並告戒家長要經常對孩子居住的房間進行通風換氣。
4、 儘量少去擁擠的公共場所,特別是儘量避免與其他有發熱、出疹性疾病的兒童接觸,減少被感染的機會。
5、 家長、教師要多注意觀察孩子身體狀況的變化,一旦發現孩子有發熱、出疹等情況,應儘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並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
6、 注意教室、家庭室內外的清潔衛生,衣服、被褥要經常在陽光下曝曬。
7、減少與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觸。
8、加強營養,注意膳食合理搭配,保證休息時間,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9、 中小學校和托幼機構要做好晨間體檢,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隔離,避免其他兒童接觸,及時報告並進行積極治療。
10、加強校內食堂、飲用水管理,減少手足口病經食品及飲用水傳播。
11、做好廁所等公共場所環境衛生工作,防止腸道、呼吸道傳染病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