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9日至6月1日,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潘岳赴甘肅隴南地震災區調研慰問。連日來,潘岳一行輕車簡從,深入災區基層環保部門,親切看望戰鬥在抗震救災一線的環保職工,察看環保設施損毀情況,指導檢查環境應急、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及排查環境隱患等工作。5月31日晚,結束了一天緊張工作後,潘岳副部長在文縣政府門前空地上就宿的簡易防震帳篷裏,就環保部門如何在災後重建中發揮積極作用等問題,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要高度重視地震災害産生的生態影響
潘岳指出,這次災害發生地區恰恰是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環境非常敏感的地區,是長江上遊重要的生態屏障。災區地處岷山——橫斷山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地震對災區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大破壞,可能會嚴重損害災區生態系統的基礎。一是導致了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環境災害。二是産生了嚴重的水環境安全隱患。防疫過程中使用的大量消毒劑、滅菌劑,以及生活垃圾、生活污水、腐爛動物屍體等,也將威脅到河流水環境和群眾飲用水的安全。三是破壞了當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地震將改變部分珍稀動物的食物結構和生活習性,並直接導致其數量的減少,並造成了生態功能的下降。四是造成了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隱患。地震引起的生態影響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災區重建要充分考慮環境資源承載力
潘岳強調,災難可能難以完全避免,但可以通過制度的進步把災難留下的經驗、遺憾與思考固定下來,以告慰逝者,保護生者。國務院常務會在研究部署災區重建工作時,著重要求充分考慮當地地質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城鎮、工農業生産佈局和建設標準,這體現了維護災區生態環境安全的國家意志。災區重建要切實維護好生態安全,離不開規劃環評這一國際公認的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的手段。只有開展重建規劃的環評,才能根據災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對重建的空間佈局、發展規模、功能分區、工農業生産力佈局等的生態環境適宜性進行分析,提出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措施;只有開展重建規劃的環評,才能按照區域主導生態功能定位,確定災區主要産業的發展方向,規範空間開發秩序;也只有開展重建規劃的環評,才能從決策源頭上引導化工石化等高危行業合理佈局以及流域梯級水電開發優化發展。
環保部門要為災區重建做出積極貢獻
潘岳指出,環保部門要以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為指導,以維護災區生態環境安全為第一底線,將生態環境指標作為災區生産力佈局的基礎考量,大力推進規劃環評,為災區重建生態和諧的美好家園做出貢獻,重點要做好4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立即開展災區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研究。要在對災區生態環境現狀、歷史發展趨勢等作出全面分析的基礎上,對災區擬重建的區域範圍、總體佈局和規模、功能分區、經濟發展佈局、禁止、限制和適宜建設的地域範圍、重要遺址保護、規劃實施步驟等的生態環境影響、與重要生態環境敏感區的關係、生態環境適宜性等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明確災區生態環境對重建活動可承載的能力。
二是科學應對災區次生生態災害。對災區地質災害、動植物棲息環境、流域狀況等進行快速評估,科學評價地震所造成的生態破壞狀況。在此基礎上,對災區國土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進行科學的區劃,按災區生態功能區劃,明確不同類型開發區域的目標、任務與措施。在生物多樣性豐富、水源涵養功能突出的區域應當禁止或限制開發,次生生態災害高發區應當禁止人居工程恢復與重建,適宜開發的區域也要統籌考慮地質、地震、環保、洪澇的影響,確定開發強度。同時還要建立次生生態災害預警體系,對災後生態變化適時監測,對可能發生的生態災害及時做出預警。
三是統籌災區化工石化等高危行業佈局性環境風險。化工石化行業普遍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佈局性環境風險。在災區重建過程中,要更加重視化工石化等高危行業的環境風險問題,考慮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污染物對大江大河、飲用水源地、集中居民區、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目標的影響,貫徹流域區域一體化統籌的理念,避免整體佈局不當可能造成的污染事故風險。同時,對災區已建、在建、擬建的化工石化等高危項目,要開展一次全面的地質環境災害風險排查,重點檢查現有重大項目土木結構、主輔設施及儲運等重要環節的防震、抗震性能,分別提出相應的措施和要求。對於國家不鼓勵或需要淘汰的高危企業不必要重建,實行“騰籠換鳥”,騰出環境容量和生態空間發展一些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特色産業。
四是加強流域水電開發的環境風險管理。西南地區是水利水電開發的重點區域,但這一地區又是我國主要的地震活躍帶之一,地質條件複雜,災害風險極高。水利水電工程所在地大多地形陡峻,工程施工使地形發生很大改變,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地質環境災害,並引發很大的次生環境問題。鋻於西南地區的生態環境特點,必須堅持“統籌規劃、保護優先、有序開發”,深入研究大規模的流域水電開發與地質災害的關係,特別是要做好地震對水庫安全的次生環境風險研究,提出這一地區水電開發的指導性意見。對一些生態環境特別敏感的地區,要進行地震環境風險影響評價,提出更高更嚴格的保護措施。
潘岳最後強調,重建不應是簡單的恢復,而需要更具理性和預見性,必須在新的發展理念指導下做出更加符合客觀規律的決策。生態環境必須作為考量災區重建生産力合理佈局的基礎指標,規劃環評必須作為科學決策重建規劃的基礎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