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5·12這場突如其來、給災區人民造成重大傷亡和財産損失的大地震,全國上下大力弘揚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以極大的熱忱投身於抗震救災鬥爭之中,譜寫了一篇篇面對災難、患難與共、人間真情遍佈的壯麗詩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就是這場戰鬥中的一個特別的群體。
根據中國科學院黨組“創新為民,科技救災”的要求及部署,憑著深厚的研究積累和高度的責任感,地震發生以來,心理所始終戰鬥在“科技救災”鬥爭的第一線,充分體現了國立科研機構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勇挑重擔,發揮學科優勢,創新為民、科技救災的精神風貌。
一、反應迅速,部署及時
此次大地震是我國建國以來罕見的一場重大災難,由於發生突然,危害大且影響廣泛,使受災人群産生極大的心理壓力,引起人們嚴重的恐慌情緒。面對災難,心理所在第一時間迅速作出反應,展開心理救援行動。
地震發生當晚,心理所所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張侃研究員迅即完成了《關於四川汶川抗震救災工作的心理學建議》,提請黨和政府關注災害中可能出現的心理和社會問題,表達了心理學和心理所在抗震救災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次日上午該建議迅速被中科院報送中辦、國辦,受到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
為加強對全所抗震救災工作的領導,心理所迅速成立了以張侃所長為組長,以副所長張建新、傅小蘭、黨委副書記李安林和相關業務骨幹為成員的“心理援助行動領導小組”,全面部署了心理援救工作,制定了具體的工作計劃和行動方案,明確了研究所在抗震救災工作中的主要任務。
為使全所同志迅速投入到抗震救災工作中來,研究所及時召開了抗震救災動員大會,向全所同志發出“緊急行動起來,全力做好抗震救災工作”的倡議,要求全所同志堅決響應黨中央國務院的號召,增強抗震救災意識,增強責任意識和大局意識,積極投身於這場戰鬥之中;要求黨、團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各級幹部發揮表率作用,各群眾組織要圍繞抗震救災開展工作。會後,許多同志紛紛請纓,要求到災區開展心理救援工作。
二、多角度入手,全方位開展科技救災工作
心理所是國家唯一的心理學綜合性研究機構。發揮學科優勢,積極開展心理援助,既是心理所義不容辭的責任和使命,也是黨和人民的熱切期望。心理所領導班子深刻認識到肩負的責任,堅持“一手抓抗災,一手抓發展”的方針,組織、帶領全所同志多角度、全方位地開展抗震救災工作。
1、發揮媒體優勢,廣泛普及災後心理知識
為及時向災區民眾以及救援人員提供心理援助,實施有效的心理干預,幫助人們儘快地擺脫災難帶來的心理陰影,在心理所“心理援助行動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借助各種媒體的優勢,廣泛宣傳和普及心理康復自助技術和心理援助知識。利用廣播媒體,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廣播電臺,每天播報一次;利用電視媒體,與央視青少年中心開展合作,先後接受CCTV-1、CCTV-2、CCTV-10、CCTV-12、中國教育電視臺、BTV-3、BTV-7、北京公共頻道等的採訪;利用網絡媒體,在心理所主頁、中國心理學會主頁、中國心理援助網、中科院網、人民網、新華網、千龍網等上發佈心理自助和援助的知識;利用平面媒體,如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文匯報、科學時報、北京晚報等進行宣傳和報道。據不完全統計,已經有中國科學院外的37家媒體對心理所的專家進行了採訪和報道。此外,組織專家緊急撰寫和編輯出版了《災後心理援助100問》、《災後心理自助手冊》(公眾、救援官兵、救助者和親子4類)、《震後心理援助志願者手冊》和《獻給孩子們》漫畫書等材料,無償捐助給災區。
通過高頻率、連續性的宣傳和報道,使災區人民和救援人員在較短時間裏獲得了相關的災後心理援救知識和技術,為災區民眾和救援人員的心理康復和援助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奔赴災區,積極開展心理援助
地震發生後,心理所在第一時間裏首批派出了兩名有豐富心理諮詢經驗的專家奔赴災區,了解災區民眾的心理狀態和心理需求,與當地政府建立聯絡,適時開展心理援助和培訓。根據先遣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心理所迅速完善了具體的心理援助計劃,並隨後派出了9批專家、共156人次深入災區,實施心理援助。
截至5月底,心理所專家的足跡已遍及北川、綿陽、綿竹、安縣、都江堰、彭州等地,救助人群達4.5萬餘人,涵蓋災民、部隊官兵、公安幹警、醫護人員、政府救援人員、志願者及各類災區人群;向遭受地震影響的當地群眾發送心理危機干預科普知識宣傳單10萬份,培訓災區心理援助志願者1000余人,對受災人群實施了27次團體干預,對6200多人次進行了個體干預,特別是對創傷嚴重的個體進行干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此外,為了防止對災區民眾造成二次心理傷害,在對災區民眾進行心理援助的同時,引導媒體關注在與災區民眾互動過程中産生的心理問題。對中央電視臺青少中心20余名記者、主持人、編導和節目製作人進行了心理知識培訓;在與災區兒童有關的“六一”電視節目的製作過程中,對出席節目現場的災區兒童和老師進行全程跟蹤和陪同,為節目的製作提供諮詢和建議,參與了中央電視臺青少中心主辦的126位災區兒童參與的“六一晚會”、海南電視臺主辦的89位災區兒童和16位災區教師參與的“愛心呵護,陽光行動”節目的製作,等等。
3、完善工作機制,確保心理援助的可持續性
為了保證前方力量的補給,給災區民眾提供可持續性的心理援救,心理所迅速啟動志願者培訓,並建立了人員輪換機制,做好救援人員儲備。一方面,由心理所和心理學會發起,在京內招募志願者,對其進行集中培訓。已經在京內先後招募了兩批志願者,舉辦了兩期志願者“災難後心理救援”培訓,培訓人數達250人。另一方面,與有關企業和基金會聯合,在京外舉辦志願者培訓,目前已經在深圳舉辦了一期“志願者強化培訓”,培訓人數達300多人。這些培訓使志願者在最短的時間裏掌握了災後心理援助的相關知識和操作性強的干預方法,可隨時增援災區,投入心理救援工作。
4、整合災區心理援助力量,統一行動和指揮
災後,國內外先後有50多支心理援助隊伍前往災區,他們獨立作戰,缺少溝通和統一指揮,作用難以充分發揮。鋻於此,心理所“心理援助行動領導小組”組長、中國心理學會理事長張侃研究員先後兩次親赴災區,與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廳和中科院成都分院共同制定了《四川省抗震救災“安置安心”心理援助計劃》,整合了災區心理救援隊伍,統一協調災區心理援助工作,使其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有條不紊地進行。
5、發揮科學思想庫作用,為政府宏觀決策服務
在抗震救災鬥爭中,心理所時刻不忘自己作為國立研究機構所肩負的科學使命,緊緊圍繞災後心理援助和社會穩定等問題,根據援助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及時組織專家向中央和地方政府上報重大政策建議。已經向中央政府上報了《對全面開展災後心理安撫工作的建議》、《關於在抗震救災安置階段關注災民情緒穩定的緊急建議》、《災後孤殘兒童撫育和發展方案的制定和實施需要啟動心理評估機制》和《對災區兒童宣傳報道和節目製作的緊急建議》4項建議;向四川省政府提交了《5·12四川地震災區心理救災綜合方案》和《關於立即展開“安置安心”心理援救行動的建議》2項建議,為黨和政府宏觀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6、著眼長遠,系統開展心理援助工作
根據國際上震後心理援助的經驗和心理創傷的原理和規律,災後心理創傷後效時間長,心理援助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為此,心理所對援助工作作出週密安排,將救災與科研兩方面的工作緊密結合,使其互相配合、互相促進。
聯合國內心理學界的力量,積極組織專家展開文獻調研和研討,準備項目建議書和申請書,就災害心理學和心理援助等問題,展開理論探討和追蹤研究,以探求更為有效的心理援助方法和技術,為實際應用提供支撐。已經向科技部、基金委、科學院等提交了《地震災害的心理分析與援助》、《汶川地震災區心理援助應急研究》等多項重大和應急項目申請書,旨在推動我國對災後心理干預的全方位的科學研究;向中科院提交的應急項目《受災人群的心理反應及管理對策》已獲批准。
為了更加科學、規範、有效和持續地對汶川地震提供心理援助,幫助災民重拾信心,再建家園,將心理援助工作推向深入,把災後民眾的心理康復工作落到實處,心理所與中國心理學會一起制定了《汶川大地震心理援助二十年行動綱要》。擬在綿陽、德陽、都江堰等受災地區建立10個長期的“心理援助站”,對受災群眾進行長期的心理援助,力爭最大限度地降低和緩解災後心理障礙的發生。該項工作得到了四川省和有關團體、企業的高度重視。6月1日和2日,綿竹工作站和北川工作站相繼掛牌開展工作,這標誌著心理援助工作已由無序的自由狀態過渡到由政府主導的有序狀態,由短期的片段的心理支持過渡到長期而系統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干預階段。工作站的建立,創立了災後心理援助模式,必將對眾多心理援助工作者和單位起著示範和引領的作用。
此外,瞄準國家戰略需求,圍繞科技救災,果斷調整研究所的科研佈局,成立了“危機干預中心”,把實施心理援助工作作為心理所的一項長期和重要的任務。
三、著力發揮政治核心、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齊心協力,共克時艱
在這次場突如其來的重大災害面前,全所黨員和黨組織緊緊團結在所黨委和所務會周圍,認真履行職責,有效發揮了政治核心、戰鬥堡壘和先鋒模範作用,為奪取抗震救災工作的勝利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1、領導幹部身先士卒,靠前指揮
為加強對科技救災工作的領導,研究所建立了所級領導分赴一線指揮的機制。張侃所長本計劃于5月20日赴美國訪問,已經辦好了簽證和機票。為了組織、部署和指揮全所的心理援救工作,果斷取消了出訪,地震發生第五天,即隨白春禮常務副院長深入災區,了解和指揮抗震救災工作,並在余震不斷的災區度過了他59歲的生日;三天后,再次赴災區指揮整個災區的心理援救工作。之後,黨委副書記、副所長李安林奔赴災區,與大家共同奮戰;緊接著副所長傅小蘭也趕往災區,負責協調建設心理援助工作站;不久,副所長張建新也將趕赴災區,具體指導心理援助站的建設與工作。領導同志的帶頭行動,對全體同志起到有力的鼓舞作用。
2、健全黨的組織,發揮戰鬥堡壘作用
為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保證科技救災工作任務的圓滿完成,研究所成立了“赴災區心理援助小分隊”臨時黨支部,任命心理健康院重點實驗室支部書記、小分隊隊長王文忠同志為臨時黨支部書記。在科技救災工作中,臨時黨支部很好地發揮了戰鬥堡壘作用,堅持組織生活制度,要求在災區工作的黨員切實發揮先鋒模範作用,用實際行動接受黨組織的考驗,團結帶領大家出色地完成了各項任務,並啟動了火線入黨程序。目前,已有1名錶現突出的同志被批准火線入黨。
3、黨員幹部帶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地震發生20多天來,許多黨員、幹部不畏艱險,勇挑重擔,頑強拼搏,走在抗震救災的最前線,很好地發揮了先鋒模範帶頭作用。
心理健康院重點實驗室黨支部書記、“赴災區心理援助小分隊”臨時黨支部書記、發展與教育心理專家王文忠博士,在災難發生後的第一時間裏,向黨委提出申請,志願赴災區開展心理援助。王博士與另外一名同伴承擔著黨委的重托,作為心理所的第一批先遣隊,在第一時間裏深入災區,冒著余震不斷的危險,了解情況,與政府取得聯絡,為心理所隨後心理援助工作的開展收集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積累了經驗。
“心理援助行動領導小組”成員、心理所科研業務處處長、兒童心理教育專家劉正奎博士,在心理援救整個活動的具體組織和實施過程中表現突出。為了全身心投入抗震救災心理援助工作中,他將愛人和5個月大的孩子送回老家,自己夜以繼日,連續奮戰,發高燒仍堅持工作;由於他高度負責的精神和出色的組織管理能力,吸引了許多團體、企業和媒體加盟心理援助,為抗震救災提供所需資源。
正是有了這樣一批優秀共産黨員、優秀幹部和優秀心理學家的先鋒模範帶頭作用,使得大家緊緊地團結在研究所的周圍,盡己所長,幫助災區人民共克時艱。也正是有了這支英勇善戰的隊伍,使得心理所在科技救災中的作用得到了心理學界的公認。
在地震災難面前,心理所勇挑重擔,迅速反應,及時部署,依靠黨組織,發揮學科優勢,全面深入地開展心理援助工作,效果明顯,很好地發揮了國家隊的作用。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黨組在抗震救災階段工作總結裏這樣評價心理所:“領導最重視、反應最迅速、工作最深入、投入力量最大、持續時間最長……”
經過前一階段的工作,我們深切體會到:做好科技救災工作一是要始終高舉“實施‘安置安心’心理援助計劃”這面旗幟,這是“創新為民、科技救災”的具體體現;二是要做事不作秀,只有這樣,才能取得政府、民眾真心的信任和支持;三是要在中國科學院黨組的領導下,緊緊依靠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和當地政府,只有這樣,才能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
科技救災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隨著抗震救災工作的重心逐步轉向安置受災群眾和重建家園,心理學的主要任務也逐漸由應急期的“心理救援”轉向常態化的“心理援助”。下一步,心理所將以各個心理援助工作站為平臺,針對受災人群不同階段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援助工作,為科技救災、幫助災區民眾重建心靈家園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