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航天局9月3日宣佈,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星和長征二號丙火箭已轉入發射區。A、B星和運載火箭已完成總檢查,各項測試正常,滿足技術條件要求,計劃于9月5—6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擇機發射。
本次採用一箭雙星方式即將發射的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A、B星是我國“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三顆衛星中的兩顆光學衛星。其中, A星還作為亞太多邊合作多任務衛星,裝載泰國的ka通信試驗設備。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星座”的主要任務是對災害、生態破壞、環境污染進行大範圍、全天候、全天時動態監測,對災害和生態環境的發展變化趨勢進行預測,對災情和環境質量進行快速和科學的評估,提高災害和環境信息的觀測、採集、傳送和處理能力,為緊急救援、災後救助及恢復重建和環境保護工作提供科學依據。本次發射的兩顆光學衛星將提供可見光、紅外譜段的光學遙感信息,具有譜段多、分辨率高、視場大和快速重復探測的能力。A、B兩顆衛星在同一個軌道面內飛行,組網可形成對國土2天的快速重訪能力。
衛星工程由衛星系統、運載系統、發射場系統、測控系統、地面系統和應用系統六大系統組成。衛星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東方紅衛星公司研製,中國科學院參加了有效載荷的研製任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太原衛星發射中心負責星箭發射;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負責測控任務,包括衛星測控任務和長期管理;地面系統由數據接收、地面數據處理、分發服務系統組成,中國科學院遙感地面站負責衛星數據的接收,中國資源衛星數據中心負責數據處理、分發;應用系統由環境應用系統和減災應用系統組成,國家減災委和環境保護部共同負責衛星的業務運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