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黑龍江省出臺加快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意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16日   來源:黑龍江省人民政府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的意見》日前出臺。意見提出,通過大力推進環境修復和重建,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宜的接續替代産業,深化林權制度和管理體制改革,力爭經過四五十年的努力,使大小興安嶺生態面貌恢復到開發初期的狀態,建成資源豐富、生態完備、功能完善、效益顯著,經濟和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現代林區。

    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包括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和伊春市行政轄區及通河縣、巴彥縣、綏棱縣、湯原縣、蘿北縣山區部分,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該區域是國家重要的資源安全保障基地,是我國重要商品糧和畜牧業生産基地的天然屏障。

    經過近60年高強度開發,大小興安嶺森林質量明顯下降、草地總量大幅減少、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整體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規劃要求,意見結合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主體功能定位和當地實際,以“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分區施策、嚴格管制,因地制宜、點狀發展,區域合作、整體聯動,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為原則,明確了修復和提升生態功能、培育和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科學適度有序開發林木礦産資源三個建設重點。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生態功能修復。力爭2到3年內全面停止主伐,爭取國家延長天保工程實施年限,提高補助標準。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擴大封山育林範圍,推進植樹造林。完善濕地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推進濕地保護工程建設,堅決禁止任何改變濕地性質、對濕地産生破壞作用的開發活動。完善草原承包責任制,建設優良人工草場,實行適度輪牧制度。建立動植物種類名錄和保護物種信息庫,通過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場,加強特有、瀕危、珍稀物種資源保護。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中低産田改造,加快實施沃土工程,加強土地開發整理。鼓勵發展低耗水型産業,繼續推進地下水禁採限採。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和礦山生態建設力度。

    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接續産業和替代産業。充分挖掘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文化、“北”文化,推出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項目,把生態旅遊業發展成為支柱産業。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積極發展特色生態養殖業,將特色種植養殖業打造成富民産業。推廣現代農業科技,發展以有機小麥、有機大豆、馬鈴薯等為主的生態農業,建立多業並舉、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提高農副産品和山特産品轉化加工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加快建設國家綠色食品、綠色山珍生産和加工基地。加快發展綠色清潔能源工業,加強北藥種植和精深加工研發。技術升級和改造現有企業,提高林木産品精深加工程度、科技含量和産品檔次。加強與俄羅斯在能源、資源等方面的合作,推動對俄進出口加工基地和農産品出口基地建設。

    科學有序開發礦産資源,以開發促進保護。礦産資源開發堅持“整裝勘查、系統規劃、集約開發、穩步推進”的原則。加強系統規劃,儘快出臺全省礦業開發總體規劃、區域規劃和重點項目規劃,並做到協調統一。加大礦産資源勘查力度,提高可開發利用礦産資源的勘查程度和保有資源儲量。採用先進工藝,最大限度利用共伴生礦産,降低環境污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

    為創造加快生態功能區建設的有利環境,意見提出11項保障措施。建立省直、地市和有關縣(市)參與的協調機制,各地各部門結合實際制定或修訂本地區功能區發展規劃,加快功能區財稅金融、生態補償、用地管理等政策法規體系建設,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大小興安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國有林場改革,推進大小興安嶺管理體制改革。  

黑龍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的意見

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各市、縣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屬單位:

    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包括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和伊春市行政轄區及通河縣、巴彥縣、綏棱縣、湯原縣、蘿北縣山區部分(含區域內林區、墾區),區域總面積18.8萬平方公里,總人口370.5萬人。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要突出保護和修復生態環境,突出培育和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突出科學有序開發礦産資源,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千方百計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推進環境修復和重建,科學發展與資源環境相適宜的接續和替代産業,積極穩妥地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和管理體制改革,爭取中央政策支持,力爭在2到3年內全面停止主伐,實現封禁;經過20年左右的努力,實現宜林地全部造林,森林、濕地、草原、水資源及生物多樣性得以全面保護和修復,生態主導型産業體系基本形成,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實現良性互動發展;經過四五十年的努力,使生態面貌恢復到開發初期的狀態,把大小興安嶺建設成為以森林生態為主,集森林生態、濕地生態、水域生態、草原生態、動物生態等為一體的優良生態功能區,建設成為資源豐富、生態完備、功能完善、效益顯著的現代林區。為加快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特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建設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重大意義

    (一)明確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主體功能。該區域是黑龍江、松花江、嫩江等水系及其主要支流的重要源頭和水源涵養區,也是我國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混交林植被類型的重要分佈區,對保持水土、調蓄洪水、維持寒溫帶生物物種多樣性和區域生態平衡、保障國家和東北亞生態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態功能;是我國重要商品糧和畜牧業生産基地的天然屏障,對調節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氣候具有無可替代的保障功能;作為我國最大的林區和重點成礦帶之一,地上和地下資源富集,是國家重要的資源安全保障基地,對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經濟功能。

    (二)認清生態環境面臨的嚴峻形勢。大小興安嶺經過近60年高強度開發,整體生態功能退化嚴重。森林質量明顯下降,大小興安嶺可採成過熟林蓄積量由開發初期的7.8億立方米下降到2007年的6600萬立方米,森林涵養水源、凈化空氣、保持水土等生態功能嚴重下降。草地總量大幅減少,區域內草地面積由1983年普查的296萬公頃減少至2007年的116萬公頃,減少約60%。濕地面積急劇萎縮,天然濕地面積由1983年普查的284萬公頃減少至2007年的139萬公頃,減少約50%。土壤侵蝕加劇,水土流失嚴重,徑流時間縮短,2007年全區水土流失面積193萬公頃,局部土壤沙化面積加大,區域內溫度升高,旱澇、火災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土地生産能力明顯降低。從總體上看,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處於相對脆弱狀態,生態環境面臨的形勢相當嚴峻。

    (三)深刻認識建設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性。建設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全力推進生態省建設的戰略舉措;是發揮森林獨特生態功能,維護生態安全,保護、恢復區域內森林、濕地等生態系統,遏制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迫切要求;是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優化産業佈局,發展特色優勢産業,繁榮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保障社會穩定,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的必然選擇,對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四)牢固樹立建設生態功能區的新理念。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面臨著保護生態和發展經濟的雙重任務,生態功能區建設要更新發展理念,牢固樹立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理念;牢固樹立生態就是資源、財富、形象、品牌、文化的理念;牢固樹立保護生態就是保護髮展基礎、保護生産力的理念;牢固樹立保護生態就是保護髮展環境、保護髮展優勢的理念。

    二、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五)總體要求。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省委十屆五次全會精神,堅持生態主導、科學開發的方針,精心保護,修復和提升生態功能;合理開發,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綜合利用,科學適度有序開發林木和礦産資源;以人為本,切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努力實現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構建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美好家園。

    (六)基本原則。

    ——保護優先,適度開發。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要把修復生態、保護環境、提高供應生態産品的能力作為首要任務,嚴格限制不符合生態保護的各种經濟活動。在資源環境可承載的範圍內,適度開發林木和水資源,科學有序開發礦産資源,引導適宜産業發展,以保護促進開發,以開發實現更好的保護。

    ——分區施策,嚴格管制。按照國家主體功能區劃標準,將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確定為禁止開發區域,並核定具體界限和範圍,其他區域全部確定為限制開發區域。禁止開發區域嚴禁不符合功能定位的開發活動;限制開發區域在生態和資源可承受的範圍內可以發展特色産業,適度開發礦産資源。

    ——因地制宜,點狀發展。統籌規劃,按照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狀況、産業特點,實行分類指導、分級管理、分期推進,因地制宜地發展優勢特色産業,積極探索多樣化的發展模式。兼顧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實行點狀開發,集聚發展,提高資源集約利用程度。

    ——區域合作,整體聯動。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在空間和地域範圍上是一個有機整體,各有關地市縣之間要密切配合,做到互相促進、互為補充,加強區域之間、流域之間生態建設和保護工作的協調合作,形成齊抓共管、聯動推進、整體提高的局面。

    ——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在生態功能區建設中的組織協調、綜合指導作用,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公共服務環境。廣泛開展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態文化教育,不斷提高全民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鼓勵和支持企業、民間團體和個人參與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經濟建設,形成全社會共謀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經濟發展的氛圍。

    (七)發展目標。到2030年,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森林、濕地、江河源頭、重點水域和礦山開採區的生態得到全面保護與修復,生態系統佈局合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明顯提升。森林結構以優質、異齡、復層林為主,森林生長率達到5%,森林覆蓋率達到70%以上,其中大興安嶺林區達到80%,小興安嶺林區達到85%,黑河市達到50%。每公頃蓄積量達到110立方米,其中大興安嶺林區達到115立方米,小興安嶺林區達到125立方米,黑河市達到80立方米。小興安嶺林區生態面貌恢復到開發前狀態。以生態旅遊、特色種植養殖、綠色食品加工、北藥開發、清潔能源、林木和礦産資源開發及精深加工等為主的接續和替代産業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生態主導型産業格局基本形成。人口分佈合理,城鄉基礎設施完善,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務和基本生活條件與省內其他地區大體相當。基本建立起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發達的産業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

    到2050年,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生態面貌恢復到上世紀50年代大開發前的狀態,把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成為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社會永續發展的現代林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5%以上,其中大興安嶺林區達到80%,小興安嶺林區達到85%,黑河市達到55%。每公頃蓄積量達到115立方米,其中大興安嶺林區達到120立方米,小興安嶺林區達到135立方米,黑河市達到90立方米。新增林木蓄積量11億立方米,超過開發初期水平,每年可穩定提供600萬立方米左右的商品木材,實現長消平衡、良性發展、循環利用。

    三、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生態功能修復

    (八)森林。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力爭2到3年內全面停止主伐,讓森林得以休養生息。充分利用中央財政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積極爭取國家延長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以下簡稱天保工程)實施年限,提高補助標準,加大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和培育力度。進一步完善政策,鞏固退耕還林成果。擴大封山育林範圍,推進宜林地造林、火燒跡地森林植被恢復、中幼林撫育和低質低效林改造,加強重點公益林保護和培育,提高森林質量。在科學規劃的基礎上,大力推進植樹造林,利用3年時間,完成或基本完成平原綠化和城鎮、村莊的綠化工作。重點建設大興安嶺地區20萬公頃封山育林項目、165萬公頃低質低效林改培工程和50萬公頃中幼林撫育工程,韓家園至黑河公路及加格達奇至漠河公路兩側280公頃防護林項目,十八站、韓家園等林業局3萬公頃豐産林基地和10萬公頃森林更新優化工程,松嶺、新林等林業局13.5萬公頃森林植被恢復工程等;黑河市5.1萬公頃封山育林項目,嫩江、北安、五大連池1.7萬公頃三北防護林項目,五大連池世界地質公園5000公頃森林資源恢復項目、愛輝15萬公頃公益林撫育項目等;伊春市51.8萬公頃封山育林項目、227.8萬公頃紅松資源保護恢復項目、5萬公頃民有林項目,朗鄉、雙豐、帶嶺等地15萬公頃速生豐産林基地,帶嶺2500公頃林木良種繁育基地等。

    (九)濕地。對已建立的濕地自然保護區,要強化管理,完善基礎設施,增加水文氣象、科研試驗等設備,加快生態功能區濕地監測保護管理站建設,提高保護水平。搶救性保護自然濕地,對不具備條件或不宜大規模建設自然保護區的,要採取建設濕地小區或濕地公園等形式加強保護。堅決禁止任何改變濕地性質、對濕地産生破壞作用的開發活動。推進濕地保護工程建設,重點建設大興安嶺地區嫩江源4000公頃濕地保護、監測及生態功能恢復示範建設項目,呼瑪河流域2.9萬公頃濕地保護和恢復建設項目、6個濕地生態公園、12個濕地保護區,伊春市烏伊嶺、紅星、新青、五營等35.1萬公頃森林濕地自然保護區項目,黑河市遜別拉河、烏裕爾河、沾河、紅旗、五大連池風景區等60萬公頃濕地保護項目等。

    (十)草原。加強草原管理,完善草原承包責任制,劃定基本草原界限,禁止一切破壞基本草原的活動。嚴格保護現有天然草原,對退化草場實行圍欄、封區育草,提高草場質量。根據草原生産能力,確定合適的載畜量,實行適度輪牧制度,禁止超載過牧,實現草畜平衡。建設優良人工草場,種植優質、高産牧草。重點建設大興安嶺地區6.7萬公頃天然草改良項目和1.2萬公頃牧草種植項目、黑河市40萬公頃天然草改良項目和1.4萬公頃牧草種植項目等。

    (十一)生物。加強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現狀調查,掌握大小興安嶺生物種類、數量、瀕危等級及分佈,建立保護動、植物的種類名錄和保護物種信息庫。針對不同物種的特有、瀕危、珍稀度水平,建立野生及栽培植物野生親緣種自然保護區、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和親緣種保護區或保護場。建設一批離體保護設施和生物物種資源基因核心庫,加強動物基因、細胞、組織及器官的保存和特異優質基因的保護,逐步形成合理的生物物種資源保護體系。重點實施呼中、南甕河、呼瑪河、沾河、勝山、公別拉河、涼水等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樟子松林、紅松針闊混交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工程,建設大興安嶺水曲柳、魚鱗雲杉等珍稀瀕危林木資源保護和紅豆杉、西伯利亞紅松珍稀樹種引進等項目。

    (十二)自然保護區。重點保護我國典型的寒溫帶針葉林和森林濕地生態系統、溫帶紅松針闊混交林和森林濕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豐富地區、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種質基因庫、地質遺跡等。加快建設和設立區域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動植物、地質遺跡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形成比較完善的我國高寒地區自然保護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的建設,提高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管護能力。嚴格控制自然保護區內的各項建設活動,確有必要的建設項目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建設。充分利用現有林業信息系統,實施自然保護區的動態管理和實時監控。加強對自然保護區的監督與執法檢查,依法查處威脅和破壞自然保護區保護對象的違法犯罪行為。制定和完善各自然保護區規劃,合理劃定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界限。核心區,嚴禁任何生産建設活動;緩衝區,除必要的科學實驗和基礎地質礦産調查外,嚴禁其他生産建設活動;實驗區,除必要的科學實驗及符合自然保護區規劃的旅遊、種植業、畜牧業和地質礦産勘查等活動外,嚴禁其他生産建設活動。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要儘快做到無人居住;緩衝區和實驗區要有計劃、有步驟地將人口撤出。重點完善南甕河、勝山、烏伊嶺等11個國家級保護區基礎設施,完成北極村、嶺峰、多布庫爾等21個已建省級自然保護區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新建大青山泥炭蘚、常青細嘴松雞、遜克大庫爾濱、遜別拉河珍稀瀕危水生野生動物、桃山自然保護區等40個各級自然保護區。

    (十三)耕地。強化地方政府對土地保護的責任,嚴格考核,實行問責制。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建立和完善土地違法違規案件查處協調機制,切實控制建設佔用耕地。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劃定基本農田範圍,嚴格基本農田管理,原則上不得轉為建設用地和其他用地,確需佔用的,要嚴格審批制度,實行佔補平衡。加快中低産田改造,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和標準化生産。加快沃土工程實施步伐,擴大測土配方施肥規模。在不破壞森林、濕地、草原的前提下,加強土地開發整理,提高耕地質量和綜合效益。推進黑龍江水系、嫩江水系水利設施建設,提高灌溉能力。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抓緊制定規劃,切實增加投入,落實治理責任,加快重點區域治理步伐。

    (十四)水資源。落實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和取水許可制度,鼓勵發展低耗水型産業,嚴禁建設高污染、高耗水項目。根據水資源狀況提出水域納污總量,明確提出限制排污總量控制意見,分解到縣(市、區)和企業。嚴格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制度,保證水體質量持續改善。加強水功能區管理,重點保護黑龍江、嫩江、呼瑪河、湯旺河等河流源頭區、流域水土保持的重點預防區、洪水調蓄區、重要漁業水域、水庫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區域。加強飲用水源區等重要水功能區的水質監測。繼續推進地下水禁採限採工作。

    (十五)水土流失治理。採取封禁保護及必要的工程措施,促進疏林地、灌草覆蓋度較差的荒山、荒坡自我修復,恢復植被。加大坡耕地改造、侵蝕溝治理力度,提高植被調蓄徑流和涵養水源能力。進一步完善功能區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對採煤、礦山開發、公路建設等開發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避免人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對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實施以小流域為單元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重點建設大興安嶺地區4萬公頃界江防護林、黑河市6.9萬公頃界江防護林、伊春市1.3萬公頃界江堤防防護林等工程,大興安嶺北極、興安等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黑河市水土流失綜合治理、伊春市湯旺河和呼蘭河源頭水土保持、伊春市百湖工程等。

    (十六)礦山生態建設。制定生態恢復規劃,堅持開發與治理同步,並與旅遊景點開發建設統籌考慮,做好礦山復墾、植被恢復和生態恢復等項工作,實現合理開發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建設生態礦山。建立並嚴格執行礦山地質環境評估制度和生態環境恢復補償制度。加強礦山地質環境恢復保證金管理,落實礦山環境恢復治理和生態恢復責任主體,督促礦山企業及時履行恢復礦山地質環境的責任和義務。積極爭取國家礦山地質環境治理資金,加大省級投入力度,重點對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老礦山地質環境進行綜合治理,恢復礦山生態環境。加快建設大興安嶺地區呼瑪、松嶺、漠河、塔河等地200余處300平方公里砂金過採跡地,古蓮河、白音河、歐浦等煤礦治理,黑河市愛輝區、嫩江縣砂金過採區及多寶山綜合礦區,伊春大西林鐵礦、烏拉嘎金礦及嘉蔭等地砂金過採區植被恢復、對山農場廢棄大理岩環境治理等項目。

    (十七)小城鎮建設與生態移民。加緊制定區域人口發展規劃,合理調整人口佈局。按照規模適度、合理佈局、環境承載能力和功能互補的原則,加快構建具有林區特色的生態城鎮體系。加強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增強城鎮的集聚和吸納功能,重點建設大興安嶺地區西林吉鎮、塔河鎮、呼中鎮、呼瑪鎮等21個鄉鎮,黑河市愛輝鎮、雙山鎮、西崗子鎮等19個鄉鎮,伊春市鐵力鎮、晨明鎮、向陽鄉等19個鄉鎮,逐步完善基礎設施,加快集中供熱、供水、供氣、污水垃圾處理、棚戶區改造等工程建設,改善教育、醫療、文化等設施條件,推進通農場、林場的公路等項目建設。完善生態移民政策,結合小城鎮建設,分步實施,引導生態脆弱地區、自然保護區內的居民點和人口少於30戶的村屯共計2.2萬人平穩有序向基礎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村、鄉、鎮轉移。按照資源地理區係,以相對集中連片、便於經營、便於管理、便於職工生産生活為原則,對部分林場和經營所實施整合撤並,完成轉移安置職工及家屬8萬人。

    (十八)森林草原防火。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火長效機制,加強火災監測預警工作,落實防火責任。實施重點火險區綜合治理工程,進一步完善森林草原防火基礎設施,科學規劃和建設防火阻隔系統,加快防火道路和通信網絡建設。按照“森林消防隊建設標準”,完善基礎設施,配齊配強機具裝備,努力提高森林消防隊的專業化水平和撲救森林火災的綜合能力。加大森林草原防火檢查力度,及時發現和消除火險隱患。重點建設大興安嶺地區3萬公頃防火阻燃林,黑河市11處重點火險區森林防火綜合治理和1200公里防火隔離帶等項目。

    四、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培育和發展生態主導型經濟

    (十九)産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方向。加快推進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要從實際出發,大力發展接續産業和替代産業,凡是有利於生態資源恢復、保護和培育的産業就大發展、快發展,凡是影響生態資源的産業就適度發展、限制發展,凡是破壞生態資源的産業就禁止發展。以生態為主導,加快構築與生態功能區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産業體系。從恢復和提升生態功能出發,發展生態資源培育型産業;變生態優勢為經濟優勢,發展生態資源支撐型産業;以礦産、能源開發為重點,發展生態資源反哺型産業。

    (二十)生態旅遊業。實施旅遊牽動戰略,把生態旅遊業發展成為支柱産業。統一規劃,挖掘潛力,整合資源,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內,以保持自然生態和自然、文化原生性為前提,推動旅遊景點科學開發、合理分佈,防止遍地開花、惡性競爭。大力發展特色旅遊,積極開發北國風光遊、森林濕地生態遊、養生避暑度假遊、狩獵滑雪遊、界江邊境遊、俄羅斯跨境遊、地質觀光遊等旅遊産品和精品線路。豐富旅遊文化內涵,充分挖掘大小興安嶺森林生態文化、“北”文化、歷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推出一批特色鮮明的文化旅遊項目。依託重點景區和景點,加快建設適合生態環境、滿足旅遊需要的綠色環保酒店、經濟型酒店和家庭旅館,提高旅遊住宿接待能力。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旅遊市場營銷,培育“神州北極”、“中國林都”、“世界火山地質公園”等國內外知名生態旅遊品牌。打造旅遊精品,高檔次、高水平地建設北極村、加格達奇國際狩獵場、大興安嶺鄂倫春民族生態風情旅遊區、呼中國家級森林公園、五大連池生態旅遊、黑龍江界江旅遊開發、孫吳勝山要塞旅遊開發、大沾河國家森林公園、林都影視娛樂城、五營國家森林公園、上甘嶺溪水國家森林公園等重點景區。

    (二十一)特色種植養殖業。堅持“打綠色牌,走特色路”,樹立規模意識、聯合意識和品牌意識,充分利用當地生態優勢和豐富動植物資源,將特色種植養殖業打造成富民産業。大力發展林下種植業,突出發展山野菜、山野果、食用菌等主導品種,建設規模化野生經濟植物採集經營和人工栽培基地,為發展山特産品精深加工提供資源保障。積極發展特色生態養殖業,引進、繁育優良品種,重點發展貂、狐、獺兔等珍貴毛皮動物,鹿、林蛙、山禽等特种經濟動物,名優特無公害水産品及肉牛、奶牛等草食性動物。完善林特産品市場流通體系,加快建設全國重要的林特産品集散地。重點建設大興安嶺10萬畝優質藍莓基地、百萬隻藍狐、獺兔等珍貴毛皮動物養殖繁育基地、10萬頭鹿養殖基地、年産400噸蜂蜜的蜜蜂養殖基地,黑河60萬畝野生藍莓擴繁基地、大果沙棘和伊春沙棘種植基地,金山屯林蛙養殖,黑河生態漁業養殖基地、五大連池山口礦泉魚養殖基地、梅花湖冷水魚養殖基地,黑河300萬隻大鵝養殖、8萬頭肉牛養殖項目等。

    (二十二)生態農業。充分發揮生態優勢,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實行無棄物、輕污染生産,逐步建立多業並舉、綜合發展、多級轉換、良性循環的農業生態經濟系統。限制使用化學藥劑,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逐步擴大有機肥、生物農藥的使用範圍,大力發展以有機小麥、有機大豆、馬鈴薯等為主的生態種植業。因地制宜,建設生態農業試點或示範區,推廣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農業模式。建立健全農産品質量標準體系和檢驗檢測體系,提高農産品質量安全水平。重點建設大興安嶺嶺南生態農業示範區、省級有機大豆小麥科技示範基地、農工商聯合公司12萬畝有機小麥良種繁育基地;黑河400萬畝國家大型優質商品糧生産基地等項目。加快嘉蔭縣和鐵力市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改造步伐。

    (二十三)綠色食品加工業。堅持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提高農副産品和山特産品轉化加工程度和精深加工比重,加快建設國家重要的綠色食品、綠色山珍生産加工基地。以有機大豆、有機小麥和馬鈴薯等糧食加工,木耳、蘑菇、山野菜、藍莓等山特産品加工,速凍蔬菜以及肉類製品加工為重點,努力實現系列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大力培育大興安嶺北奇神綠色産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省翠花蔬菜集團有限公司、黑龍江翔宇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興安紅酒業有限公司等大型龍頭企業,打造“北奇神”、“五大連池礦泉”、“小興安嶺大森林”、“黑森”等一批國內外知名品牌。鼓勵和支持企業參加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認證。重點建設大興安嶺野生漿果深加工、藍莓産業化、呼瑪縣麗雪澱粉廠改擴建、大興安嶺松濤鹿苑有限公司和大興安嶺興安鹿業有限公司鹿業産品深加工、大興安嶺黑木耳園區及精深加工、大興安嶺興安有機食品有限公司黑爾康源黑木耳複合軟膠囊系列産品開發、黑河市山特産品開發、孫吳和伊春沙棘果深加工、伊春市兆豐天然食品有限公司山野菜凍幹、伊春市黑木耳營養餐及休閒食品開發、黑龍江翔宇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肉製品深加工、升輝山珍果酒飲品廠建設、友好山野果果酒飲料加工、金山屯林蛙深加工、伊春市忠芝集團藍莓加工等項目。

    (二十四)清潔能源工業。發揮大小興安嶺風能、水能等資源豐富的優勢,運用清潔發展機制(CDM),加快發展綠色清潔能源工業。重點推進塔林西水利樞紐、三間房水電站、白哈橋水電站等呼瑪河總裝機78萬千瓦水電梯級開發,湯旺河總裝機13.8萬千瓦水電梯級開發,新鄂、烏二水電站等總裝機容量38.5萬千瓦的水電開發項目;在與地方電網相匹配的基礎上,加快建設愛輝、五大連池、嫩江、遜克、孫吳、金山屯、新青等地的風電項目。

    (二十五)東北特色藥業。充分發揮生態功能區北藥資源優勢和産業優勢,加強自主創新和産品研發,大力發展北藥種植和精深加工,推動北藥産業實現跨越式發展。加大野生道地藥材保護力度,大力發展黃芪、五味子、龍膽草以及鹿、蜂等藥材的種植養殖,按照國家GAP(中藥材生産管理規範)標準,建設標準化、規模化北藥材生産基地。加大與國內先進中藥企業和科研院所的技術合作和聯合開發力度,堅持引進先進技術與自主研發創新並舉,開發有技術領先優勢、有獨特地域品質的北藥中藥材及中成藥,實現北藥生産技術現代化、工藝創新化、質量標準化、産品規模化,推動北藥産業升級。培育重點北藥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推動企業GMP(藥品生産質量管理規範)改造,提升市場競爭能力。重點建設大興安嶺1300公頃黃芪、五味子北藥種植基地,藥用真菌生産基地及加工、大興安嶺中藥飲片加工,伊春2萬公頃五味子種植基地及深加工、紅星平貝精深加工、伊春藥業有限公司多利欣生産線、新青宏達公司北藥加工及種植基地,黑河市4000公頃北藥種植基地、哈藥集團三精黑河藥業有限公司北藥系列産品開發、孫吳三精兒童制藥廠北藥開發、北安市飛龍動物制藥廠系列獸藥開發等項目。

    (二十六)林木精深加工業。要著眼于未來,在與停止主伐後的撫育採伐量相匹配、與對俄木材採伐量相匹配的基礎上,控制總加工能力,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實行現代化、集約化發展林木加工業,儘快走出一條符合區域特色的林木精深加工道路。對現有的加工企業進行技術升級和改造,提高産品精深加工程度、科技含量和産品檔次;對加工粗放、資源浪費嚴重、市場競爭力不強的企業逐步淘汰;對新上企業要嚴格控制,重點發展規模大、産業帶動能力強、技術領先的大型企業。依託大興安嶺漠河宜家木業有限公司、大興安嶺恒友傢具有限公司、黑龍江龍鄉林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伊春市僑藝有限公司、黑河雙興木業有限公司等企業,抓好龍頭配套,完善上下游吃配産業鏈條,形成以人造板、高檔傢具和精細木製品為主的産業集群,打造一批擁有先進生産工藝和先進技術裝備、國內知名品牌的企業集團。鼓勵國有、民營大中型人造板企業建立自有原料林基地,推動林板一體化發展。重點建設大興安嶺漠河宜家木業有限公司加工中心、塔河凱達木業有限公司集成材、十八站華驛木業有限公司木材深加工、黑河市木材綜合加工、伊春木制工藝品加工等項目。

    (二十七)對俄合作。實施“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加強與俄羅斯在能源、資源等方面的合作。依託口岸優勢,全力推進以對俄森林採伐、木材加工、礦産資源開發、農業種植、農産品出口、過境旅遊、勞務輸出等領域為重點的經貿合作,加速構建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沿邊開放格局。增強區域經濟關聯度,推動對俄進出口加工基地和農産品出口基地建設,實現由單純貿易為主向以貿易帶動加工戰略方向轉變。重點建設大興安嶺對俄經濟貿易合作園、大興安嶺對俄年採伐木材200萬立方米的森林採伐及木材加工項目、俄羅斯外貝加爾邊疆區年産40萬噸紙漿廠、黑河市對俄年採伐木材600萬立方米木材及加工項目、黑河市引俄電力加工基地、愛輝、遜克和孫吳對俄蔬菜出口基地、黑河11.6萬公頃對俄農業土地開發項目、伊春華泰有限責任公司對俄森林採伐及木材加工等項目。

    五、科學有序開發礦産資源,以開發促進保護

    (二十八)礦産資源開發的基本原則。礦産資源開發要堅持“整裝勘查、系統規劃、集約開發、穩步推進”的原則。整裝勘查,就是在重點成礦區帶進行統一規劃勘查和工作部署;系統規劃,就是要儘快出臺全省綜合性礦業開發總體規劃、區域開發規劃、重點項目規劃,建立完善規劃體系,各級各類規劃做到協調統一,不能孤立;集約開發,就是要依據礦産空間分佈特點和潛在礦産資源的分佈規律,合理確定礦産開發區的佈局和規模,集約利用礦産資源;穩步推進,就是要把已探明的礦産地進行科學合理的篩選和排序,不能一哄而上,遍地開發。同時,要正確處理保護和開發的關係,實現在保護中開發、以開發促進保護。

    (二十九)強化規劃指導。統籌考慮區域內礦産資源和俄羅斯礦産資源開發利用可能,統籌區域內環境保護、交通等基礎設施、小城鎮建設等規劃,加快制定礦産資源開發總體規劃,科學佈局,合理確定開發區域、開發時序、不同時期的開發規模。在總體規劃的框架下,編制區域規劃和重點項目建設規劃,形成比較完備的礦産資源開發規劃體系。對納入開發規劃的每一個礦産資源開發項目,都必須明確規定開發時限、開發地點範圍、開發産量規模和開發主體,切實做到在規劃的範圍、時間、地點及規劃的規模內進行開發。

    (三十)加大礦産資源勘查力度。利用現代綜合找礦方法,爭取國家勘查資金,加大省級、地方勘查資金投入力度,推廣市場化運作模式,擴大勘查領域,努力提高可開發利用礦産資源的勘查程度和保有資源儲量。重點開展漠河、韓家園、呼瑪、大子楊山、十八站、古蓮河等煤炭勘探、詳查,塔源鉛鋅、呼瑪鐵礦、韓家園釩鈦磁鐵礦資源詳查,砂寶斯岩金詳查,呼瑪、漠河、新林等地有色金屬資源詳查,嫩江黑寶山至愛輝區木耳氣煤田、西崗子煤田詳查,愛輝區三吉屯煤田精查,嫩江多寶山、愛輝區西部岩金詳查,嫩江北部山區、遜克東南部山區礦産資源詳查勘探,孫吳辰清有色金屬詳查,五大連池焦得布等地礦體詳查,北安南北河流域礦産資源普查,伊春鐵力二股至翠宏山多金屬成礦帶普查等礦産資源勘查工作。

    (三十一)科學有序推進礦産資源開發及精深加工。對已開發利用的礦山,要通過技術改造,採用先進採礦工藝和選冶技術,最大限度地利用礦床中的共伴生礦産,降低環境污染,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對擬開發利用礦山,要嚴把環保準入關,根據礦産資源賦存條件、礦産資源勘查程度及探明的資源儲量,充分利用現有和最新的勘查成果,向社會統一招商,選擇先進工藝和最佳方案,引進國內具有領先地位的礦産品精深加工大型企業集團,提高礦産資源開發規模化、集約化和綜合利用水平。每個礦都要嚴格限制開發點、礦井和項目法人數量,鼓勵科技實力強、開發水平領先的大型企業參與開發。對已合法取得探礦權的礦區,要加快勘查工作;對已合法取得採礦權的礦區,要嚴格按照規劃和有關法律、法規分期分批有序開發。提倡採選冶加一條龍,根據環境承載能力和恢復治理條件,對礦石冶煉加工科學佈局,實行集中冶煉,提高規模效益和環境治理效率。運用循環經濟理念,延長産業鏈條,發展高端産品和高技術含量産品,最大限度地增加礦産資源開發利用的附加值。重點建設雲冶礦業開發有限公司鉛鋅冶煉、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能源、黑龍江虹京鉬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北西裏鐵礦、漠河砂寶斯岩金開發,黑河地區鐵鉬礦開發、岩金礦開發、非金屬礦産資源開發、多寶山銅礦開發,伊春市鐵、鉛、鋅等礦産綜合開發等項目。

    六、完善保障措施,創造加快生態功能區建設的有利環境

    (三十二)強化組織保障體系。加強統籌協調,建立省直有關部門、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伊春市和有關縣(市)參加的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建設協調機制,加強區域合作,推進各類資源更大範圍、更高層次的整合,協調解決生態功能區開發建設中的有關問題。

    (三十三)建立健全規劃體系。省發改委要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會同有關部門修改完善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目標、發展重點和保障措施。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和伊春市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或修訂本地區功能區發展規劃。各部門要抓緊制定或修訂相關行業規劃、專項規劃和重點項目建設規劃。

    (三十四)完善支持政策法規體系。綜合運用各項政策,建立健全保障推進形成大小興安嶺主體功能區的政策法規體系,形成合力,加快生態功能區建設。

    ——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省財政廳要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彌補實施生態保護、加強環境治理減少的稅收,增強其提供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幫助大興安嶺、伊春資源枯竭型地區和城市逐步解決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等方面的歷史欠賬。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加大對生態功能區退耕還林、天然林資源保護、江河治理等環境保護的補助力度。綜合運用現有各項政策和資金,優先支持水土流失治理、植被恢復、生態移民等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項目建設。增加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投入,支持生態功能區棚戶區改造及城鎮供熱、供水、污水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國家和省共同出資開展礦産資源遠景調查及省級開展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和煤炭調查工作,對預查、普查、詳查(煤炭)升級給予財政補助。鼓勵發展礦産資源精深加工,對利用銀行貸款並形成固定資産投資的利息部分,綜合考慮稅收貢獻,給予財政貼息支持。積極利用金融手段引導社會投資,引導商業銀行按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定位調整區域信貸投向,鼓勵向符合功能區定位的項目提供貸款。稅務部門要採取優惠政策扶持區域內符合産業政策的項目。

    ——完善産業政策。明確區域內鼓勵、限制和禁止的産業目錄,對不符合産業政策的現有企業,探索通過設備折舊補貼、遷移補貼、土地置換等手段,促進産業轉移或關閉。

    ——調整政府投資重點。將現有專項資金投放重點向支持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旅遊、特色種植養殖、農業産業化、清潔能源工業等替代産業發展傾斜。在積極爭取國家投資的基礎上,逐年加大對生態功能區砂金過採區、火燒跡地等環境治理工程的支持力度。

    ——深入研究探索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探索建立地區間橫向援助機制,鼓勵生態環境受益地區採取資金補助、定向援助、對口支援等多種形式,對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因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造成的利益損失進行補償。爭取國家支持,探索建立生態環境補償基金制度,向受益地區和行業收取一定的補償基金,促進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深入研究工業反哺生態機制,探索建立反哺生態的途徑和辦法。

    ——強化用地管理。國土資源部門要統籌規劃,科學確定各類用地規模,提高空間利用效率。加強規劃指導,挖掘存量土地潛力,城鎮建設和工業開發盡可能控制在現有建成區範圍內,努力提高建築密度和容積率,提高土地集約利用程度。

    在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設立的清潔能源項目等基礎設施用地符合劃撥用地目錄的,按劃撥方式供地;設立的林木加工等工業項目按工業用地最低限價執行,對於一次性交納土地出讓金有困難的工業企業,可以採取租賃方式供地。

    ——嚴格環境保護。按照“誰開發、誰受益、誰恢復”原則,嚴格執行生態補償保證金制度。儘快研究設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金。全面實施排污許可證制度,嚴控排污許可證發放,各類自然保護區不發放排污許可證。

    ——加大執法力度。按照推進形成主體功能區的要求,加快制定和修訂相關法規,健全有利於生態功能區建設的法規體系。加大執法力度,依法嚴厲打擊盜伐、盜竊、濫伐林木違法犯罪活動,依法嚴肅查處各類環境違法行為。

    (三十五)構築科技和人才支撐體系。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體系,聯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突出北藥開發、綠色食品加工、林木精深加工、礦産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環境保護與治理等關鍵領域和重點環節,進行科技攻關、新産品研發和項目對接,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充分發揮基層林業技術推廣機構在科技推廣和社會化服務方面的職能和作用,採取多種形式,推廣先進適用的森林經營、林下種植養殖、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科學技術,提高林場職工和農民的生産經營致富技能。依託企業和各類職業技術學校,適應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産業發展需求,加強職業培訓,培養高技能人才隊伍。支持大專院校實行“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為當地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本土專業人才。建立健全對各級各類人才的選拔任用、考核評價、流動配置、激勵監督的制度,加強人才區域交流與合作,促進人才在産業、地區、城鄉間的合理流動和分佈。建立和完善高層次人才聯絡服務制度,完善高級專家參與區域內重大決策諮詢或重大項目建設諮詢制度。

    (三十六)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加大向上爭取力度,積極爭取國家在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産業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環境政策上給予支持,向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傾斜。爭取國家將天保工程規劃期由實施到2010年延長至2030年,重新測算並提高天保工程補助標準和擴大補助範圍。爭取國家支持在大興安嶺和伊春林區全面停止主伐,並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確定合適的標準給予補貼。爭取國家對生態功能區實施生態移民給予政策補貼。爭取國家對棚戶區改造、“戶戶通電工程”、防火公路、污水垃圾處理、安全飲水等基礎設施給予政策補助。爭取國家進一步明確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的範圍。爭取國家對發展適宜産業、礦産資源開發等項目建設加大支持力度。

    (三十七)支持發展低碳經濟。組織專門力量,深入研究和儘快掌握利用京都議定書清潔發展機制(CDM)發展低碳經濟、碳匯交易的相關國際規則,搶佔碳匯經濟發展先機。加強與國內外有關機構和組織的交流合作,積極推動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在清潔能源、造林再造林等方面碳匯合作項目的申請和實施,爭取儘快取得實質性進展。有關部門要結合生態功能區建設加緊研究制定相關扶持政策措施,鼓勵發展低碳經濟。

    (三十八)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在保持生態系統完整性前提下,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交通運輸體系建設,重點推進遜克至烏伊嶺、北安至五大連池、加格達奇至漠河、漠河縣至滿歸、嫩江至加格達奇、哈伊高速公路綏化至伊春段等公路,伊春林都機場,古蓮至洛古河、湯旺河至嘉蔭等鐵路,黑河、遜克、孫吳、嘉蔭、呼瑪、漠河、洛古河等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洛古河公路大橋、黑河黑龍江公路鐵路大橋,加格達奇、五大連池風景區機場、富裕至西林吉鐵路擴能改造等項目前期工作。圍繞開發建設重點,搞好電力配套工程建設。

    (三十九)積極穩妥推進林區改革。加快推進伊春國有重點林區林權制度改革試點評估驗收,爭取國家儘快解決林權憑證發放、林木保險、林地經營貸款、林木採伐管理等關鍵問題,在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擴大試點範圍。省林業廳要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意見》(中發〔2008〕10號)精神,加緊研究制定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案,制定完善林權制度改革各項配套政策,用3年時間全面完成大小興安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國有林場改革,完善管護經營承包制度。推進大小興安嶺管理體制改革,突出林業企業的市場主體地位,加快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逐步實現政、事、企分開,將林區教育、衛生、公檢法等社會管理職能劃歸政府。

    (四十)加強環境監測。省環保廳等有關部門要全面啟動大小興安嶺區域的生態環境質量監測工作,對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和伊春市的4條主要河流7個斷面定期進行水質監測,全面開展土壤污染、地表水、環境空氣和污染源監測工作。強化大興安嶺地區、黑河市和伊春市監測能力建設,配備先進的監測儀器和設備,並且對監測人員進行定期技術培訓,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環境監測系統,提升區域內環境監測能力。

    (四十一)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各有關行署、市、縣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圍繞生態功能區建設,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輿論宣傳和教育培訓,不斷增強各級幹部、企業管理人員和廣大群眾的生態理念、環境意識和法制觀念。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制度,涉及群眾利益的規劃、決策和項目,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及時公佈生態功能區建設重點內容,擴大公民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四十二)狠抓工作落實。各有關行署、市、縣政府和各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明確目標,落實責任,抓緊編制規劃,制定出臺相關政策,做深做細項目前期工作,加大向上爭取力度,適時向國家申報大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保護工程項目,全力推進生態功能區建設。

    二○○八年九月七日

 
 
 相關鏈結
· 黑龍江今年將有20萬農戶喜遷新居 比上年增近1倍
· 黑龍江力爭2012年民營經濟佔到全省生産總值50%
· 黑龍江10種野生藥材資源蘊藏量下降 需加強保護
· 黑龍江現有價值約65億元藥材資源 人參等3種瀕危
· 黑龍江:農村希望小學20位體育教師走上領獎臺
· 黑龍江重視三農工作確保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