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改革開放30年四川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大跨越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0月13日   來源:四川省人民政府

    改革開放30年以來,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加強“三農”工作,以農民增收為中心,堅持抓好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在保證農産品供應總量不斷增長和多樣化的基礎上,實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提升農業的素質和效益,實現了四川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大跨越。

    跨越之一:農業和農村經濟實力增強

    一、農業經濟規模擴大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和農村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産積極性和創造性,農村生産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釋放,農業勞動生産率不斷提高,農産品産量日益豐富,農業經濟日益壯大。1978年四川農林牧漁業總産值95.7億元,經過30年的發展,2007年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總量達到3370.2億元,比1978年擴大了3274.5億元,年均遞增13.1%。其中,農林牧漁業生産協調發展,種養業貢獻突出。種植業産值由73.9億元發展到1316.6億元,年均遞增10.4%;林業産值由3.2億元發展到87.2億元,年均遞增12.1%;牧業産值由18.2億元發展到1827.1億元,年均遞增17.2%;漁業産值由0.4億元發展到85.8億元,年均遞增20.7%。2007年四川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2032.0億元,年均遞增11.7%。

    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

    二十世紀80年代鄉鎮企業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勢迅速發展壯大,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90年代,鄉鎮企業不斷向工業、建築業、運輸業、商飲和服務業等領域拓展,經濟總量不斷擴張,經濟實力進一步增強,為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二十一世紀,鄉鎮企業開拓創新,加快二次創業步伐,大力推進産業和産品結構調整,重點發展農副産品加工、儲藏、保鮮和運銷業;結合小城鎮建設,調整鄉鎮企業佈局,積極發展商業、飲食服務和旅遊等第三産業。通過深化鄉鎮企業産權制度改革和創新,不斷加強和改善企業管理,大中小型企業的優勢正在發揮,企業管理水平、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龍頭企業實力增強。1978年以來,四川鄉鎮企業由不到10萬個發展到29.8萬個,從業人員由不到100萬人增加到435萬人。鄉鎮企業增加值1947.1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1138.5億元,比重佔58%,鄉鎮工業對農村經濟發揮了主導産業的作用。農民從鄉鎮企業得到的報酬392.7億元,與1978年相比,年均遞增16.9%。鄉鎮企業利潤總額達308.3億元,年均遞增20.3%。鄉鎮企業出口産品交貨值達99.7億元。

    跨越之二:農村經濟戰略性結構調整加快推進

    一、農村二、三産業迅速擴張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農村經濟由單一的傳統農業逐步向二、三産業多元化方向日益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農業和農村經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心任務是緊緊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實施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著力優化農村經濟結構,促進區域經濟佈局協調發展,推動了農業和農村經濟大跨越。據測算,四川農村社會總産值中,二、三産業産值從1978年的23.9億元躍升到2007年的6230.4億元,總量增加6206.5億元,年均遞增21.1%。農村産業結構在發展中調整,在調整中加快推進,二、三産業産值由小到大快速擴張,在農村經濟總量中已佔有63.8%的絕對優勢,農村産業結構日趨優化。1978年農村一、二、三産業結構為80.1:15.5:4.4,到2007年農村産業結構變化為36.2:47.4:16.4,一産業比重下降了43.9個百分點,二産業比重上升了31.9個百分點,三産業比重上升了12個百分點。

    二、農業內部結構日趨協調

    四川在推進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同時,大力推進農業內部結構調整,種養業結構逐步向合理化方向發展,農業生産水平進一步提高。從“十五”起,四川農業又著眼于提高質量、效益和轉變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調整,在保證農産品供應總量不斷增長和多樣化的基礎上,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農産品質量向優質品轉變,實現了農業結構協調發展,挖掘了農業內部增收潛力。2007年全省優質小麥麵積佔52.3%、優質稻穀面積佔68.4%、優質玉米麵積佔45.1%,糧食品種品質結構得到優化和提高。油菜面積大力推廣“兩高雙低”優質油菜,面積擴大到97.7萬公頃。蔬菜基地建設加快,反季節蔬菜、精細蔬菜和無公害蔬菜經濟效益倍增。水果生産加大品質更新換代,全省優質水果率達到41.5%。畜牧業在努力提高生豬三元雜交、提高出欄率、提高瘦肉率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牛羊禽兔和水産品快速發展,肉類品種生産日益豐富。在農林牧漁業總産值中,種植業産值比重佔39.1%,林業産值比重佔2.6%,比1978年分別下降了38.1和0.6個百分點;畜牧業産值比重調整到54.2%,佔據了農業經濟總量的半壁江山,比1978年提升了35.1個百分點;漁業産值比重調整到2.5%,提升了2.1個百分點。

    跨越之三:農民收入和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

    一、農民收入邁上新臺階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四川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27.1元增加到2007年的3546.7元,增加3419.6元,年均遞增12.2%。在收入構成中,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是增收的主要來源。2007年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438.7元,比1978年增加1337.9元,年均遞增9.6%;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1863.3元,增加1849.3元,年均遞增18.4%。從增收的貢獻特點來看,農村居民家庭經營純收入貢獻率達54.1%,對農民增收發揮了主導作用;農村居民工資性純收入貢獻率達39.1%,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二、農民生活消費顯著改善

    四川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民收入快速增長,為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的改善提供了經濟保障。改革開放以來的前12年(1978-1990年),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穩步提高,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20.3元增加到509.2元,年均增長12.8%。改革開放以來的中間10年(1990-2000年),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改善和提高,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躍過1000元的較高水平,由1990年的509.2元提高到2000年的1489.6元,年均增長11.3%,農村居民吃穿住用行樂等生活消費支出呈多元化方向發展。21世紀以來(2000-2007年),農村居民消費觀念、消費結構、消費領域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均生活消費水平躍升到2000元以上的新臺階,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由1489.6元,躍升到2747.3元,與改革之初的1978年相比,年均遞增9.1%;恩格爾系數從73.5%下降到52.3%,下降了21.2個百分點。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發生明顯變化,生活質量提高。食品消費求營養、衣著消費求時尚,家用電器更新換代加快、居住講究質量寬敞、文教娛樂豐富多彩、交通通訊顯著改善、醫療保障水平提高。

    跨越之四:農村勞務開發成就顯著

    一、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

    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産力水平進一步提高,農村勞動力從種植業向林牧漁生産轉移人數持續增加,促進了農業多种經營全面發展。隨著農業科技的不斷創新和推廣應用,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大量的農村勞動力離開土地,加入到非農行業的勞動大軍中。1978年-2007年期間,農村從事第一産業的勞動力從2519.4萬人減少到2007年的2200.5萬人,年均遞減0.5%;農村從事二、三産業的勞動力由103.5萬人,增加到1678.5萬人,年均遞增10.1%,其中:轉移到二産業的勞動力680.2萬人,年均遞增9.4%;轉移到三産業的勞動力998.3萬人,年均遞增10.6%。大批的農村勞動大軍轉移到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為全省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乃至全國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二、勞務輸出規模不斷壯大

    改革開放以來,四川高度重視勞務開發和農民工作,按照統籌城鄉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根本方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首要任務,增添舉措,加大勞務開發工作力度,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和勞務收入取得顯著成效。一是農村轉移輸出規模擴大,勞務收入快速增長。2007年四川轉移到非農行業的農村勞動力達到1678.5萬人,其中省內轉移80.2萬人,省外輸出872.7萬人,境外勞務4.2萬人。農民人均勞務收入1438.7元,若按鄉村人口推算,全省實現勞務收入近1000億元,比1978年增加900億元以上,年均遞增10%。二是農村勞動力培訓紮實推進,農民工技能素質實現了新的提升。四川在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擴大規模的同時,立足於提升勞動者素質,挖掘勞動者增效的潛力,注重把勞務經濟和農民工工作的發展引導到主要依靠質量效益和建立長效機制上來,實施“千萬農民工培訓工程”,加大培訓力度,提升農民工技能素質,著力打造“川妹子”、“川廚師”、“川建工”、“川保安”等勞務品牌。2007年四川農民工技能培訓271萬人,其中,培訓獲得職業資格證技能等級證和合格證的達156萬人。三是農民工維權救助與社會保障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進一步完善。2007年全省與用工企業新簽訂勞動合同的農民工691萬人。在農民工合法權益、子女入學,改善勞動環境、居住條件等保障和服務方面均實現了新的突破。

    跨越之五:農業産業化實現突破性發展

    一、農業産業化不斷推進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隨著農村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推進,以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為動力的農業産業化經營模式應運而生,推動著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為特徵的農業産業化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四川繼續完善推進農業産業化的政策措施,加大對産業化經營組織的扶持力度,尤其對有優勢、有特色、有基礎、有前景的龍頭企業,採取有償和直接投資相結合的方式予以優先扶持,重點龍頭企業的生産能力進一步擴大,經濟實力明顯增強,有效地發揮了産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輻射帶動作用,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和農業産業的升級換代注入了新的活力。經過多年努力,全省農業産業化經營發展取得突破性進展,經歷了試點探索到整體推進。2007年,全省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發展到2300戶,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825億元,凈利潤55.6億元,上繳稅金19.3億元,出口創匯4.2億美元。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到1.5萬個,會員達282萬戶。産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面達53%,所帶農戶人均增收比一般農戶高出180元以上。

    二、重點農業産業化經營強勁擴張

    四川在推進農業産業化經營進程中,堅持突出重點,加快發展。一是根據市場需求,立足當地資源優勢和技術力量,確立産業重點。著重抓好畜牧、林果、漁業、中草藥、蔬菜、花卉基地和農産品加工等骨幹産業和項目建設,推動了特色優勢産業化原料基地佈局形成。二是根據扶優扶強的原則,確立龍頭企業重點。優先扶持一批省級重點龍頭企業,抓了一批專業大戶、專業村、專業場站、專業協會、專業市場等經營組織和外向型經濟企業,重點扶持發展農副産品精深加工、包裝、保鮮、貯運和專業市場。2007年全省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294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230戶、上10億元的15戶,百億元以上的2戶。全省“一村一品”專業村發展到2355個,主導産業收入佔專業村經濟總收入的53%。三是實行優惠政策,鼓勵各種所有製成分創辦、興辦農業産業化經營企業。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重點龍頭企業、産業園區、産業集群的快速成長成為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跨越之六:農村社會事業實現大發展

    一、農村文教衛事業蓬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大力推進九年義務教育,中小學校建設加快,教師隊伍不斷擴大,農村中小學入學率大幅度提高。2007年四川176個縣(市、區)完成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任務,“普九”人口覆蓋率99.4%,農村基礎教育進一步鞏固。農村小學1.2萬所,招生62.8萬人,在校學生372萬人,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8.9%;農村普通中學2312所,招生39.1萬人,在校學生113萬人。農村共有中小學教職工24.0萬人,其中專任教師22.1萬人。農村成人教育加快發展,各類職業中學和農民技術培訓學校快速發展,農村人口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農村衛生事業不斷進步,鄉村衛生院(所)、婦幼保健、床位、醫生等建設得到加強,醫療服務和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進一步完善。2007年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擴大到154個縣(市、區),覆蓋農村人口6116萬人,覆蓋率達到88%;農村疾病防控建設項目全面完成,鄉鎮衛生院建設項目達605個。農村文化事業健康發展,農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多彩。2007年全省農村鄉鎮文化站3580個,佔全省鄉鎮總數的80.8%;鄉鎮圖書館、影劇院、體育場館建設繼續推進。

    二、農村社會保障和公共設施不斷加強

    農村居民享受社會保障的覆蓋面不斷擴大。2007年四川參加農村養老保險人數286.1萬人,參保率逐年提高。有98萬農村務工人員參加基本醫療保險,徵繳醫療保險費91.5億元。還有98.9萬農村務工人員參加工傷保險,徵繳工傷保險費4.7億元。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全面展開,參合率達87.3%。農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達222.7萬人,農村低保資金達到5億元;傳統救濟人數達10.8萬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道路、通訊、廣電等條件得到極大改善。縣、鄉、村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公路建設得到加強,全省鄉鎮均實現了通車通路,行政村的通車率也達到93.2%。農村通訊建設快速發展,電話通話率覆蓋到92.6%的行政村。農村廣播電視覆蓋率大幅度提高,農村有線廣播電視用戶達531.6萬戶,農村廣播覆蓋率達95.1%,農村電視覆蓋率達96.5%。

 
 
 相關鏈結
· 四川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對口支援工作穩步推進
· 四川盆地持續陰雨對秋收不利 建議及時搶晴收曬
· 四川公佈落後産能淘汰清單確保節能降耗目標實現
· 四川江油仍有2個鄉鎮成“孤島” 近萬群眾被困
· 四川開展預防特大交通事故“百日會戰”專項行動
· 四川:從數字看行政效能投訴中心建設 改進空間大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