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相關官員及學者密集調研河南、黑龍江、吉林、安徽、江西等幾大糧食主産區。密集調研的背後,一份關乎糧食安全的戰略規劃——《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2009~2020年)》呼之欲出。
在規劃正式出臺前,各糧食主産省正積極爭取把地方的增産計劃,納入國家總體規劃中。與此同時,各糧食主産省氣象部門再出重手,積極推進建立和完善支撐糧食安全的氣象防災減災設施建設長效機制,為全國實現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的目標提供氣象保障。
“目前糧食增産可提升的空間越來越小,通過氣象防災減災工程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業災害給糧食增産帶來的損失,對糧食增産無疑更具科學、現實意義。”《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2009~2020年)》氣象調研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李茂松表示。
記者翻閱河南、黑龍江、吉林、安徽、江西這幾個省的糧食增産氣象防災減災工程規劃時發現,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程、氣候區劃工程和人工影響天氣工程等成為糧食生産氣象保障工程中的重點工程。
構建防災減災工程 完善氣象災害防禦體系
據悉,從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每年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超過千億元人民幣,佔國內生産總值3%~6%,造成糧食減産100億公斤至200億公斤。而實施糧食增産規劃的糧食主産省多處於我國氣象災害頻發的地區,雖然農業科技發展較快,但是農業靠天吃飯的總體局面仍然沒有改變,暴雨洪澇、低溫冷害、大風、冰雹等氣象災害頻發給農業生産造成的損失較為明顯。
目前,這些省份氣象災害防禦能力較為薄弱。如,氣象監測站網稀疏,對中小尺度天氣的監測能力不足;土壤墑情的監測取土烘乾耗時長、監測密度不足、監測質量不高、監測佈局不均衡;氣象預報預測能力不適應農業增産需求;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信息發佈能力較弱,尤其是信息如何傳到農民手中仍是制約災害性信息發佈的瓶頸。
但未來幾年,各個糧食主産省農業氣象監測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將得到解決。據記者了解,河南、黑龍江、吉林、安徽、江西等省氣象部門,圍繞糧食生産全過程,已經重點規劃了地面綜合氣象監測站網、農區生態氣象監測站網、風廓線雷達監測站網、遙感探測站網等農業氣象監測站網的佈局,旨在充分利用氣象條件優勢,為合理安排糧食生産管理提供科學依據。特別是多種農業氣象監測站網的形成,將對農業生産至關重要的5天以上中期天氣預報能力及轉折性天氣預報能力的提高,對農業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和防範極為有利。
與此同時,各個糧食主産省將進一步加強農業氣象防災減災隊伍建設,並依託現有的氣象預報、警報、預警信息發佈系統,擴建信息收集、傳輸渠道及與之配套的業務系統,建立起權威、暢通、有效的農業情報、農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佈渠道,形成覆蓋糧食主産區無縫隙的預警信息綜合發佈系統,全力解決預警信息發佈“最後一公里”問題。
江西省氣象局副局長魏麗表示,新的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程的實施有利於最大限度地減輕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糧食損失,達到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的目的。更加及時準確的農業氣象災害預警預報,更加迅捷高效的農業氣象服務信息傳遞,更加科學得當的農業氣象服務信息使用,必將促進農業生産效益提高。
充分挖掘氣候資源 開展精細化氣候區劃
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各糧食主産省氣候變化同全球、全國的趨勢基本一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旱澇災害呈增多趨勢,旱澇風險顯著增大。如何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趨利避害,適時調整氣候區劃,以適應現代農業和糧食安全的需要是一個新課題。
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單位近日聯合發佈的題為《氣候變化與中國糧食安全》的報告稱,氣候變化將影響我國的糧食供需平衡,20年後將導致糧食缺口。按照目前的趨勢,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5℃~3℃,將導致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産量持續下降。
據悉,目前,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衛星遙感等技術,積極開展農業氣候區劃和論證已經成為各糧食主産省氣象部門常態工作,且已經為農業開發項目論證、新品種引進、基地選擇、氣象防災減災服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儘管如此,各糧食主産省氣象部門的農業氣候區劃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有氣象專家表示,只要管理措施得當,充分挖掘增産的氣候潛力,糧食單産提高還有很大的空間。
為大力提高糧食生産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擴大種糧面積,提高單位面積産量,各糧食主産省氣象部門將對不同作物品種搭配、種植制度等氣候資源開展精細化區劃。與此同時,針對氣候變化的事實,各糧食主産省氣象部門還將滾動開展氣候變化的預測預估,提出各地適應氣候變化的對策,開展種植制度調整方案、品種搭配、新品種引進、作物佈局、生物災害防禦等氣候變化的科學決策服務。
探索人工影響天氣 提高水資源利用率
據了解,在幾個糧食主産省中,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區域和季節性乾旱缺水嚴重限制糧食的增産增收。僅以吉林省為例,儘管國務院已經原則上通過了《吉林省增産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劃》,但吉林省平均水資源總量卻僅為399億立方米。
如何解決糧食主産省水資源匱乏這一頑症呢?吉林省氣象局副局長孫力告訴記者,開展人工影響天氣工作,對增産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意義重大,通過開發空中雲水資源,提高水資源時、空配置能力,可有效緩解水資源匱乏對農業的影響,確保糧食增産目標的實現。
江西省發改委副主任葉柏青在向《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産能力規劃(2009~2020年)》氣象調研組彙報江西省糧食生産情況時表示,氣象部門在為農服務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尤其是人工影響天氣工程為推動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工程建設和提高糧食生産能力建設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據悉,吉林、黑龍江、河南、江西、安徽五省氣象部門將以現有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為依託,採用先進技術和手段,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建設空中雲水資源立體開發作業工程。
該工程的實施將建成由天基、空基、地基等手段組成的密度適宜、佈局合理、自動化程度高的人工增雨特種綜合觀測系統,提高對人工增雨作業條件的監測預警能力,實現人工增雨作業條件的全天候、多要素、高時空分辨率的連續監測;建成人工增雨作業條件預警預報工程,提高人工增雨作業條件預報準確率和精細化程度;建成人工增雨作業條件發佈工程,提高作業信息傳輸能力和作業效率。
此前,諸多糧食問題研究專家表示,如果沒有土地,天不下雨,沒有人願種糧食,再多的投入,再大的潛力對於糧食增産都無濟於事,都將是空談。而氣象部門實施的人工影響天氣工程正是解決“天不下雨”這一難題的良策之一。(鄧志華 馬旭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