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周生賢:進一步落實科學發展觀 探索環保新道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27日   來源:環境保護部網站

    科學發展觀內涵豐富,寓意深遠,博大精深。全國環保系統要通過深入開展科學發展觀學習實踐活動,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真諦,在認識上有新突破,實踐上有新探索,工作上有新進展,做到真信、真學、真用科學發展觀,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大膽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保道路。

    一、進一步提高對科學發展觀的認識

    科學發展觀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是我們共産黨人的政治信仰、科學真理和行動指南。

    第一,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政治信仰來追求。政治信仰是社會實踐的産物,決定政治立場,關係到一個人的精神支柱。科學發展觀的政治信仰性,是我們以堅定的政治信念對科學發展觀的一種信服和尊崇,是我們依託現實、憧憬未來的堅定信心,是當代中國共産黨人的靈魂和方向。它關乎著我們共産黨人的認識、情感和意識,是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一種系統的精神追求,表達了我們在精神需求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不容置疑的確信和認定。把科學發展觀作為政治信仰,必須深刻認識三個問題:一要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引領中國社會進步的旗幟,是實現民富國強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實現中國和平崛起的唯一正確抉擇;二要深刻認識中國共産黨是唯一能夠帶領中國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領導核心。在當今世界各種思潮的激蕩中,堅定不移地樹立共産黨人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追求,理直氣壯地堅守共産黨人的精神家園和信念支柱;三要深刻認識中國共産黨人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掌權執政完全是為了替百姓做事,是為了讓人民過上越來越好的日子,而不能為個人謀取特殊利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形形色色的利益誘惑面前,要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對黨忠誠、為黨分憂,對民盡責、為民奉獻。

    第二,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科學真理來堅持。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是社會發展具有的必然要求、必然趨勢、必然規律。科學發展觀的真理性,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堅持了實事求是的原則,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發展觀的新飛躍;二是堅持了人民是歷史主體的觀念,強調經濟社會發展的本質應是人的全面發展;三是堅持了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的觀點,強調了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四是堅持了發展的階段性和連續性相統一的原理,強調了發展的可持續性。這些都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是對當今社會發展的本質和基本趨勢的正確把握。科學發展觀之所以能凝聚人心、鼓舞鬥志、指導實踐,關鍵在於它的真理性。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科學真理來堅持,就應當自覺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按照事物本來面目認識事物,從而讓科學發展觀的理念、內涵和要求在頭腦中深深紮根,作為指導和推動各項事業科學發展的強大思想武器和動力源泉。

    第三,要把科學發展觀作為行動指南來踐行。行動指南是對人們行動的引導和規範。要取得實踐的成功,必須有正確的指導思想。科學發展觀是行動指南,因為它是源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又對這種實踐發揮重要作用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確立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設定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提供了統籌兼顧的根本方法,是各項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準則。把科學發展觀作為行動指南,重在落實,貴在執行。要轉變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善於用科學的、全面的、聯絡的、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積極推進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以及黨員幹部黨性黨風黨紀方面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加強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使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新變化新氣象。

    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個重大成果,就是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為五大建設,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為了解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人與自然的突出矛盾提出來的,是對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積極探索。

    (一)進一步認識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生態文明強調人的自覺與自律,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生態文明既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也追求人與人的和諧,而且把人與人的和諧作為人與自然和諧的前提。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從人類文明發展形態的角度看,生態文明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後一種新的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發展形態的一次飛躍。如果在實現後工業化以後再來建設生態文明,那麼在實現工業文明的進程中,必然要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甚至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在這個方面,發達國家已經有過血的教訓。即使進入後工業化時代,雖然發達國家的生産方式有了顯著進步,但産品大量消費、廢物大量丟棄的消費模式依然存在,不僅嚴重阻礙了生態文明的進程,而且會阻礙既定目標的實現,埋沒甚至毀壞已取得的發展成果。同時,這種高消費的生活是建立在污染轉移的基礎上,是以加重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環境負擔、損害發展中國家的資源環境安全和人體健康為代價的,是不可持續的。

    工業文明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資源稟賦、區域環境的差異,曾經促使歐洲和亞洲走上不同的發展道路,這是外因在發揮作用。蒸氣機率先在歐洲發明,推動歐洲最早開始工業革命,這是內因在産生效果。當今世界,我國以9%的世界耕地、6%的可更新水資源、4%的森林資源養活22%的人口,推進著前所未有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資源和環境壓力史無前例,這是加快文明轉型的巨大壓力。我國在總結發達國家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科學判斷發展所處的歷史方位,適時提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並形成五個方面相互促進、相互推動的總體佈局,這是探索新的發展道路的強大動力。在工業文明的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不僅包括工業文明的內涵,也體現生態文明的進步理念;既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特色所在,也是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有益嘗試。正如社會主義革命沒能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而是在帝國主義統治薄弱的不發達國家打開鏈條那樣,生態文明也不可能在發達國家的文明進程中率先實現,中國的積極探索必將成為全人類文明發展的寶貴財富。

    (二)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特徵

    環境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發展潮流,中國環境文化是對世界環保理念的吸收和創新。我國有著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論底蘊,宣傳生態文明必須將弘揚傳統文化與提倡環境文化相結合。我國所處的發展階段決定著生態經濟建設的重點不僅在消費領域,而且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集中在生産領域,建設的原則應當是以綠色生産促進綠色消費,以綠色消費帶動綠色生産。我國複雜多樣、相對脆弱的生態環境要求我們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進程中,應該更加珍愛自然,更加關心自然,更加尊重自然。

    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應該具有以下四個顯著的特徵:一是從生産領域看,要立足於以第二産業為主體、農業人口占多數的現實,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生態化改造工業化,建立高效的生態工業體系和集約型的生態農業體系;二是從消費領域看,要堅決反對奢侈消費,提倡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三是從城市化發展看,要以節水、節能、節地、節約資源和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前提,建立緊湊型的城市和城鎮體系;四是從空間佈局看,要根據東中西三大地帶、大江大河西水東流、多丘陵山地和西部地區生態脆弱的環境特徵,建立維護全國環境安全的産業空間佈局體系。

    (三)當前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的主要任務

    按照胡錦濤總書記的指示精神,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一要努力形成符合生態文明建設要求的生産方式和消費模式,改變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發展方式,主動選擇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産生活方式,努力把經濟開發活動控制在環境可承載的範圍內,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二要大力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體制建設,健全和落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和嚴格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完善有利於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法律和政策。三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大對節能産業和環保産業的投入,開發和推廣節約、替代、循環利用和減少污染的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四要重點搞好重點流域水環境治理,讓江河湖海得以休養生息、恢復生機。要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大力建設環境基礎設施,切實加大環境管理力度,堅決將污染物排放總量降下來;要尊重自然規律,用人文關懷治水治污,喚起群眾珍愛水資源、保護水環境的偉大覺醒。

    三、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保道路

    在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的進程中建設生態文明,是一項嶄新的偉大事業,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提供了新的歷史機遇。我們要以改革創新的精神,認真總結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的經驗教訓,在我國三十多年環保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保道路。

    回顧過去,我們可以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以後,特別是二戰以來,發達國家的工業化進程迅速加快,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甚至出現過震驚世界的八大“環境公害事件”,造成了巨大的社會危害。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之下,發達國家相繼採取行動,迅速建立了法律法規和行政管理體系,建成了較為完善的環境基礎設施,加上恰逢産業結構在全球範圍內調整分工,污染型産業相繼轉入新興工業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環境壓力明顯減小。進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發達國家的環境質量普遍得到改善,走過了一條先污染後治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的環保道路。

    我國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就加入了世界環境保護的行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家把環境保護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把實施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大戰略,努力實現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協調發展。但由於主客觀因素的限制,儘管涌現了一些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典型,但總體上仍然繼續著邊污染邊治理、甚至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雖然可以肯定的説,這條路已經超越了發達國家的老路,但由於基本國情不同,發展背景有異,付出的環境代價依然過大。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實踐生態文明,要求必須探索源頭控制、全方位防範、以環境優化經濟增長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環保道路。同時,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和統籌兼顧,建設生態文明則要求更新發展觀念,轉變生産方式和消費方式,這都為構建全範圍、全過程控制的環保新體系創造了有利條件。因此,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既向環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為探索環保新道路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實踐動力。

    探索環保新道路,必須堅持歷史性轉變的指導思想。這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措施。要按照溫家寶總理在第六次全國環保大會上提出的加快實現“三個轉變”的要求,真正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堅持歷史性轉變的指導思想,必須把環境保護擺上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考慮、統一安排、同時部署;必須建立健全環境保護的責任制和問責制,真正把地方政府對環境質量負責的責任落到實處;必須把環保要求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形成有利於環境保護的政策氛圍;必須大力開展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環境意識,完善環境保護的領導體系、組織體系,動員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保護環境的合力。

    探索環保新道路,必須從國家戰略層面解決環境問題。這是源頭控制的基本要求。要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努力降低單位産值的資源消耗量、污染産生量和生態損耗量,全面減輕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的壓力。一要優化産業結構,以低投入高産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環可持續為目標,建設生態農業,調整能源結構,發展低碳經濟,促進工業結構升級,增加服務業比重。二要優化國土空間結構,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四類主體功能區的不同要求,合理安排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建立和完善推進空間合理開發的評價體系、政策體系,特別是財稅體系。完善環境功能區劃,實行分類指導、分區管理,全面提高環境保護的效力。三要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營造政策環境,激勵自主創新,力爭在工農業生産的生態化改造技術、環境科技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全面提升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科技含量。

    探索環保新道路,必須從再生産全過程制定環境經濟政策。這是全方位防範的主要體現。一要建立和完善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社會發展政策體系。加快推進水、電、石油、天然氣和礦産資源性産品的市場化進程,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的價格形成機制;在增值稅轉型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鼓勵節能環保的財稅體系;建立環境保護調控的信貸體系和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實現信貸安全和環境保護“雙贏”;完善鼓勵社會綠色消費、政府綠色採購的有關政策,開拓綠色産品市場,促進國內消費,優化出口結構。二要進一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按照補償治理成本的原則,提高排污單位排污費徵收標準,促進環境污染“外部成本內部化”。全面開徵城市污水處理費並提高收費標準,為城市污染治理市場化奠定基礎。積極探索排污交易,研究開徵環境稅。三要將環境經濟政策由城市向農村拓展。認真實施 “以獎促治”、“以獎代補”的農村環保政策,建立多元化的環保投融資機制,不斷完善促進農村環保的政策體系。

    探索環保新道路,必須實施全面推進重點突破的工作思路。這是做好新形勢下環保工作的重要保證。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環境保護的狀況,“十一五”期間,要把保障群眾飲水安全作為首要任務,把防治水、空氣和土壤污染作為重中之重,把污染減排作為當前環境保護的中心工作,大力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和完備的執法監督體系,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環境目標責任制三項制度,積極加強環境政策法制、宣傳教育、科學技術、國際合作四項工作,全面開展思想、作風、組織、業務、制度“五大建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當前與長遠、政府主導與市場推進、中央與地方、城市與農村以及區域之間環境保護六大關係,戒虛、戒假、戒浮,求實、求真、求深,動真情、出實招、求實效,切實解決危害群眾健康和影響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環境問題,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環境保護的成果。

 
 
 相關鏈結
· 周生賢:坐寶馬、喝污水,是對現代化的極大諷刺
· 周生賢:再接再厲把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引向深入
· 周生賢組織環境保護部黨組中心組探索環保新道路
· 周生賢:分析面臨的新挑戰 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