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來,根據國務院有關切實加強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要求,按照國務院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員會確定的成員單位的責任和任務,結合民族工作的重點,國家民委加大了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力度,分別從宏觀研究和微觀實踐探索角度開展了一系列工作:
一、通過調查研究摸清底數。組織“少數民族地區艾滋病防治現狀與對策”課題組,深入內蒙古、雲南、新疆、四川、重慶、廣西、貴州、青海、甘肅、寧夏等10多個省區開展調查研究工作,深入研究了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艾滋病發展蔓延的現狀與特點、各民族地區防治艾滋病工作開展的情況及對策。調查結果顯示,上述地區少數民族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比例遠遠高出其佔當地總人口的比例,少數民族是受艾滋病危害最嚴重的群體,艾滋病給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不可低估。
二、廣泛宣傳動員,加強隊伍建設。近年來,分別在雲南、四川、甘肅、青海等地召開專題研討會,舉辦民族宗教人士培訓班和基層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員培訓班,並通過各種工作機會搭建宣傳艾滋病防治知識的平臺,推動民族地區艾滋病防治工作。
三、強化多部門協作機制,積極開展與國際國內社會組織的合作。一方面積極主動地聯絡有關部門聯合開展民族地區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另一方面,不斷拓展與國內非政府組織和世行、亞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機構的合作渠道,為民族地區艾滋病防治工作爭取更多的資金援助。
四、重視民族形式和地方傳統,充分發揮民族文化的作用。翻譯、編印了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傣、景頗、納西等9種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防治艾滋病知識的宣傳手冊和招貼畫10萬冊(張),並在民族地區發放和張貼;編排彝語戲劇《噩夢初醒的山寨》在彝族地區巡演;結合少數民族中小學生的特點,編印了中學、小學兩套防治艾滋病教材在雲南省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滄源佤族自治縣試用。這些宣傳教育活動的開展,大大提高了相關部門和群眾艾滋病防治知識的知曉率和對這項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五、積極探索和創新少數民族受艾滋病影響重災區的生産救助和孤兒救助模式,實現救助的可持續性。例如,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村級生産救助和孤兒救助示範,雲南德宏州隴川縣防治艾滋病的縣、鄉、村三級“網絡模式”和“呂相村生産救助模式”,雲南、寧夏等地利用宗教活動宣傳防治艾滋病知識的模式,四川彝族用彝語演出的防治艾滋病題材的戲劇和集中艾滋病遺孤的“全寄宿制愛心班”模式,新疆伊寧市針具交換模式,廣西、雲南的“校園紅絲帶”模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