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活動
 
與農民零距離 蘇萬名專家興農富民工程落地生根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16日   來源:新華日報

    在14日舉行的江蘇全省萬名科技專家興農富民工程推進會上,一幅播撒科技興農“幸福種子”的豐收畫卷,讓人感動、令人振奮。

    一大批科技專家與農民“零距離”

    在科技興農的工作崗位上一幹就是13個年頭,他就是南京農業大學科教興農辦公室主任湯國輝副教授。他告訴記者:“過去,南農大在直接服務三農方面是‘短腿’,零星而分散;現在通過集團‘作戰’,我們已將散落的珍珠串成項鏈。”如今,在連雲港、南京、南通、常州等地,都能看到南農大專家為幫助農民致富而忙碌奔走。

    省農科院科技服務處處長周建濤介紹説,該院建立了專門的科技服務項目組,專家們帶著科技和成果駐村蹲點,“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幫助農民銷”,引導全省數十個鄉鎮形成優質蘆蒿、草莓、肉雞、肉牛等産業基地。

    省科協黨組書記徐耀新介紹説,江蘇省實施萬名科技專家興農富民工程以來,全省13個省轄市建立農業科技服務團和農技專家庫,參與的專家已從2006年初不到3000名增加到現在的近9000名,涌現出趙亞夫、陶建敏、顧龍林等一大批傾情為農、熱心為民的農業科技專家。

    一大批新品種新技術“落地生根”

    通過萬名專家的努力,一批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先進適用技術,如今正走出實驗室、試驗田,在第一時間進村入戶落地生根,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省微生物學會戴傳超教授介紹説,該會富民基地地處句容南部山地,經濟不發達,以旱地居多。為此,他們針對旱地特點精心選擇了當地稀有野生藥材茅蒼術作為項目推廣的突破口,使一個瀕危藥材實現了人工栽培並産業化,帶動農戶人均增收超過1500元。

    南京市實施“興農富民工程”以來,項目輻射帶動2萬多農戶實現增收。在南京農業大學專家指導下,該市高淳瑤宕村先後引進10多個葡萄新品種,450畝葡萄園成為全省首個採用避雨連棟大棚模式栽培的有機葡萄園,畝均純收入達到2.5萬元。泰州組織實施的“香沙芋無公害種植技術推廣”項目,推廣種植面積2.1萬畝,年産值近億元,帶動農戶人均增收600元,香沙芋被北京奧組委列為2008年奧運會指定産品。

    一大批致富典型引發“蝴蝶效應”

    一項項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和致富典型,他們的發展致富究竟給農業生産帶來怎樣的“蝴蝶效應”?

    陳寶香是揚州市邗江區方巷鎮的農民。去年,她以年出售商品鵝超10萬隻、年純收入過50萬元的新紀錄摘得當地致富“桂冠”。然而早些年做炕孵苗鵝小本生意的陳寶香,過去一直處於不溫不火的境地。這時,她碰巧得知江蘇裏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在大力推廣“林間種草養鵝”技術,很快就成了受益人。看到她的成功,四鄉八鄰的人們紛紛加入,眼下,該項技術已發展2000多戶養殖大戶,帶動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800元。

    南京市長青龍蝦養殖合作社的謝長青,在省淡水水産研究所唐建清的協助下,養龍蝦既富了自己又幫了別人。她説,自己與丈夫在浦口橋林鎮承包了200多畝田地養殖龍蝦,唐教授每個月都親自來養殖場指導,還開發了各種特效防病藥物和飼料,為他們省去了很多麻煩。他們成功後,周邊不少農民都要求加入他們的合作社,去年整個合作社的總利潤達到90萬元。

    據了解,江蘇省財政部門也出臺了相關配套政策。三年來,全省共有13個農技協、13個農村科普示範基地和16名農村科普帶頭人受到中國科協、財政部表彰,有26個農技協、26個農村科普示範基地和27名農村科普帶頭人受到省級表彰,獎補資金累計達到966萬元。  

 
 
 相關鏈結
·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江陰農民收入不斷提高
· 江蘇建"政府大災風險基金"最大限度減少農民損失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