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地方政務
 
俞正聲在改革開放30週年紀念大會上講話(全文)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22日   來源:解放日報

改革開放30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2008年12月17日)
俞正聲

同志們: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30年前,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嶄新時期。30年來,中國共産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30年來,上海廣大黨員幹部和全市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緊緊抓住各個發展階段的戰略機遇,大膽探索、奮力拼搏,克難攻堅、迎難而上,使上海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跨越,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之一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窗口。

    一

    我們召開這次紀念大會,主要是回顧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歷程,總結3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寶貴經驗,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堅定信心、克難奮進,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義無反顧、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我們不會忘記,上世紀八十年代上海負重前行、蓄勢待發的堅實步履。黨的工作中心轉移以後,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被逐漸打破,上海作為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和計劃經濟最為典型的地方,受到了財政統收統支和工業效益滑坡的雙重壓力,原材料缺乏、資金不足等矛盾日益凸顯,發展進入了相對困難時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為振興上海作出了艱苦的努力,一方面從放權讓利入手,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探索將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不斷增強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下決心壯士斷腕,改造傳統産業,推進産業佈局的戰略性調整;另一方面,大膽探索海外舉債、土地批租、發行股票、籌建商業銀行等多元化、多層次的籌資渠道,積極引導和帶動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工業技術改造和第三産業發展。在負重前行的進程中,時任上海市市長的江澤民同志親自倡導和推行了“實事工程”,當年就完成了有關住房、公交、煤氣供應等15件市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受到市民普遍歡迎,調動了廣大群眾支持改革的積極性。實事工程和相繼推出的菜籃子工程現已成為惠民舉措,被以後歷屆市委、市政府堅持下來。同時,上海積極學習借鑒國內外大城市的發展經驗,認真研究思考上海在全國大格局中的戰略定位,對如何開發開放浦東、如何調整城市功能佈局、如何重振上海雄風進行了戰略思考和前瞻性謀劃。可以説,整個八十年代,上海作為我國國有經濟的重鎮和改革開放的後衛,在有力保障我國改革開放順利推進的過程中,內練筋骨,外尋機遇,培養造就了一支革命化、知識化、年輕化、專業化的幹部隊伍,為上海下一步改革開放積蓄了充足的能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們不會忘記,上世紀九十年代上海東西聯動、加快發展的奮進歲月。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國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改革開放事業面臨著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對此,小平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南方談話,深刻回答了長期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為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指明了方向。黨中央從國家發展的全局出發,作出了浦東開發開放的戰略決策,向全世界表明中國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的信心和決心。浦東開發開放這張“王牌”一齣,國際資本蜂擁而入,我國的對外開放也由點到面、由南到北,由沿海地區到沿江地區,逐步向縱深推進。上海按照小平同志“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的要求,按照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上海建成“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戰略部署,緊緊抓住浦東開發開放的歷史機遇,通過“東西一體、聯動發展”,依託浦東開發開放帶動浦西的發展,推動城市空間佈局和産業結構調整,推動上海的全面改革和全方位開放。可以説,整個九十年代,上海廣大幹部群眾發揚開拓創新、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提出自主改革和自費改革,在全國率先開始國有資産管理體制改革,率先建立一批國家級要素市場,率先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率先推行國有土地的有償使用,率先進行企業和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改革,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實現了一系列零的突破,贏得了改革發展的領先優勢。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上海在率先求變、轉型發展中邁出了新步伐。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及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上海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前沿,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首先遇到了土地、勞動力等商務成本上升,環境、資源、能源約束加大,中心城區和郊區二元結構矛盾凸顯等問題。對此,上海及時提出率先建立和完善與國際慣例相一致的運行規則,以制度優勢構建改革開放新優勢,努力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環節、以信息化為基礎來提升産業能級,優先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製造業,促進二、三産業共同發展、融合發展;以浦東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為契機,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和投資體制改革;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著力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特別是2001年國務院在新一輪《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中,進一步明確了上海建設“四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戰略定位,2002年上海又獲得2010年世界博覽會的承辦權,全市幹部群眾緊緊抓住新的歷史機遇,按照國際先進水平高起點、高標準地推進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同時在行政管理體制和市場規則等方面加快與國際接軌的步伐,提升了上海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上海提出了“繼續走在前列”、推進“四個率先”的更高要求,為上海未來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目前,上海正在以加快推進“四個率先”、加快建設“四個中心”為主線,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精神和胸懷,深入推進各項改革,全面實行對內對外開放,努力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經過30年的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上海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進展,城市形象發生了深刻變化。

    ———經濟發展從恢復調整轉向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軌道。經過恢復調整、改造振興和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逐步走上了經濟快速持續增長、結構不斷優化、效益明顯提高的發展新路。從1992年開始,上海經濟連續16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服務業佔全市生産總值的比重從改革開放之初的不到20%提高到2007年的52.6%,全市財政收入從1978年的190.7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7310.3億元,增長了37倍。

    ———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30年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國資、外資、民資多種所有制經濟相互融合、共同發展,以間接調控為主的政府管理模式逐步建立,有力地推動了經濟體制從傳統的計劃經濟模式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經濟運行從半封閉轉向對內對外全方位開放。30年來,上海堅持打“世界牌”,開放的重點從生産加工行業拓展到服務業等各個行業,開放的對象從部分國家和地區拓展到世界各地,開放的領域從經濟領域拓展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

    截至2007年底,上海累計批准來自131個國家和地區的48753家外商投資企業,累計合同外資1294億美元,實到外資747億美元,外資企業已成為上海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同時,上海堅持打“中華牌”,積極推動長江三角洲地區一體化發展,積極參與、支持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地區崛起,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和集聚輻射作用不斷增強,服務全國的水平明顯提高。

    ———城市功能從傳統工商業城市轉向現代經濟中心城市。目前,以金融貿易、交通通訊、信息諮詢為代表的第三産業快速發展,資金流、商品流、技術流、信息流、人才流的集聚和輻射能力不斷提升;要素市場集聚輻射功能增強,金融、土地、房地産、技術、人才、産權等要素市場體系框架初步確立;口岸服務能級顯著提升,2007年上海口岸外貿進出口額為5209.1億美元,佔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左右;總部經濟加快發展,截至2007年底,在上海落戶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達到184家,外資投資性公司達165家,外資研發中心244家。通過不斷集聚、調整,城市功能佈局更加優化。

    ———城市建設從還歷史欠賬轉向建設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經過大規模城市建設和改造,上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缺電、缺氣等老大難問題得到有效緩解,城市管理水平跨上了新臺階,城市面貌發生了明顯改觀。目前以“三港三網”為重點的樞紐型、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體系,已構築起現代化大都市的基本框架,成為輻射全國、聯絡世界的重要樞紐。

    ———人民生活從溫飽型轉向比較寬裕的小康型。到2007年底,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36萬元,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萬元達10222元,分別比1990年增加10.7倍和5.1倍;城鎮人均居住面積從1990年的6.4平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6.5平方米,增長1.6倍,住房成套化率達到95%以上;到2007年底,上海軌道交通運營里程達234公里,全市有公交線路927條。促進就業體系基本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廣大人民群眾從改革開放中不斷得到實惠,共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

    ———社會事業從量的擴張轉向質的提升。目前,全市義務教育入學率保持在99.9 %,高中階段教育入學率達到99.7%,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近60%,全市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了14.1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90年代的30%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0%左右。

    30年改革開放,這既是開創性的偉大事業,也是不斷探索的艱難歷程。在長期不懈的實踐中,雖然經歷了許多艱險和曲折,但我們不斷換腦子、壯膽子、探路子,在困難中奮起,在開拓中前行,不僅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也積累了非常寶貴的經驗。

    第一,堅持服從、服務國家戰略,自覺把上海發展放在全國發展的大環境中來思考和謀劃。上海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之一和重要的中心城市,中央歷來十分關注和重視上海發展,始終要求上海努力發揮中心城市應有的作用。上海也正是按照中央的要求,堅持服從、服務國家戰略,堅持把上海未來發展放在中央對上海發展的戰略定位上,放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趨勢下,放在全國發展的大格局中,放在國家對長江三角洲區域發展的總體部署中來思考和謀劃,獲取了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得到了全國各地的大力支持,取得了率先發展的優勢。

    第二,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徵、上海特點的發展新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適應新形勢、完成新任務、開創新局面的重要思想武器。在30年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我們就是運用這一銳利的思想武器,積極探索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體現時代特徵、符合上海實際並具有特大型城市特點的發展新路。同時,注重把握國際大都市發展規律,注重學各地之長,創上海之新,在完善城市功能、調整産業結構、加強社區建設、推進城市建設和管理、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些富有特色、行之有效的做法。這些成功探索和實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生動體現。

    第三,堅持高起點、全方位的對外開放,抓住重大歷史機遇推動改革和發展。上海歷史上就是一個開放的城市,是一個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匯融合點。雖然上海在改革開放初期起步較晚,但我們注重利用後發優勢,注重搶抓歷史機遇,注重高起點、全方位的對外開放,通過開發開放浦東推動東西聯動、結構優化、功能提升,實現了從開放戰略、開放結構到開放目標的一系列升級,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之一。黨的十六大提出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這在上海30年發展進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有力的證明。

    第四,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努力做到開創性、堅韌性、操作性的有機統一。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穩定是前提。在推進現代化建設中,我們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群眾可承受的程度很好地結合起來;必須在戰略上堅持按改革、發展、穩定的順序安排工作,在戰術上堅持按穩定、發展、改革的順序做好工作;必須既注重改革思路的開創性、發展目標的堅韌性,又注重工作辦法手段的可操作性,看準了的事一抓到底,認準了的路堅定不移,不斷積小勝為大勝,一步一個腳印地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

    第五,堅持重視改善民生,使改革發展成果真正惠及人民群眾。改革發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堅持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建設“四個中心”的長遠目標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階段性任務統一起來。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始終不忘解決人民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和困難,實實在在地為群眾多辦實事、辦好實事。正因為我們堅持不懈地重視和改善民生,廣大市民群眾才在生活水平的持續提高、城市面貌的不斷改變中,深切體驗到改革開放是強國富民之路。

    第六,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不斷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小平同志從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提出“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戰略方針,並對上海明確提出世紀末交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兩份滿意答卷的要求。長期以來,我們遵照小平同志的囑託,從實際出發,以提高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為目標,牢牢把握導向,抓住工作載體,不斷培育和塑造城市精神,廣泛開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重視和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對各種犯罪活動和社會醜惡現象,堅持主動出擊,打防並舉,重在治本;拓寬各種渠道,加大對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事業的投入和建設;充分發揮宣傳輿論和思想教育的作用,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正氣,倡導文明新風。應該説,過去上海正是靠堅持“兩手抓”,才形成了心齊、氣順、勁足的良好局面。面向未來我們必須始終堅持“兩手抓”,為推進“四個率先”、建設“四個中心”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

    第七,堅持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地方黨委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關鍵在黨。30年來,我們按照黨中央的統一部署,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制度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從上海的實際情況出發,積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加強黨的建設的有效做法。在實踐中,一手抓領導班子,通過探索創新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格局,充分發揮地方黨委的領導核心作用,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通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發揮人大、政府、政協幾套班子以及群眾團體的作用,形成各盡其職、相互配合的工作局面;通過切實改進黨的作風,著力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弘揚新風正氣,反對消極腐敗,以優良的黨風促政風帶民風。一手抓基層,根據社會情況的新變化,特別是上海新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數量較多的特點,探索開展凝聚力工程建設,創造了支部建在樓上等黨建模式,並逐步形成了創建黨員服務中心、社區黨建“1+3”體制等基層黨建新形式。30年來,我們正是通過不斷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才從根本上保證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順利推進。

    回顧30年改革開放歷程,我們深感成績來之不易,深知探索之艱辛。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靠的是始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靠的是黨中央國務院的英明決策、正確領導,靠的是全市150萬黨員和1900萬人民的同心同德、奮力拼搏,同時也離不開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區市的大力支持,離不開海內外朋友的積極參與,離不開解放軍駐滬部隊和武警部隊指戰員的關心協助。在此,我代表中共上海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向全市廣大黨員和幹部群眾,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和社會各界人士,向解放軍駐滬部隊和武警部隊指戰員,向來自全國各地參與上海建設的同志,向所有關心、支持和參與上海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感謝!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改革開放30週年來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述評
· 李長春出席觀看歌唱改革開放30週年文藝晚會
·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發文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
· 江蘇舉辦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圖片展梁保華等觀看
· “紀念中國改革開放30週年圖片展”在布魯塞爾舉行
· 山東省委省政府隆重舉行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大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