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陳雷在水利部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幹部大會的講話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26日   來源:水利部網站

繼往開來 與時俱進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進水利又好又快發展

——在水利部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幹部大會上的講話
(2008年12月16日)

同志們:

    今年是改革開放30週年。這30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很不尋常的30年,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輝煌,水利事業取得了巨大進步。今天,我們在這裡召開紀念改革開放30週年幹部大會,旨在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回顧水利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總結水利改革發展的寶貴經驗,展望水利改革發展的美好前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快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不斷開創水利事業新局面。30 年水利改革發展時間跨度大,內容極為豐厚,值得水利系統廣大幹部職工和老領導、老專家共同回顧總結。剛才,8位同志作了大會發言,從不同的視角生動再現了水利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表達了繼續推進水利改革發展的堅定信心和堅強決心。下面,我談幾點認識和思考,與大家一起研討。

    一、認真總結30年水利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

    以1978年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中國共産黨帶領全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開闢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新的壯麗史詩。30年來,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積極性,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産力,極大地改善了廣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中國人民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共産黨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改革開放以前,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所限,社會對水利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很不充分,水利存在事權不清、資産不明等問題,重社會效益輕經濟效益,重建設輕管理,行業吃“大鍋飯”,社會喝“大鍋水”;水利投入渠道單一,投入規模較小;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推進水利改革發展。

    縱觀30年水利改革發展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978年至1987年為第一階段,水利改革發展艱難起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體制改革逐步展開,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普遍實行,企業改革有所突破,對外開放邁出重大步伐。這一階段,水利改革艱難啟動。逐步明確了“加強經營管理,講究經濟效益”的水利工作方針,確立了“全面服務,轉軌變型”的水利改革方向,提出了以“兩個支柱(水費和多种經營)、一把鑰匙(經濟責任制)”作為搞好水利管理、提高工程經濟效益的中心環節,在農村水利、水利投資、水利工程建設、水土保持、水價、水庫移民等領域進行了改革探索。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村電氣化縣建設等逐步得到加強,三峽工程深入論證。

    1988年至1997年為第二階段,水利改革發展逐步深入。這一階段,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股份制迅速發展,現代企業制度大面積試點,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國家明確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設施,水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為全社會所認識。1988年新中國第一部規範水事活動的基本法——水法頒布實施,標誌著水利工作進入了依法治水的新階段。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確立,為強化水行政管理奠定了基礎。水利改革圍繞探索建立健全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水利投資體系,以效益為中心的水利資産經營管理體系,科學合理的水利價格收費體系,較為完善的水利法制體系和更為優質高效的水利服務體系展開。1997年10月,國務院印發國家計委會同水利部等部委制定的《水利産業政策》,進一步確立了水利的重要地位,明確了水利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這是我國在基礎設施領域頒布的第一項産業政策。國家較大幅度增加了水利投入,水利建設步伐明顯加快,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工程開工建設,重點水利工程建設得到加強,城鄉供水、水土保持、農村水電等都得到較快發展。

    1998年以後為第三階段,水利改革發展加快推進。世紀之交,我國經濟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經濟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城鄉二元社會結構開始轉型;水資源條件變化明顯,人與自然矛盾突出,長江大水、黃河斷流、沙塵暴肆虐、水污染事件頻發,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許多重大水利問題亟待作出回答。在成功抗禦1998年長江等歷史罕見的流域性大洪水後,中央作出災後重建、整治江湖、興修水利的重大戰略部署,大幅度增加了水利投入。同時,面對日益嚴峻的水資源短缺和生態環境惡化形勢,強調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明確了“全面規劃、統籌兼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興利除害結合、開源節流並重、防汛抗旱並舉”的水利工作方針。水利部黨組及時提出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完善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推動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2002年10月1日,修訂後的水法正式施行,標誌著我國依法治水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利投融資體制、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體制和水價、農村水利等改革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逐步深入,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展開,南水北調工程開工建設,大江大河治理、農村飲水解困及飲水安全、病險水庫除險加固、灌區改造等實現重大跨越,水利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30年水利改革發展走過了不平凡的光輝歷程,我國水利事業在開拓創新、求真務實中發生了深刻的歷史轉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

    第一,水利改革發展三十年,是與我國改革開放進程同步推進,水利發展理念和治水實踐發生深刻變化,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三十年。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8年長江大水以後,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新發展、水資源條件的新變化、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徹中央水利工作方針,經過長期實踐探索和理論總結,逐步形成了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卓有成效地指導了新時期的水利工作,開啟了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進程。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民生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人與自然和諧,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把節約保護水資源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統籌兼顧,把推進水利協調發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改革創新,把體制機制法制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現代化方向,把以水利信息化促進水利現代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踐證明,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是科學發展觀在水利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是解決我國複雜水資源問題的必然選擇。

    第二,水利改革發展三十年,是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同步發展,水利體制機制發生重大轉變,水利改革創新不斷深入的三十年。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水利領域各項改革全面推進,逐步深入。在水利投資體制改革方面,由單一的財政預算內撥款,逐漸轉變為財政撥款、國債、水利建設基金、政策性貸款、社會融資、外資等多種形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投資為主導、社會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新格局。在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方面,確立了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水務體制改革大力推進,取水許可、水權制度、水資源有償使用、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水功能區管理、入河排污口監管等一系列制度逐步建立並完善。在水利建設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全面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建立健全質量與安全監管體系、水利建築市場準入制度和市場監管機制。在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方面,明確了公益性管理人員基本支出經費和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來源渠道並基本得到落實,管理體制逐步理順,水利工程良性運行機制初步形成。在水價改革方面,終端水價制、超定額累進加價、豐枯季節水價、“兩部制水價”等制度得到推廣,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全面啟動。在農村水利改革方面,著力推行以“五小”工程(小水庫、小塘壩、小機電井、小抽水站、小攔河壩等)為重點的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産權制度改革,通過承包、租賃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拍賣所有權,轉讓使用權,放開建設權,搞活經營權,盤活存量資産,拓寬投入渠道;適應農村“兩工”取消的新形勢,以規劃為依託、財政資金為主導、農民廣泛參與的農田水利建設新機制正在逐步建立,農民用水合作組織蓬勃發展。

    第三,水利改革發展三十年,是同頻繁發生的嚴重水旱災害進行不懈鬥爭,經受特大自然災害嚴峻考驗,水利抗災減災不斷取得偉大勝利的三十年。堅持防汛抗旱並舉,依法防控,科學防控,綜合防控,努力實現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轉變,由單一抗旱向全面抗旱轉變。依託防汛抗旱工程體系、組織指揮體系、責任制體系、應急預案體系,依靠全社會的廣泛參與,我們戰勝了歷次特大洪水和嚴重乾旱,有效應對了頻繁發生的颱風和山洪災害襲擊,奪取了今年抗禦低溫雨雪冰凍災害和水利抗震救災鬥爭的重大勝利,最大程度地減輕了災害損失,確保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確保了大江大河、大中城市和重要基礎設施的安全,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城鄉居民的生産生活用水,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提供了有力保障。據統計,1988年以來,我國累計防洪減淹耕地12.31億畝,減免經濟損失2.9萬億元(當年價),洪澇災害造成的年均死亡人數從上世紀70年代的5181人降為“十五”期間的1583人,今年全國洪澇受災面積較常年減少近四成,受災人口減少近二成,因災死亡人數減少近八成。

    第四,水利改革發展三十年,是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水利建設大規模展開,水利保障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和水平跨越式提升的三十年。1980年至2007年完成水利固定資産投資達8545億元,是改革開放前28年的16倍,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獲得迅猛發展。截至2007年年底,全國已建成各類水庫8.54萬座,水庫總庫容6345億立方米,堤防28.4萬公里,發展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67億畝,水利工程年實際供水能力達到6591 億立方米,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水庫總庫容增長58%,堤防長度增長72.4%,農田有效灌溉面積增長20.2%。長江中下游幹堤修完修好,黃河下游標準化堤防建設全面展開,治淮、治太骨幹工程基本完成,三峽、小浪底、臨淮崗等樞紐工程全面發揮效益,一大批水資源配置工程先後建成,南水北調工程順利實施,水利工程設施體系不斷加強,極大地改善了我國大江大河大湖防洪狀況,優化了全國水資源配置格局,增強了水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我們以佔全球約6%的淡水資源、9%的耕地,保障了佔全球22%人口的溫飽和經濟發展,並向全面小康社會邁進,這是一項十分了不起的成就,水利功不可沒。

    第五,水利改革發展三十年,是涉及民生水利問題加快解決,群眾從水利發展中得到更多實惠,水利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基礎作用顯著增強的三十年。先後對3733座病險水庫實施了除險加固,大中型水庫病險率明顯下降。累計解決2.46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困難和1.04億農村人口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基本結束了我國農村嚴重缺乏飲用水的歷史。全面開展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在灌溉用水總量零增長的情況下,新增糧食綜合生産能力130多億公斤,形成近140億立方米的年節水能力。水電發展迅速,截至2007年年底,全國水電裝機1.48億千瓦,年發電量4714億千瓦時,總裝機容量是1978年的8.6倍;農村水電裝機達到5969萬千瓦,年發電量1799億千瓦時,裝機容量是1978年的11倍,年發電量提高了17倍多,完成了三批共653個農村水電初級電氣化縣和409個水電農村電氣化縣建設,實施了小水電代燃料生態保護試點建設和擴大試點建設,解決了3億多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大中型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基本兌現,水庫移民生活生産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通過水資源統一調度,化解了一些地區和城市的供水危機,保障了供水安全。開展河湖水系疏浚整治,建設國家級水利風景區314處,全面開展水利血防,改善了城鄉人居環境。

    第六,水利改革發展三十年,是用水觀念深刻轉變,節水型社會建設深入推進,水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斷提高的三十年。經過近些年的努力,節水型社會建設的制度框架初步建立,節水型社會建設規劃體系基本形成,七大流域管理機構初步編制完成了流域取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佈了用水定額,用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管理制度逐步建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穩步推進,國家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城市已達78個,省級試點近200個,張掖、綿陽、大連3個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已通過驗收。節水改造和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全國節水灌溉面積達到3.5億畝。全國用水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30年來,我國糧食産量從6642億斤增加到了10500多億斤,農業灌溉用水量卻從1980年的3574億立方米減少到2007年的3249億立方米,全國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從改革開放初期的0.35提高到0.46;按2000年可比價計算,萬元GDP用水量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2909立方米降至2007年的297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從953立方米降低到163立方米;2000年到2007年間,全國用水總量年均增幅不足1%,用水總量快速增長的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

    第七,水利改革發展三十年,是水資源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水土流失治理不斷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有力推進的三十年。以“三河三湖”、南水北調水源區、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地下水嚴重超採區為重點,全面實施了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水功能區劃制度,建立了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機制,初步形成了水資源保護的制度體系;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力度不斷加大,有效應對了松花江水污染、太湖藍藻暴發引發的供水危機。積極推進地下水保護工作,全面完成地下水功能區劃和超採區劃定,通過關井、限採、回補等措施,遏制部分地區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的趨勢。逐步開展了以水利措施修復生態與環境的實踐,通過平垸行洪、退田還湖和移民建鎮,恢復長江流域水面2900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積130億立方米,實現了千百年來從圍湖造田、與湖爭地到大規模退田還湖的歷史性轉變;通過依法統一調度和科學配置,實現了黃河連續9年不斷流,黑河下游東居延海連續5年不乾涸、湖面面積最大達40.5平方公里,塔裏木河下游生態逐年恢復,奏響了“一曲綠色的頌歌”;引江濟太、珠江調水壓鹹補淡、引黃濟淀、扎龍濕地補水等水資源調度成效顯著。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通過採取“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拍賣等措施,調動全社會參與水土流失治理的積極性;創新水土流失防治思路,加大預防監督和重點治理力度,積極探索封育保護、禁牧輪牧等自然修復措施,30年來累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2萬平方公里,修建基本農田1.4億畝,實施封育保護面積70萬平方公里,其中39萬平方公里的生態得到修復,初步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水土保持之路,許多修復區走上了生態、經濟良性循環的可持續發展軌道。

    第八,水利改革發展三十年,是水利規劃體系逐步完善,水利法治建設成效顯著,依法治水進程進一步加快的三十年。30年來,我國水利規劃體系日趨完善,規劃的編制思路、方法和手段發生了質的飛躍,編制和實施了一大批重點水利規劃,水利規劃的針對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更為突出,規劃的指導和約束作用更加強化。逐步建立了以水法為核心,包括4件法律、16件行政法規、50件部規章和800余件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的水法律法規體系,各類水事活動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成立各級水政監察隊伍3400余支,專兼職水政監察人員近7萬人,基本建立了覆蓋全國的水行政執法網絡,以行政執法責任制為重點的水行政執法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大力開展打擊非法採砂、取締非法取水、整治河道管理範圍內非法建設等執法行動,做好水事糾紛預防和調處。1988年以來,全國共查處水事違法案件92萬起,調處水事糾紛16萬多起。水利法制宣傳教育取得實效,全社會的水法制意識明顯增強。認真轉變政府職能,強化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利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明顯提高。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行政決策機制不斷完善。全面貫徹實施行政許可法,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水利行政審批項目大幅度減少。大力推行水利政務公開,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得到有效保障。

    第九,水利改革發展三十年,是水利科技創新實現重大突破,國際交流合作快速發展,水利信息化和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的三十年。緊密圍繞水利建設主戰場開展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推廣轉化,在防汛抗旱減災、大江大河綜合治理、水資源開發和保護、農村水利、水利工程建設等重點領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方法得到廣泛應用,水利科技總體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些領域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廣泛開展水利國際合作,積極開展雙邊、多邊水事交流活動,同6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合作關係,與30多個國家簽訂了科技、經濟合作協議或諒解備忘錄,中國水利以嶄新姿態展現在世界面前。國家防汛抗旱指揮系統工程、水利電子政務工程、水資源調度與管理系統、全國水土保持監測網絡與管理信息系統工程、大型灌區信息化建設等一大批應用範圍廣、發揮作用大、具有代表性的水利業務應用系統相繼投入運行,極大地豐富了水利業務工作的技術手段,有力地提升了水利建設和管理的現代化水平。

    第十,水利改革發展三十年,是黨的建設深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成果豐碩,水利幹部隊伍素質和能力不斷提高的三十年。堅持用科學理論武裝黨員、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始終把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作為黨員和幹部教育培訓的核心內容,著力推進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的學習實踐,深入開展以“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為主要內容的黨性黨風教育,以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主要內容的保持共産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積極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認真貫徹黨的組織路線和幹部政策,領導班子、公務員隊伍、專業技術和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截至2007年年底,全國水利系統從業人員總數為110.2萬人,在崗的106.8萬水利職工中,擁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佔36.2%,擁有技術職稱的佔32.1%,81.3%的工人為職業技術工人。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強化反腐倡廉教育,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大力加強政風行風建設,水利系統反腐倡廉建設不斷加強。水利系統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向縱深拓展,先後有21個單位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48個單位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33個單位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行業先進單位”,228個單位被評為水利文明單位,418個單位被評為文明灌區、文明工地、文明水文測站、文明服務示範窗口等,水文化建設不斷豐富。“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行業精神廣為弘揚,涌現出汪洋湖、高安澤、何貴平、張宇仙、謝會貴、崔政權等一大批先進人物和典型,廣大水利幹部職工在抗洪搶險的危急時刻、抗震救災的生死關頭,經受了嚴峻考驗,樹立了良好形象,贏得了廣泛讚譽。

    回顧30年水利改革發展的歷程,我們從中可以總結許多寶貴經驗,獲得許多重要啟示。一是必須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水利改革發展的根本指針。二是必須堅持貫徹中央水利工作方針,積極踐行並不斷豐富完善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大力推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這是水利改革發展要始終把握的基本原則。三是必須堅持優先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力做好民生水利工作,這是水利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四是必須堅持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努力增加投入,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水利社會管理,提高水利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這是水利改革發展的首要任務。五是必須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努力構建保障和促進水利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這是水利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六是必須堅持水資源集約開發、節約利用和有效保護,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步伐,促進經濟發展方式和水資源承載能力、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這是水利改革發展的重大舉措。七是必須堅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與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相統一,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健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水利發展長效機制,這是水利改革發展的關鍵所在。八是必須堅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水、科技興水,全面加強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這是水利改革發展的基本準則。九是必須堅持統籌改革發展穩定,把握好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社會的承受度,這是水利改革發展的根本方法。十是必須堅持兩手抓、兩手硬,切實加強水利系統黨的建設、幹部隊伍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和黨風廉政建設,這是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保障。這些經驗和啟示來之不易,彌足珍貴,我們要認真總結、繼承,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

    30年艱苦奮鬥,30年不懈努力,30年風雨兼程。30年水利改革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積累的寶貴經驗,得益於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高度重視,得益於中央和地方、幹部和群眾同心協力、團結治水,得益於水利系統廣大幹部職工頑強拼搏、紮實工作。在此,我代表水利部向為水利事業不懈奮鬥的老領導、老專家、老同志,向奮戰在水利戰線的廣大幹部職工,向長期關心、重視、支持水利工作的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二、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水利改革發展新跨越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處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加快推進的重要時期,水利事業處於改革發展不斷深入,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加快轉變的關鍵階段。總體上看,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佈不均、水土資源和生産力佈局不相匹配,依然是現階段我國的突出水情;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約束,依然是我國發展過程中面臨的突出矛盾;乾旱缺水、洪澇災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問題,依然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因素;水資源管理體制不順和水利發展機制不活,依然是水利發展道路上的突出障礙。隨著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的加快發展,隨著水資源條件的不斷變化,隨著治水實踐的深入開展,我們還將遇到很多新情況、新矛盾、新問題。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水利工作。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對推進新時期的農村改革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確了水利發展與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對加快水利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爭到2010年年底前完成大中型和重點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任務,到2013年年底前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同時對大江大河大湖治理、節水灌溉、水資源保護、水土流失防治、小水電建設、防洪排澇抗旱設施建設等提出了明確要求。

    當前,世界經濟環境中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國際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迅速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國民經濟運行中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仍很突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著來自國際國內的嚴峻挑戰。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採取一系列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全力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必須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為明年經濟工作的首要任務,著力在保增長上下工夫,把擴大內需作為保增長的根本途徑,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保增長的強大動力,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較大幅度地增加公共支出,實行結構性減稅,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繼續加大對“三農”、就業、社會保障、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大幅度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的投入,加強鐵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取消中西部地區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和大中型灌區配套改造縣及縣以下的資金配套要求;全面加強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工作,推行油、氣、水、電等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在此之前,中央出臺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今年四季度增加安排中央投資1000億元,帶動地方和社會投資,總規模達到4000億元;到2010年年底,總投資將達到4萬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18萬億元。今年第四季度新增1000億元中央投資計劃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200億元(含南水北調20億元),明年的水利建設資金還將大幅度增長。這既是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機遇,也是對我們的嚴峻考驗。

    面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我們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圍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抓住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大戰略機遇,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攻堅力度,著力提高水旱災害綜合防禦能力、水資源配置和調控能力、水資源節約和保護能力、水利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水利體制機制,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全力以赴打好新一輪水利發展攻堅戰的同時,要抓住有利時機,加快推進事關水利長遠發展的重點領域、關鍵環節的改革步伐,力爭在以下八個方面實現新突破。

    第一,在理順水資源管理體制上要有新突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建立權威、高效、協調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制是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前提。一要建立健全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強化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水資源管理與監督職能,實行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配置、統一調度,建立健全部門協調配合機制。明晰流域管理和行政區域管理責權,積極探索流域管理的協商協調機制。二要實行更加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加快建立國家水權制度,嚴格執行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及其配套制度,全面落實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管理制度,建立覆蓋流域和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的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和覆蓋各行各業的總量控制指標與用水定額指標,大力加強需水管理,鼓勵水權的合理流轉,規範轉讓行為;全面加強以水功能區管理為核心的水資源保護制度,健全地下水管理制度,促進水資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與節約保護,建設節水型社會。三要進一步推進城鄉水務一體化。加強行政區域涉水行政事務的綜合管理,建立“一龍管水,合力治水”的管理體制,統籌城鄉水資源評價、規劃、配置、調度、節約、保護,統籌水源地建設、供水、用水、排水、污水處理及回用等工作,實現對水資源全方位、全領域、全過程的統一管理。

    第二,在建立水利投資穩定增長長效機制上要有新突破。水利的基礎地位和公益性特點,決定了公共財政投入是水利投資的主渠道。要建立健全以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水利投融資機制,抓住國家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機遇,用好預算內固定資産投資和財政支農資金兩個渠道,大幅度增加水利投資,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提高對糧食主産區、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的水利投資比重,保持重點水利工程和關係民生的水利工程建設投資的穩定增長。要完善小型農田水利專項資金“民辦公助”投入機制,建立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要認真做好拓寬水利建設基金等工作,積極爭取擴大水利資金來源。要增加地方水利投入,落實好地方配套資金,努力提高各級政府基礎設施投入中水利投資的比重。要鼓勵各類社會主體參與水利建設,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多渠道籌集水利建設資金。積極爭取對水利建設的信貸、稅收等優惠政策。

    第三,在健全水利建設與管理體制上要有新突破。水利建設與管理事關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責任重大。一要深化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全面落實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建設監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加快市場主體信用體系建設,嚴格市場準入,規範市場秩序。完善工程質量與安全監督管理體系,切實落實質量終身負責制。二要深化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今年年底要全面完成國務院確定的水管體制改革任務,要對水管體制改革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在此基礎上,針對存在的突出問題,研究提出深化水管體制改革的意見。三要著力加強河湖管理。要結合流域綜合規劃的修編,確定流域和重要江河湖泊開發利用和納污的控制性指標,儘快編制重要河流水域、岸線利用規劃,制定相應的有效保護、合理開發利用方案,為加強涉河涉水事務管理奠定科學基礎。要加強法規建設,進一步完善河道管理法規體系和技術標準體系,嚴格規劃同意書制度和河道管理範圍內建設項目審批制度,切實履行法律賦予水行政主管部門的河湖水域監管職責。要研究全國河道採砂管理的體制機制,加強河道採砂管理能力建設。

    第四,在構建農村水利建設新機制上要有新突破。建立農村水利良性發展機制必須深化農村水利改革。一要按照“政府規劃、民辦公助、以獎代補、農民受益”的原則,加大對農村水利建設的支持力度。二要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願、依法登記、規範運作”的原則,加快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建設,逐步完善國有水管單位專業化服務與用水戶自主管理相結合的管理模式。三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所有”的原則,積極推進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産權制度改革,明晰所有權,放開經營權和使用權,落實管護責任。在符合規劃、履行審批程序的前提下,鼓勵群眾獨資、合資興辦小型水利工程。允許鄉村集體組織通過承包、租賃、拍賣等方式轉讓小型水利工程産權,轉讓獲得的資金用於當地水利建設。四是改進項目資金分配辦法,大乾大支持,小幹小支持,不幹不支持,用激勵機制增添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活力。

    第五,在健全依法行政和依法治水管水機制上要有新突破。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需要大力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一要建立健全功能齊全、覆蓋全面、層級配套、目標明確、操作性強的水利規劃體系。切實做到流域規劃與區域規劃相結合,綜合規劃與專業規劃相協調,水利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其他有關行業規劃相銜接。二要建立健全適合我國國情和水情的科學完備、結構合理、相互配套的水法規體系。突出民生水利、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和水利社會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建設,繼續推進水法配套法規建設。三要建立健全權責明確、行為規範、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水行政執法體系。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繼續推進水利綜合執法,嚴厲打擊水事違法行為。四要建立健全預防為主、預防與調處相結合的水事糾紛預防和調處機制。完善各流域省際水事糾紛應急預案,保證水事活動依法、科學、有序進行,促進水事關係和諧。五要按照建設服務型、責任型、法治型、廉潔型和效能型政府的要求,進一步轉變水行政主管部門職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風,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高公信力和執行力。

    第六,在建立基層水利良性發展機制上要有新突破。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是水利工作的根基,必須建立起有利於鼓勵、保護和引導基層水利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一要結合水管體制改革,切實落實基層水管單位公益性管理人員基本支出經費和公益性工程維修養護經費,落實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基本社會保障,大力推進管養分離。二要結合鄉鎮機構改革,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結合各地水資源特點和工作需要,改革鄉鎮水利站管理體制,明確水利站的公益性質和管理體制,明確人員編制,落實人員和經費。三要結合大規模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解決小型水利工程設施老化失修、破損嚴重的問題,改進管理設施和技術裝備,改善基層水利工作條件。四要依託水土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養殖、漁業、種植等多种經營;依託專業優勢拓展服務領域,拓展防汛抗旱、農機服務、技術諮詢等業務,在服務“三農”的同時增強自身實力。五要制定優惠政策,吸引專業人才到基層水利單位就業,同時加強在職職工培訓,提高幹部職工綜合素質,增強發展後勁。

    第七,在建立健全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上要有新突破。水價是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重要杠桿。一要抓住國家改革資源稅費制度、理順資源價格的時機,建立既充分體現我國水資源緊缺狀況和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又兼顧社會可承受度,以節水和合理配置水資源、提高用水效率、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為核心的水價形成機制。二要綜合考慮各地區水資源狀況、産業結構與終端用戶承受能力,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徵收標準,擴大水資源費徵收範圍。三要按照促進節約用水和降低農民水費支出相結合的原則,逐步實行國有水利工程水價加末級渠係水價的終端水價制度,加快完善計量設施,推進農業用水計量收費,實行以供定需、定額灌溉、節約轉讓、超用加價的經濟激勵機制,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四要按照補償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則,合理調整非農業供水水價,繼續推行非居民用水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缺水城市要實行高額累進加價制度,適當拉開高耗水行業與其他行業的水價差價。五要加強水價管理,完善水價制度體系,制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核算、成本監審等配套政策,整頓水價秩序。

    第八,在建立健全與水有關的生態補償機制上要有新突破。堅持“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修復、誰排污誰付費”的原則,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相結合,統籌考慮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領域的生態補償問題。一要深入開展與水有關的生態補償機制理論和方法研究,針對一般性生産生活、重大工程建設和重大資源開發等引發的生態補償問題,研究建立與水有關的生態補償機制的框架體系。二要建立與水有關的生態補償資金籌集機制,確定資金來源,拓寬資金渠道,特別是要研究制定財政和稅收政策,積極爭取財政補償資金,探索利用市場機制進行生態補償的有效途徑和辦法。三要完善和落實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保護收費制度,理清水資源費、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排污費、水能資源有償使用費等收費制度和收費標準,制定有關管理辦法。四要建立與水有關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區域協作機制,加大對重點地區的支持力度和對農民的扶持力度,研究水生態補償機制實現方式及相關協商機制。

    三、努力形成繼續深化水利改革的強大合力

    對改革開放30週年最好的紀念,就是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繼續推進改革開放。當前,水利改革發展的思路、目標和任務已經明確,關鍵是要在狠抓落實上下工夫。要採取更加切實可行的措施,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形成強大合力,推動水利改革實現新突破,水利發展再上新臺階。

    一要解放思想,與時俱進。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也是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前提。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不斷出現的新挑戰,不斷涌現的新問題,迫切需要繼續堅持解放思想。要結合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進一步推動思想大解放,真正把思想認識從那些違背科學發展觀要求的觀念、做法和體制機制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要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可持續發展水利轉變的戰略高度, 充分認識推進水利改革的重大意義,正確認識深化水利改革的作用, 深化對水利改革方向、思路、定位、目標、任務的認識,把水利改革擺上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實增強工作的自覺性和緊迫感,在發展理念、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發展體制上實現深刻轉變,切實破解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難題,促進水利又好又快發展。

    二要強化領導,提供保障。切實加強對改革的領導,是順利推進改革的關鍵。水利部門各級領導要把水利各項改革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放在突出位置來抓。各級領導幹部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把改革任務估計得更重一些,把發展困難考慮得更大一些,把問題想得更多一些,把措施落實得更細一些,切實加強對改革發展的統籌謀劃、安排部署和檢查指導,認真研究加強本地區水利改革工作的對策措施,及時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要強化責任意識,把任務和責任層層分解落實到各個層級、各個環節、各個方面,把改革的推進情況納入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的年度績效考核內容,形成工作有人管、責任有人負、任務有人抓、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格局。

    三要典型引路,重點突破。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循序漸進。要堅持典型引路,在具有共性、具備條件、改革難度適中的地方先行試點,完善改革措施,取得成功和經驗後予以推廣。要尊重實踐,及時總結各地實踐中的好經驗好做法,及時發現、培育、宣傳、推廣先進典型,充分發揮典型的示範引導作用。在水利改革整體佈局下,實踐急需、條件成熟的領域要加快實施改革步伐,關係水利發展全局的重大改革措施要加強前期論證和調查研究工作,處於探索階段的改革措施要鼓勵創新,大膽嘗試。水利基礎較好的地區要做好改革整體規劃,全面、主動融入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進程;水利基礎較為薄弱的地區要選好改革突破口,以點帶面,努力提高水利發展整體水平。

    四要加強指導,全面推進。水利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充分估計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的艱巨性和複雜性,樹立全局意識,做好改革佈局和規劃工作,妥善處理改革力度、進度、廣度、深度以及社會可承受度之間的關係,積極、穩妥、全面推進各項改革工作。要深入調查研究,加強對改革的分類指導,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建立改革聯絡制度和對口指導機制,協調解決各地改革進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要建立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加快水利改革的積極性。要加強監督檢查,層層落實改革任務和責任。

    五要加強合作,注重協調。水利改革涉及的部門和工作領域很多,包括涉水事務的社會管理、行業管理等,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明顯加大,必須加強合作,注重協調。要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明確相關部門的責任和分工,加強溝通與協調,建立信息共享、溝通順暢、配合緊密、運轉高效的工作機制,形成合力,共同解決水利改革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水行政主管部門要履行好自身職責,加強能力建設,提高改革水平。要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履行好相關職責,加大工作力度,落實目標任務,確保各項改革平穩推進,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水利改革發展成果。

    六要擴大參與,營造氛圍。水利改革關係到社會各方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需要各有關部門和廣大群眾的廣泛參與和大力支持。在改革方案制定過程中,要充分發揚民主,讓利益相關者深度參與,廣泛聽取各方意見,集思廣益,博採眾長。要加大水利改革宣傳力度,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做好解疑釋惑和正面引導工作,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對加快水利改革發展重要性、緊迫性的認識,形成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共識,營造有利於水利改革的良好社會氛圍。對在水利改革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要給予表彰獎勵。

    同志們,實踐永無止境,思想解放永無止境,改革創新永無止境。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改革、開拓創新,頑強拼搏、紮實工作,努力譜寫新時期水利改革發展的輝煌篇章,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相關鏈結
· 陳雷參加水利部辦公廳領導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
· 陳雷:我國將著力從八方面加大水利改革攻堅力度
· 陳雷在加快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領導小組成立會講話
· 陳雷與河南水利幹部職工座談 要求做好六項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