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合力促進我省農業科技工作。”2月11日,四川省首次召開全省農業科技大會,“合力”成為大會的主題詞和與會代表的共識。
省農業廳、省科技廳、省農科院、四川農業大學四方負責人第一次同時出現在主席臺上,發出一種信號:實現農業科技的大聯合、大協作,讓産學研“無縫對接”。
既有“全國第一”也有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經過多年發展,四川省農業科技創新整體實力明顯增強。以農業科技創新成果為例,截至2008年底,四川已申請農作物品種權543件,新品種申請和授權總量連續6年位居全國第一。通過集中開展的農民科技培訓,農業生産成本下降10%以上,糧食增産8%以上,農業科技貢獻率平均達到55%以上,比接受培訓前提高5-6個百分點。
但四川農業科技仍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不少研究還是 “跟蹤式”、“模倣式”、“轉化式”研究,真正原創性的東西不多。同時,大宗糧食作物科研成果較多,經濟作物研究較少;種植環節研究較多,精深加工方面技術較少。在投入方面,全省農業科技投入佔農業GDP比重僅為0.4%左右,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問題的癥結在於農業科技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還沒有根本消除,科技力量條塊分割,農科教聯合協作不緊密,難以形成與産業發展相匹配的技術鏈。”省農業廳負責人表示,實現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無縫對接”才能讓課題來源於實際、成果應用於生産。
大聯合大協作 提升科技貢獻率
“因缺少統籌,有些科研技術被束之高閣,有了推廣渠道又找不到技術,越到基層,‘兩張皮’現象越嚴重。”廣元市農業局一基層科教幹部坦言。
從國際上的成功經驗來看,農科教需要一個節點進行互動。美國以大學為中心實行農科教結合,日本以農業科研院所為中心實行農科教結合,韓國則把農業科研、教育、推廣,甚至部分行政職能都經過重新調整優化後建立了具有綜合職能的農村振興廳。“無論通過什麼形式,産學研都不能分家。”一業內專家表示,當務之急是實現農口系統內的農業教育、農業科研和農業技術推廣的“小三農”結合。
基於目前省內農業科技發展的現狀,四川省提出要實現農業科技的大聯合、大協作。建立完善科學的科研評價導向機制,突破農科教相對獨立的體制障礙。加大現代農業産業技術體系建設力度,以農産品為單元,以産業鏈條為主線,有效組織技術集成配套。抓住産業示範縣這個産學研結合的“節點”,産業示範縣要與四川省打造的50個特色農業産業強縣相結合,研究成果率先在産業示範縣應用,通過産業示範縣增強輻射帶動能力。
四川省還將加大基層農機推廣體系的改革建設力度、加大新型農民培訓力度,圍繞特色農業、農村服務業、農民轉移就業、農民創業和農民産品加工業 “五業”,培養30萬名新型農民,實施大培訓、大示範、大推廣“三大行動”,力爭全省農業科技貢獻率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記者 許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