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乃民生之本。吉林省為了推動困難群體就業,逐步建立困難群體家庭脫貧致富的長效機制,在全國率先啟動了“萬名低保家庭適齡子女就業技能培訓”計劃。兩年來,全省共投入資金3900多萬元,累計組織培訓20200人,做到了有培訓願望的人都能參加培訓。“政府買單”助培訓,使低保困難家庭子女能夠學到一技之長,為他們點燃了通往就業之路的希望之火。
為了幫助眾多低保家庭子女提高就業技能,擺脫家庭困境,2007年,當時的省勞動保障廳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提出通過政府補貼的方式,對低保家庭適齡子女進行就業技能培訓的新思路。這一設想得到了省政府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並將其列入當年省政府重點抓好的8件民生實事,要求勞動保障、財政、民政等部門齊心協力抓落實。三部門聯合製定並下發了實施辦法,明確政府按照相關標準進行培訓補貼。根據不同專業確定培訓時間,其中A類3個月,B類5個月,C類9個月。政府扶持的培訓補貼標準為:A類每月補貼330元,B類每月補貼360元,C類每月補貼400元。補貼標準各地根據實際上下浮動,幅度最高不超過10%。
為確保培訓質量,吉林省重點抓了組織招生、考核錄取、確定培訓機構和促成就業4個環節。勞動保障部門嚴格考核篩選,選擇了一批管理正規、教學實訓設備完善、師資力量雄厚的培訓機構。全省共確定培訓機構159所,開設培訓專業39個。
全省各地都將低保家庭適齡子女就業技能培訓,作為民生實事抓好。長春市要求所有社區勞動保障專幹、民政低保專幹,到每個低保家庭面對面宣傳講解優惠政策。針對有些家庭怕參加培訓影響低保救濟水平的顧慮,長春市民政部門提出低保漸退的政策。確定10所重點技工學校和各縣市區就業訓練中心,作為承接低保家庭子女培訓指定學校,並要求各培訓機構選派責任心強、經驗豐富的教師任教。2007、2008兩年內,長春市城鄉低保家庭適齡子女就業技能培訓2229人,大部分實現了就業。王玲來自長春市低保家庭,由於讀書不多且身材比較矮小,她從來沒想過自己有一天也能找到一份工作。2007年,她參加了長春市就業部門組織的低保家庭子女培訓。她刻苦學習,結業後到長春市賽得公司當了一名檢驗員,圓了工作夢。
松原市共走訪低保家庭3萬多戶,發放調查表3萬多份,做到培訓事項家喻戶曉。調查過程中,勞動保障工作人員做到耐心、細緻、週密。寧江區建設街的董良浩是個孤兒,由親屬拉扯大,初中畢業後無事可做。調查員了解到這一情況後,鼓勵他參加培訓,就業後回報社會。他被調查員的誠心感動,填報了汽車駕駛員專業,進入駕校學習。扶余縣長春嶺鎮的仇安東,高中畢業後每年都要外出打工,由於沒有技術,只能做力工,掙錢不多又很辛苦。調查員幫他對比分析力工與技工的待遇以及發展前景,引導他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他非常痛快地填報了機械加工專業,被派往省勞動技術學校參加學習。
舒蘭市嚴格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並實行訂單培訓,與青島海爾集團、威海泓淋電子有限公司等企業簽訂就業協議,確保學員培訓後穩定就業。舒蘭市溪河鎮敖花村一社的范津華,參加低保家庭子女培訓後,到威海泓淋電子有限公司工作,因工作突出,被選拔為班組長;環城鄉福順村五社的付君君,被威海泓淋電子有限公司任用為統計員;水曲柳鎮先進村一社譚樂,被大連萬寶電子有限公司任用為核算員。舒蘭市2008年共培訓低保家庭子女230人,都已按協議就業。
白城高級技工學校,將低保家庭子女培訓納入學校的重要工作日程,按照“培訓、管理、就業三到位”的要求,建立了“兩條線”的就業機制。一是根據市內企業用工需求,調查低保生的自身情況和就業意向,搞好本地消化,與9家企業達成了204人的用工意向,為不能離開本市就業的低保家庭子女提供了崗位。二是瞄準外地發達地區就業,派人到北京、天津、煙臺、蘇州的30余家企業實地考察,與11家企業簽訂了340人的《定向培訓協議》,為低保生搭建了廣闊的就業平臺。
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培訓處負責人説,吉林省獨具特色的低保家庭子女就業培訓,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很多省市派人來吉林省“取經”。(記者 韓雪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