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重慶市農業部門繼續實行為農民辦實事的制度,確定了10項“為農民辦實事”項目,加快推進解決一批農民最盼望、最關心、最急需的重點難點問題。
一是農民素質提升行動。深入實施“陽光工程”,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技能培訓20萬人;加大農民培訓力度,重點培訓外出就業、農産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地方特色産業、返鄉農民工創業和農業農村發展帶動(頭)人“五業一人”;開展百萬種養大戶實用技術、鄉鎮農業技術人員知識更新、綠色證書培訓,全年培訓農村種養大戶20萬人、農業技術人員4600人、“綠證”學員5萬人。
二是生態家園富民工程。在29個區縣建設“一池三改”生態家園示範戶15萬戶;新建規模化養殖場大中型沼氣工程20處、農村能源綜合利用示範村20個、村級農村沼氣服務網點200個、農村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範村4個。
三是農業技術助推農民增收行動。實施和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旱作節水農業等重大專項覆蓋範圍,完善良繁體系建設。每個生豬大縣建設規範祖代豬場1-2個,新建30個生豬人工授精站和300個人工授精點。擴大高産創建規模,高産創建示範片由10個增加到42個;推廣免耕、集約育秧(苗)、輕簡(拋、機插)栽培等主體技術6項。通過技術支持,助推農民增收300元。
四是農業法律下鄉“四百”行動。深入開展送農業法律下鄉活動,在全市範圍內,選擇100個農業龍頭企業、100個農業專業合作社、100個重點産業大戶和100個現代農業示範村,採取派駐法律顧問、選派法律專家、法律老師及法制宣講隊等方式,送法進村入戶進企業、普及農業法律法規。
五是柑桔老果園改造升級換代工程。推進長江三峽柑桔産業帶建設,在萬州、開縣、雲陽集中成片改造2.4萬畝老柑桔果園;合理搭配品種,引進具有專利保護的晚熟臍橙和晚熟雜柑;創新機制,實行果農、區縣經作站、恒河果業公司分別佔股40%、10%、50%運作模式;所有改造果園納入全市政策性農業保險範疇,受益農戶達20000戶。
六是“兩翼”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帶建設。在 “兩翼”地區建設12個農業循環經濟小區,每個小區集中成片種、養殖業達到500畝以上、出欄1500個豬頭以上,形成農業循環經濟示範帶,帶動5萬畝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七是農牧漁良種場站現代農業示範基地建設。在全市6個良種場站試點實施良種場站改革,引進優良品種,實現良種覆蓋率30%、當地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
八是千鎮萬村信息惠農工程。實施信息資源整合、傳播渠道暢通、終端用戶拓展、信息體系夯實四大行動,採集8萬核心用戶信息,建立農村信息用戶數據庫,抓好“最後一公里”。建設農業信息呼叫中心,打造“12316”、“12582”三農服務熱線。組建信息服務團隊,培訓3萬幹部、5萬種養大戶和農村信息員。在100個“百強”鎮鄉中示範應用“農政通”電子政務,在全市8萬名行政幹部、技術骨幹、種養大戶、農村經紀人中開展信息使用及傳播補貼,惠及100萬農戶。
九是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試驗。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爭取國家農機具購置補貼投入增長150%,推廣耕種收作業機械3萬台套以上,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提高3個百分點以上、達到20%以上,發展100個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重點扶持發展柑橘、生豬等專業合作社;繼續在7個區縣開展“農民專業合作社項目”試點,新增九龍坡、墊江、梁平3個區縣,引導新建農民專業合作社1000個以上,工商登記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累計達到4000個以上,農民參合率達20%以上;積極開展“農超對接”、“示範合作社”建設工作。
十是市民“菜籃子”工程建設。實施生豬“三百萬”工程,扶持發展年出欄百頭以上規模豬場10000個、千頭以上規模豬場1000個、萬頭以上規模豬場100個,支持出欄300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戶發展;落實動物重大疫病強制免疫防疫政策,推進“三旬分類免疫制”和生豬“三針同免”程序,確保全年全市清凈無疫,肉類總産量增3.5%,蛋産量增7.5%,奶産量增22%,農民人均牧業純收入增長100元;啟動草食畜牧“十一五”重大專項,3年內新增草業産業化示範基地5萬畝,相關産業效益年增1.35億元,實現6-8個草食牲畜産品通過國家無公害標準認證或國家綠色標準認證;推進重點蔬菜基地建設,涪陵、潼南、武隆、璧山、銅梁、萬州、石柱等重點基地蔬菜播種面積達到250萬畝,全市蔬菜總播種面積達到760萬畝,總産量超過11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