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橫流、垃圾滿地的景象將在北京農村徹底消失。從市農委了解到,北京市將利用2009年、2010年兩年時間,完善所有村莊的“五項基礎設施”,使農村居民擁有和城鎮居民同等的生産生活條件。
“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具體是指村莊街坊路硬化和兩側綠化、供水老化管網改造和一戶一表、污水處理、垃圾處理、廁所改造五項工程。“全部做下來,每個村至少要花1000萬元。”市農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説。
1000萬元不是筆小數,如果讓農民自己出,或許需要村集體緩慢積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但現在這筆費用完全由政府“埋單”。據這位負責人介紹,自新農村建設以來,北京市對農村的固定資産投入力度逐年加大,每年市級固定資産投資投向郊區的比例不低於總量的50%、投向農村的比例不低於上年。而投資的重點就指向了過去“欠賬”最多、差距最大的農村基礎設施。
自2006年起,北京市在完成規劃並經過審批的基礎上,逐步推進農村的“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到2008年底,已累積完成1100個村的規劃編制工作,“五項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整體推進村也已經實施了400個。
為加快推進北京市的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農村居民的生産生活條件,2008年市農委會同市發改委、財政局、規劃委、市政管委、交通委、水務局、園林綠化局、愛衛會等相關部門在繼續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平臺的基礎上,共同組織編制了《北京市新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全市3955個行政村(2007年統計數),除先期建設的以外,全部納入了規劃範圍。按照該規劃,北京市剩餘3000多個村莊的“五項基礎改造”工程將在2010年底全部完成。
同時,市相關部門還制定了農村地區街坊路硬化、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廁所改造等工程的建設標準,使農村“五項基礎設施”建設更加科學。
改造後的村莊變得整潔了,街坊路硬化了,自來水進了家,污水得到了處理,垃圾密閉化收集沒了異味,農民祖祖輩輩用的旱廁變成了水衝式廁所,有的村莊還修建了休閒的小公園,不少村莊因環境基礎改善促進了民俗旅遊、設施農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