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工作動態>> 部門信息
 
水利部:中國水電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2月20日   來源:水利部網站

    2月19日,中國水電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阿不來提·阿不都熱西提出席論壇並致詞,十屆全國政協常委、水利部副部長胡四一講話。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李蒙出席論壇。論壇圍繞我國水電可持續發展問題進行交流和探討,以期推動我國水電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胡四一指出,我國河流眾多,水能蘊藏量居世界首位。至今已建成了包括三峽、龍灘等特大型電站在內的數萬座水電站,裝機容量達1.7億千瓦,年發電量5600億千瓦時,在建規模約7000萬千瓦,居世界首位。水電已佔全國電力總裝機的21.6%,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清潔電力。我國小水電資源技術可開發量達1.28億千瓦,同樣居世界首位。依靠開發小水電,全國1/2的地域、1/3的縣市、3億多農村人口用上了電,在提高農村電氣化水平、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改善農民生産生活條件、保障應急供電、促進節能減排等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可以説,中國水電建設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國水電技術已實現了自主化,並在許多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胡四一強調,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水電開發進入高峰期,但由於政策滯後和管理不到位等多方面的原因,前一階段乃至當前的水電開發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跑馬圈河、搶佔資源和無序開發。二是水資源綜合利用效益沒有充分發揮。三是水電開發與地方經濟發展和當地居民利益脫節。四是水庫移民問題突出。五是對生態環境保護重視不夠。六是水電被排除在可再生能源扶持政策之外。

    胡四一強調指出,水電開發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更加重視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利益,更加重視移民工作和生態環境保護,把水電開發與水資源綜合利用、農民脫貧致富、生態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實現水電又好又快發展。

    一是加強水能開發規劃。一要加快河流流域綜合規劃工作,充分發揮其指導專業規劃的作用。二要改進水能專業規劃,正確處理水能資源利用與河流多目標開發、水庫移民、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同步做好移民規劃、防震減災規劃和生態環境規劃。經法定程序批准的流域綜合規劃是河流開發的法律依據,水電開發必須嚴格按照規劃進行。

    二是加強水能資源管理。水能資源開發要與地方發展、農民利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有機結合。目前,吉林、湖南兩省立法規定了水能資源管理辦法,貴州、重慶、浙江、湖北、陜西、新疆等省份也頒布了相關的規定,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按照國務院最近的明確分工,水利部將總結各地的經驗,參考其他種類自然資源管理模式,提出我國水能資源管理制度的政策建議。

    三是強化水電開發建設監管。一要適應當前水電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新形勢,儘快更新現有的水電技術標準,提高安全要求。二要嚴格執行基本建設程序,加強審批(核準)前的方案審查和技術把關,繼續清理和消除無立項、無審查、無監管、無驗收的“四無”水電站。三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水電建設核準程序,加強對水電建設項目的建設監管,理順監管體制,明確監管職責,加強監督檢查。

    四是水電開發應使當地居民受益。有關部門、水電業者和社會各界應共同努力,探索水電開發與當地居民脫貧致富相結合的體制機制,使水電開發與當地經濟發展、農民脫貧致富和生態環境改善成為共同體,開創和諧發展的水電開發模式。

    五是建立水庫移民受益的長效機制。要高度重視和保護水庫移民的合法權益,按照“先移民、後工程”的原則開發水電,積極穩妥地落實移民後期扶持政策。在對水庫移民進行一次性安置和補償的基礎上,應積極探索建立幫助水庫移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的長效機制,讓水庫移民真正分享水電開發帶來的長期效益,共享水電開發和經濟發展的成果。

    六是實施流域水庫群統一調度。應建立流域水庫群的統一調度機制,合理安排水庫群的蓄泄時機,協調興利與防洪、生態及環境保護的關係,充分發揮流域水資源的綜合效益。

    七是儘快出臺水電適用《可再生能源法》的規定。建議國家儘快出臺水電適用《可再生能源法》的規定,並據此制訂和完善促進水電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法規,創新水電發展的體制機制,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推動我國水電又好又快發展。

    本次會議由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共同主辦,人民政協報社、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承辦。(趙洪濤)

 
 
 相關鏈結
· 專家:我國水電可持續發展面臨環保、移民兩瓶頸
· 中國水電集團中標齊泰高速公路B10標段土建工程
· 中國水電承建亞洲最大衝擊式機組金窩水電站投産
· 中國水電集團建設沙灣電站首臺機組轉輪吊裝就位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